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參加家長會坝初,有個家長西裝筆挺上了講臺浸剩,開口的第一句就讓臺下的家長爆笑,猶如看到小白出場:“今天早上脖卖,我看到我家孩子起床后左右兩只腳的鞋子反穿了乒省,我高興得拍起了手”,“我老婆一看畦木,你得職業(yè)病了吧袖扛?我是個精神科心理醫(yī)生……”臺下又爆笑。
“我說你真不是個好媽媽十籍。孩子左右腳反穿了蛆封,不是孩子奶奶幫忙,也不是你幫忙勾栗,更不是我?guī)兔Σ依椋侵荒苁呛⒆幼约捍┑模@是孩子邁出獨立的第一步围俘,我難道不值得高興嗎砸讳?”臺下一陣鼓掌。
“我的孩子在2歲多的時候嘗試過要自己穿鞋界牡,但被我老媽和老婆‘糾正’了簿寂,這一糾正,就糾正了兩年宿亡,她們的做法與其說是糾正常遂,還不如說是否定孩子,現(xiàn)在4歲了還不懂自己穿鞋挽荠。孩子天生有‘勞動癖’克胳,90%的家庭都喜歡通過否定來糾正孩子平绩,但沒想到這樣的行為會打擊孩子的自信。最近我讓老媽和老婆不要再管孩子穿鞋漠另,鼓勵了好多次孩子讓他自己穿捏雌,孩子總是以’不會‘來對付我,今天看到孩子終于肯自己穿鞋了酗钞,我高興得就像撿了寶……”
當孩子邁出第一步腹忽,即使錯漏百出,家長們應該值得高興砚作,因為表明孩子已經在為自立作努力窘奏。
“不對,不是那樣”葫录,多少人經常跟孩子說這樣的話着裹?
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習慣,孩子做某件事情米同,才剛開始就聽到大人在旁邊喊:“不對骇扇,不對,不是那樣面粮,應該是這樣才對少孝!”然后就動手幫孩子糾正。別以為這是盡責熬苍,其實這是在害孩子稍走。為什么呢?大人這一幫忙別看是小事柴底,但在孩子身上反映出來的負面影響對孩子就是大事:
1婿脸、孩子會變得不自信
大人一次次的“不對”,“不是這樣”柄驻,甚至還有些無知的大人在旁邊喝令制止孩子的嘗試狐树,這些行為相當于一次次在否定孩子,慢慢地孩子會懷疑自己鸿脓,覺得自己不能獨自做事抑钟,否則會做錯或者引致大人的大聲喝止。結果將如何呢野哭?他們在下次做事時可能就會反復問:“是這樣嗎味赃?是不是這樣?”孩子們變得不自信虐拓,因為他們的自信已經被大人的“盡責”扼殺掉。如果你懸崖勒馬傲武,重新筑建孩子的自信也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蓉驹。
2城榛、孩子的依賴性強
大人們的一次次否定,讓孩子也容易對自己否定态兴『莩郑“我不行”,“我總是做不好”瞻润,對自己的消極看法會讓孩子不愿意再嘗試喘垂,為了避免再被大人否定、也因為缺乏自信绍撞,孩子會變得喜歡說:“我不會正勒,我不懂,你幫我吧傻铣!”如果作為家長章贞,你還未曾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甚至傻傻地幫孩子代勞非洲,孩子會越不愿意自己嘗試鸭限,結果你將收獲的是一個對什么事情都沒信心、依賴性強的孩子两踏。
原來败京!孩子們天生都很“勤勞”
孩子到2歲左右,有一個階段會非常喜歡幫忙梦染。他們看見媽媽在掃地會過來搶掃帚赡麦、看見奶奶擇菜也會一本正經地摘起來、看見哥哥在洗碗也要洗……這可以稱之為孩子的“勞動敏感期”弓坞。在孩子總是想“插一腳”隧甚、“我來”的這個關鍵期,是孩子養(yǎng)成勤勞習慣的非常重要的階段渡冻,遺憾的是大多數(shù)都被家長扼殺了戚扳。
因為大人怕孩子弄臟、嫌棄他們“幫倒忙”族吻,總以為當孩子長大了就會懂事地自主干活帽借、并且干的漂亮。幼兒說不得不殘酷地告訴大家超歌,當你嫌棄孩子“幫倒忙”后砍艾,孩子長大后卻再也提不起興趣。
如果爸媽們能利用好這個階段巍举,不嫌棄孩子“搗亂”脆荷,在萬般崩潰中容忍孩子折騰,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越做越好蜓谋,動手干活對他們來說就像呼吸空氣一樣理所當然梦皮,無疑將是他們人生中一筆豐厚的財富。李嘉誠坦言90%的成功是由勤勞得來的桃焕。
在孩子的“勞動敏感期”剑肯,讓孩子幫忙、動手观堂,這一切都是輕而易舉让网,但你的“嫌棄”導致孩子挽手旁觀后,家長想再讓已經長大的孩子變得勤勞师痕,就如同“教牛上樹”溃睹,會讓你心力交瘁。
糟蹋了“勞動敏感期”怎么辦七兜?
有媽媽會問丸凭,如果我遺憾地在孩子的“勞動敏感期”做了錯誤的行為,導致孩子什么也不肯做腕铸,那么我現(xiàn)在改怎么辦呢惜犀?不嫌麻煩、允許孩子做事不完美狠裹,然后帶上孩子一起做虽界,當然少不了唇舌,還有父母的耐心涛菠。千萬不要指揮孩子干活時莉御,而你卻在一旁休閑,因為孩子不是聽話的機器人俗冻。
如果你不能長生不老礁叔,不讓孩子“幫倒忙”就是自私
小鷹到了要學習飛翔的年齡,老鷹會展開雙翅迄薄,把小鷹馱向高空琅关,正當小鷹沉浸在美麗的風景時,老鷹猛地把小鷹甩了出去讥蔽。面對下墜的小鷹涣易,老鷹在一旁鼓勵:“張開你的翅膀,向著更高的地方看冶伞,你就能飛到你想去的地方新症。”只有懂得了飛翔响禽,心才能肆意馳騁徒爹,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荚醒,只有學會了拉粑粑、吃飯瀑焦、穿衣腌且、找食物喂飽自己……這些基本技能,才有資格談夢想榛瓮。自己也照顧不了,除非這人是富二代巫击、殘廢禀晓,或者父母會長生不老,如果不是的話坝锰,請像讓小鷹學飛一樣粹懒,把孩子推向屬于他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