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jié)課進入重屬和弦的最后一部分——重屬和弦前方的共同和弦刨秆,大概用兩次學完,之后忆畅,就可以進入新的篇章了衡未。最后一點點,不多家凯,卻很重要缓醋,堅持一下下。
【共同和弦】
首先了解一個概念:共同和弦绊诲。
共同和弦是指在轉屬調時送粱,本調與新調(屬調)所共有的和弦。用這些共有的和弦作為媒介掂之,可以使本調流暢的進入新調抗俄。
C大調與G大調脆丁,有四個和弦是兩調所共有的:
雖然有四個和弦是兩調所共有的,但能作為共同和弦使用的卻只是前三個橄镜。C:III = G:VI不用作共同和弦偎快,是由于它與后方的重屬和弦在和弦進行上不佳。
共同和弦都是放在重屬和弦的前方洽胶,用它作為離調接入新調(屬調)的媒介。
下面我們逐一介紹這三個共同和弦裆馒。
一姊氓、本調的VI=?屬調的II
以C調為例是:C:VI = G:II。
例一:貝多芬的歡樂頌
例二:
也許你會問喷好,之前學的和弦就很好用翔横,為什么那么麻煩,要用VI梗搅?
這是因為首先禾唁,VI是個副三和弦,副三和弦有松弛調性的作用无切。(三個正三和弦:I荡短,IV,V是確立調性的和弦哆键,因此其調性感強烈)而VI一來掘托,其調性感就松動了,因此容易離調籍嘹。其次闪盔,VI=II,屬調的II級(上主和弦)是IV(下屬和弦)的代用和弦辱士,用II—V7—I剛好可作成不完全復合終止式泪掀,接入新調很合宜。
現(xiàn)在說說這個共同和弦在鍵盤上的彈奏:
由于Am是在第一拍颂碘,是強拍异赫,故以8度的低音彈出。
若是將它以和弦彈出也是可以的:
但這個Am不要彈成轉位(不要彈成Am / C或Am / E凭涂,因為Am的原位(本位)才有其音響的特色祝辣。
轉位(不要彈):
注意:重屬和弦用在終止式中,幾乎都是原位切油,因終止式的V(7)—I幾乎都是原位和弦蝙斜。
VI = II的使用經(jīng)常是與后方的重屬和弦用在同一個小節(jié)中,因此澎胡,它的彈奏經(jīng)常是:
在強拍與次強拍彈了和弦的根音孕荠,確定是原位之后娩鹉,后方的弱拍(第二、四拍)則可隨聲部進行需要轉位稚伍,并不影響本來的原位弯予。
若是你看到一個旋律,旋律上方并沒有標示和弦時个曙,怎么確定是否用重屬和弦呢锈嫩?
比如:
它不該是V(7) — I -- IV — V嗎?怎么知道改用重屬呢垦搬?如果不知用重屬呼寸,又怎能在其前方加上共同和弦呢?
在和弦的配置上猴贰,不可忘記曲式的結構对雪,曲式中有樂句、樂段米绕;樂句瑟捣、樂段的結尾都要用終止式,這是前面學過的栅干。
前樂句要用半終止或不完全終止迈套,后樂句(也就是樂段)要用完全終止。
這里貼出一首完整的歌曲非驮,看看每段旋律的地位交汤,然后決定是否可用重屬(暫)轉入屬調:
從全曲的地位中,可以知道上面的四個小節(jié)是后樂段的前樂句劫笙,它的結束該使用的終止式是半終止芙扎。
半終止是X(任何一個和弦)接V(屬和弦)。既然是任何一個和弦填大,我們可就其旋律的顯示用重屬和弦了戒洼。
當然,就旋律看也可是IV—V允华,但如果是試試音響圈浇,就知道它不及半終止轉屬調生動。因此靴寂,選擇用重屬磷蜀,并在其前方加上Am作共同和弦,這個連接就更好聽了百炬,不是用IV — V所能比擬的褐隆。
因此:
二、本調的V(六四)= 屬調的I(六四)
使用本調V為共同和弦剖踊,是用它的第二轉位——它的六四和弦庶弃,使它與后方的II7(新調的V7)接V衫贬,作成終止六四的形式:
將這個G和弦作成第二轉位—— G / D (V六四)就是認定D7—G是個終止式,是屬調的V7—I歇攻。所以它的前方用I(六四)固惯,以使進入屬7和弦到主和弦的流暢。
例一:
看看原作者的和弦:
首先復習一下完全終止式:V(7) — I的前方用一個I六四缴守,稱為終止六四葬毫。這個終止六四形成動感進入后方的屬7和弦,這個屬7和弦再導入主和弦屡穗,形成一個完滿的結束供常。
因此,當本調的屬和弦鸡捐,用于屬調的共同和弦時,就使用它的第二轉位麻裁。
注意第4小節(jié)箍镜,次中音聲部(倒數(shù)第二低的音)的后2拍,用了一個?F的音煎源,這是表明前方暫轉入屬調色迂,在此立即回到原調。用還原的F音手销,成為原調的屬7和弦歇僧,使之立即回到原調。
今天就講這么多锋拖,下節(jié)課繼續(xù)共同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