前天到圖書館換書磅轻,偶見《修身一百八十課》珍逸,記得冰心奶奶在《憶讀書》一文中提過這本書,立刻借走一睹為快聋溜。
書的內容并不復雜谆膳,分為“特輯”“學校學習”“博愛明辨”“禮義”“處世”“律己”“習慣”“孝悌友愛”“公德報國”九章,是民國時期初小的教科書撮躁,只有310頁漱病,黑色線描的圖畫占據(jù)著絕大比例的篇幅。
然而一頁一頁翻過后卻對書中以淺顯的句子折射出的智慧生出敬佩之心——
吉茂好書把曼,不恥惡衣惡食缨称,而恥一物不知。人必有恥則可教祝迂。(【第三十五課】《知恥(一)》)
裴行儉有瑪瑙盤,嘗因宴會器净,出示座客型雳。軍吏捧盤登階,跌而碎之。吏叩首流血纠俭,行儉笑曰:“汝非故也沿量,何至于此?”(【第五十課】《寬容》)
孔子家兒不知罵冤荆,曾子家兒不知怒朴则。(【第五十三課】《謹厚》)
……
課文中的道理不必“剖析”“深挖”,一讀就懂钓简,非常適合初初入學的孩童識記乌妒。句子直白,卻經(jīng)得起反復咀嚼外邓,想來如若這些學子時吵肺茫回顧這些道理總會有新的感悟。
每一課句子都很短损话,有的甚至只有一兩幅畫侦啸,可是透過一頁頁課文我仿佛穿越了時光隧道,看到了百十年前身著長衫面容清癯的老師丧枪,端莊肅穆地站在講臺上向臺下剛剛入學的小學童們開講人生第一課光涂。
在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中,在冰心的《往事》里拧烦,或者是陳忠實的《白鹿原》忘闻、白先勇的《玉卿嫂》的字里行間,都對民國時期的啟蒙教育有過描述屎篱,這些文學作品中無一例外地都把入學讀過書的人們高看一眼服赎,稱之為“讀書人”,對其言談舉止充滿了仰慕交播。為什么會這樣呢重虑?因為在當時人們眼中“知書者”“達理(通曉事理)也”∏厥浚“讀書”這件事使人們有了“粗鄙”與“文雅”之分缺厉,普通人怎會不對“讀書”心生羨慕呢?
再看《修身》這本教科書的內容隧土,課文句子并沒有高深的藝術性提针,但是可操作性卻很強——
食時宜斂身近案,從容舉箸曹傀。毋亂撥蔬肴辐脖,毋咀嚼有聲。(【第七十四課】《食禮》)
與人共飯皆愉,不可爭食嗜价。與人同行艇抠,不可爭先。(【第一百一十二課】《戒爭》)
……
我曾在一些文章中見過社會上對目前我國基礎教育的結果的評價久锥,感覺現(xiàn)狀并不樂觀家淤。至今我尚未曾到過臺灣香港新加坡的小學課堂上親眼看過,只是在讀一些文學作品的時候感覺那里的教學氣氛和我們常見的課堂有所不同瑟由。于是我就想通過更多的資料了解絮重,為什么我國傳統(tǒng)文化曾經(jīng)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而現(xiàn)在基礎教育卻仿佛無所適從歹苦?
讀《修身》的時候我不由得大膽猜想青伤,是否是因為對學生的人格塑造的缺失才導致如今的基礎教育結果不理想?小學階段的孩子正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初級階段暂氯,好比一張白紙潮模,畫的第一筆非常重要,一旦畫錯了要在這一筆周圍增加多少心力才能改變結局痴施。
民國時期中華大地百業(yè)蕭條之際擎厢,為何唯獨教育界人才輩出?想來當時的老師們能夠沉下心來鉆研學術為之其一辣吃,對學術本身要求精益求精又為其一动遭,言談舉止嚴于律己以身作則更為重要。所以當學童們認真誦讀過這些句子神得,再耳濡目染老師的言傳身教厘惦,他們的行為舉止也會漸漸發(fā)生改變。
念及此處不禁又聯(lián)想到我國古代私塾開蒙的課程哩簿,一般來說書香世家的弟子會在四歲左右由母親宵蕉、姑姑或者姐姐教導,先從識“字號”開始节榜,學會認讀羡玛、解析、書寫自己的姓名字號宗苍,懂得自家尊長的名諱稼稿。“知避諱讳窟,明進退”意思是說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让歼,家族聚會時即使素未謀面的親戚見了面,只要聽名字就應該知道“身份”與“關系”丽啡,進而要懂得如何稱呼應對谋右。
入學后會有先生再以相對統(tǒng)一的教材來講學。說到古代啟蒙教材只是“相對統(tǒng)一”补箍,是因為過去的教材并不受政府的統(tǒng)一調控倚评,只是自發(fā)行為浦徊。大多數(shù)人會選擇一些經(jīng)典讀本作為家學啟蒙教材。不同時期啟蒙教材也不完全一樣天梧,人們所熟知的大概有《三字經(jīng)》《百家姓》和《千字文》,到了清末還有《弟子規(guī)》霞丧。
從這些教材不難看出古代啟蒙非常注重道德人格教育呢岗,《弟子規(guī)》可以看做是學生入學之初建立“規(guī)則”意識的參照,《三字經(jīng)》里也有關于德育的內容蛹尝,正確的道德觀塑造完畢后后豫,“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突那,才開始接觸社會文化(如《百家姓》)挫酿、自然百科(如《千字文》《幼學瓊林》)、文學藝術(如《千家詩》)等等愕难。
“德不優(yōu)者早龟,不能懷遠;才不大者猫缭,不能博見葱弟。(王充《論衡》)”《修身一百八十課》讀完了,“敬師”“專心”“勤勉”“愛物”……一條條勸誡仍濃縮在一幅幅線描的圖畫中靜靜地等待著每一個與之相遇的讀者深思篤行猜丹。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