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yīng)該是1941年诗轻,又或是1942年鄙煤,這是因為據(jù)爺爺本人說,是民國三十一年呀癣,但根據(jù)一位鄰居爺爺?shù)哪挲g推算划鸽,我的爺爺大概是1941年生人输莺。但具體是哪一個月哪一日他卻不知道了,只讓問門兒里面一位年長的老太裸诽,說他可能還記得嫂用。1942年這一年,對于河南來說丈冬,是一個災(zāi)年尸折,蝗蟲泛濫,本來畝產(chǎn)就不高的莊稼被毀殷蛇,那個鄰居爺爺就是在這一年生的,因為蝗蟲嚴重橄浓,所以他便有了個外號叫“螞蚱”粒梦,在我們那里,蝗蟲就叫螞蚱荸实,據(jù)父輩們說匀们,這個外號剛好是來自于這里。
而爺爺還算是有那么點兒幸運准给,在前一年出生了泄朴。太爺爺是獨子,而爺爺?shù)亩敔斢种挥幸粋€女兒露氮,在那個年代祖灰,太爺爺依然是得到了兩個人的愛,而爺爺又是太爺爺?shù)拈L子畔规,如果在現(xiàn)在局扶,肯定也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然而那些年的光景卻不好叁扫。爺爺有一位姐姐三妈,后來又多了個弟弟和妹妹,家里有許多農(nóng)活要干莫绣,家中又窮畴蒲,又要養(yǎng)活四個孩子,因此爺爺沒上過一天學对室,12歲便幫著太爺爺拉著牛犁地模燥。
爺爺12歲之前的故事咖祭,只在我的逼問下透露出了一丁點,畢竟那時候的爺爺自己可能也記不清自己吃了多少苦吧涧窒,又或許他已不想提起那些歲月心肪。
大約是兩三年前的一天晚上,我又跟爺爺聊天纠吴,就想聽聽他講些老故事硬鞍,就問他在打仗時期生活那么艱苦為什么不去參軍,問他日本人有沒有打到我們那個小村莊戴已,日本人打來了他們怎么辦固该。爺爺說,當時沒東西吃啊糖儡,他要幫著太爺爺種地伐坏,干農(nóng)活,所以才沒有參軍握联,但有些孩子桦沉,可能沒父沒母了,就去參軍了金闽。當時他們住的是由黃泥砌成墻纯露,屋頂用茅草鋪的草房子,每次日本人快打來的時候代芜,會有人報信兒埠褪,他們就會連夜收拾東西逃亡,他說有一次半夜說鬼子要來挤庇,太爺爺太奶奶和爺爺趕緊把牛牽上钞速,把家里值錢的東西打包,走著就去了漯河避難嫡秕,我問他人都還要快沒命了渴语,為什么還要牽牛,他說因為牛要種地昆咽,那個時候遵班,養(yǎng)一頭牲口是很難的,沒有了牲口潮改,種地就很費勁狭郑。當日本人走后,他們再回來汇在,回到村莊后翰萨,一片狼藉,房子塌了糕殉,家沒了亩鬼,他們又得要重新修房子殖告。就這樣往復,直到戰(zhàn)爭結(jié)束雳锋。
后來的故事黄绩,都是爺爺12歲之后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