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芦疏,初夏已至,猶記得去年1月中旬剛放假時分预,四歲的女兒問我薪捍,“媽媽,我們放假了飘诗,萬一我想老師了,怎么辦昆稿?”
我告訴她,“等小區(qū)里的梅花凋落净响,葉子長出來時就可以見到老師了喳瓣。”
“那梅花葉子什么時候長出來畏陕?”
“差不多一個月后吧∮糖郏”
“一個月有多長?”
……就這樣腰埂,因為4歲女兒對時間的概念和植物的生長并不清楚蜈膨,我們的對話似乎陷入了一種循環(huán)模式。女兒年齡小翁巍,對植物的生長沒概念,而我似乎對植物的認識也不夠多蛔趴,我捫心自問挑辆,我能叫上幾種植物的名字孝情?我又知道幾種植物的花期洒嗤?大自然的花開花謝似乎是熙熙攘攘生活的背景,我又有過多少時間去真正觀察過這個充滿神奇的自然世界羔挡?我開始思索间唉,我該如何讓孩子認識書本外的大自然,帶她見證和參與大自然世界的奇妙呈野。
漫長的疫情假期,又恰逢我的產(chǎn)假被冒,我陪伴孩子的時間比以往多了不少』茸叮總是苦于沒有時間給她講故事的我率触,大大減少了她的閱讀時間,這并不是閱讀不再重要葱蝗,而是我開始意識到,比閱讀更重要的是陆馁,孩子對生活和大自然的感知力。
天氣漸漸轉暖叮贩,疫情防控也沒有此前那么緊張后佛析,小區(qū)里散步的人多了起來,小區(qū)里也成了一個植物園寸莫,百花盛放,嫩葉抽芽桃纯,到處充滿著無限生機。面對著滿眼的紅花綠樹态坦,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孩子認識這些植物。試想伞梯,如果孩子不認識植物,那么漾峡,在百花齊放的春天喻旷,所有的花都只是“花”,所有的樹都只是“樹”掰邢,無論它是玉蘭、櫻花掰伸、海棠怀估,還是更不常見的石楠狮鸭、紫荊多搀、鳶尾花。孩子對于自然的感知力惯退,在語言都缺失的那一刻从藤,大大地被削弱了。
美國著名作家Richard Louv在《林間最后的小孩》一書中使用“自然缺失癥”一詞來表述現(xiàn)代社會的孩子們與大自然缺乏接觸和互動的事實夷野。以此類推,我暫且叫這無法命名植物的現(xiàn)象叫“植物失語癥”吧骑丸,而“植物失語癥”就是我們與大自然漸行漸遠的開端。
在乍暖還寒的初春通危,小區(qū)還略顯蕭瑟,玉蘭花可謂獨領風騷推姻。我每天帶女兒閑逛小區(qū)框沟,并仔細地觀察過一棵玉蘭樹,見證了玉蘭花的生命歷程忍燥,看它含苞欲放隙姿,看它熱烈開放,看它落英繽紛输玷。還記得在她連續(xù)多天觀察了玉蘭花后的一天,女兒跟遠在外地的爸爸視頻机久,“爸爸赔嚎,你知道嗎膘盖?樓下的那棵玉蘭樹開花的那天尤误,小弟弟會翻身了∪砉祝”我被她的語言描述驚喜到尤勋,她把兩件不相關的事件聯(lián)系起來,互為時間的參照斥黑。在她的小腦袋里,她會永遠記得兽狭,弟弟是在一個玉蘭花開的季節(jié)學會翻身的,無所謂三月箕慧,還是四月、五月,這就是她對自然和生命的感知力吧斩熊。
四月中旬伐庭,天氣暖和后粉渠,樓下的石楠也終于開花了圾另,白色的花,一團團的去件,在紅色和綠色葉子的映襯下扰路,顯得尤為熱烈。其實石楠是一種特別常見的道行栽培樹種汗唱,你一定見過,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名字梢睛。五一前识椰,女兒不由自主地跟我說,“媽媽腹鹉,石楠花開得真美∮溲郑”我再次驚嘆于她的洞察力和語言表達力奋。
試想,如果她不知道花的名字景殷,只會淡淡地說澡屡,“這花真美”咐旧,語言的魅力會大打折扣。所以室埋,知道常見植物的名字就是孩子認識自然的第一步伊约,也是讓孩子對自然產(chǎn)生感情的第一步姚淆。
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碱妆,我們一直在努力倡導自然教育昔驱,因為大自然有天然的魅力,它與兒童有著天然的連接纳本,它能解放兒童的天性腋颠,激發(fā)孩子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讓兒童在回歸大自然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巾腕。但自然教育并不僅僅是增加戶外玩耍時間,也不僅僅是把大自然里的樹枝尊搬、花朵土涝、泥巴、小蟲作為玩具但壮,還應該陪孩子一起把大自然作為客體去認識,陪孩子認真地在一段時期觀察一棵樹的抽芽落葉弹渔,一朵花的花開花謝溯祸,一棵小草的破土而出和枯萎巾乳,只有這樣鸟召,孩子接受的自然教育才是完整的。
等女兒長大后压状,她會永遠記得小弟弟是在一個玉蘭花開的季節(jié)學會翻身的跟继,也希望她永遠為絢爛夏花欣喜,為靜美秋葉動容舔糖。
寫于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