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關注白先勇這個作家臭脓,是放假在家想要讀一些同志文學腹忽,在網(wǎng)上搜了一些推薦的書籍砚作,很多篇帖子都提到了白先勇的《孽子》葫录,首選來讀领猾,結果一下子就入坑了。無論是小說中角色的豐滿度面粮,還是文筆的流暢感继低,《孽子》這本書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同志文學中的紅樓夢了。我最喜歡的是白先勇在這本書中的人物速寫柴底,雖說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是那么的腌臜粱胜,可那種極致的刻畫是我看過的所有作家中描寫的最好的。(《平凡的世界》中路遙先生的景色描寫是一絕凿歼,《圍城》中錢鐘書先生的比喻最出色冗恨。)
讀書APP把《紐約客》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時候掀抹,毫不猶豫加了書架,三下五除二解決掉“房思琪”之后蓉驹,便打開了這本書揪利。
如果你讀過毛姆的《馬來故事集》(原名《Ah King》),你會發(fā)現(xiàn)瞻润,《紐約客》和《馬來故事集》這兩本書有太多的共同點了。
首先正勒,兩本書都由六個短篇小故事組成傻铣,篇幅上都不長,行文很流暢讀起來并不像一些經(jīng)典名著那樣很拗口阱驾,是主打情節(jié)的爽文怪蔑。
其次這兩本書中的故事都是講述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馬來故事集》記錄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生活在東南亞地區(qū)的歐洲人的奇遇喧枷,《紐約客》則向讀者展示了三個不同階段生活在紐約的中國人的悲慘命運弓坞。
第三戚扳,小說的寫作手法都是以第一人稱為視角向讀者(第二人稱)講述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族吻。這種講故事的寫作手法自然沒有以第一人稱介入小說情節(jié)更具有代入感超歌,但卻能夠讓我們站在一個客觀第三者角度審視發(fā)生在主人公身上的別樣經(jīng)歷。
當然脆荷,畢竟是不同作家的作品懊悯,即便再相似,還是有區(qū)別的桃焕。
毛姆的小說幾乎都是“講故事”的創(chuàng)作手法欠窒,他的小說給人的感覺像是把你帶到影院跟隨鏡頭去看一場盛宴岖妄,人物、場景七兜、劇情推演似乎在眼前重現(xiàn)福扬,你會忘記原來自己竟是在聽別人講故事,這也就決定了毛姆的小說是順著時間線一步一步推演狠裹,不會跳躍汽烦,只不過偶爾會出現(xiàn)毛姆的畫外音,提醒你俗冻,這是我毛姆在給你講故事呢牍颈!
白先勇的小說則截然不同煮岁。他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和多年未見的好友在咖啡館喝著卡布奇諾,吃著紅絲絨蛋糕勤篮,聽著頭頂傳出的悠揚的佛拉門戈音樂色罚,聊起彼此共同的好友這些年的狀況戳护。發(fā)生在三個不同的時代,三個主題梗肝,六個故事铺董,不約而同地從中間某一個時間點禀晓,回溯之前的故事粹懒,然后再接著往下講顷级。這種倒敘和順敘交叉的“咖啡廳模式”相較之下少了一些既視感,不過好在故事精彩帽芽,且白先勇文筆出色翔冀。
《紐約客》中的六個故事創(chuàng)作于不同的時代纤子,包含三個主題,每個主題下有兩個故事跌捆。
創(chuàng)作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謫仙記》《謫仙怨》這兩個故事講述的是抗戰(zhàn)時期流亡紐約的富家千金的悲苦命運象颖。《謫仙記》中李彤作為同時出國的“四朵金花”中家境最殷實的千金小姐抄瓦,在自己求學期間收到父母為避戰(zhàn)亂而不幸沉船的噩耗陶冷,傷心過度的李彤在醫(yī)院靠著葡萄糖熬過月余埂伦,真正恢復如前也是快畢業(yè)的事兒了。
李彤的身上有一種瘋狂的氣息膊毁,或許是父母的離世對她的沖擊太過強烈基跑,又或許是失去了家庭的支持媳否,自己與生俱來的優(yōu)越蕩然無存荆秦,李彤并沒有像自己其他閨蜜一樣找個男人安穩(wěn)過日子,無論是在愛好還是在和男朋友的相處之中力图,李彤無時無刻不散發(fā)著桀驁步绸,似乎從接到父母噩耗的一刻起,她的生命就是為了尋求刺激搪哪,尋求小概率的逆襲靡努。我最喜歡的是李彤這個角色身上散發(fā)出來的一種狂野坪圾,那是生命的野性晓折,就像她在酒吧發(fā)了瘋似的跳恰恰,然而這樣的生命往往不會細水流長兽泄,自殺也就是其生命耗竭的必然之果漓概。
不過,最讓人唏噓的還是李彤閨蜜們收到李彤死訊時的表現(xiàn)病梢,該消遣消遣,該打麻將打麻將蜓陌,就像李彤只是一個電視上聽過幾次的明星觅彰,而不是她們多年的好友。
《謫仙怨》這個故事其實要比《謫仙記》遜色一些钮热,以一封給母親的信的形式填抬,講述了出身豪門的小姐在紐約這樣的國際大都市淪為妓女,不過這個故事的精彩之處在于主人公并未向母親吐露真相隧期,信中勸母親放心不必為自己擔憂的溫馨飒责,大抵寫出了每一個在大城市拼搏的游子心聲。那些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小人物們住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地下室仆潮,起早貪黑拼著命地揮灑每一滴汗水宏蛉,以此換取微薄的薪資,報喜不報憂地向父母訴說著自己的戰(zhàn)果性置。
《夜曲》《骨灰》這兩個故事是對文革這段歷史的批判拾并。
《夜曲》在兩位主人公的談話中,一點點揭示了原本胸懷大志想要報效國家的優(yōu)秀海歸鹏浅,那些音樂家畫家建筑師們嗅义,在那個特殊時期所遭受的非人待遇,這些人對這個國家徹底失望篡石,最初的雄心壯志徹底泯滅芥喇,轉他鄉(xiāng)為故鄉(xiāng),究竟得遭受多大的苦難凰萨,才會讓那些曾經(jīng)在紐約漂流的學子們產(chǎn)生家的感覺继控。
《骨灰》則是美國一家大型公司經(jīng)理因為出口中國一批精密儀器械馆,國內(nèi)某高校決定為其在文革期間受到迫害的父親平反,不僅找到了多年來杳無音信的其父骨灰武通,還要大費周章舉行追悼會霹崎,安葬于烈士陵墓。借此契機冶忱,主人公探訪其曾身居國民黨軍隊要員的大伯尾菇,聊起他們當年為國血戰(zhàn),不幸的是這片土地最終變成如今這副模樣囚枪,感慨自己一生的拼搏最終化為泡影派诬。
文革時期的文學作品,我最喜歡的就是嚴歌苓的文章链沼,她的文章對于文革殘酷的描寫不加一點點修飾默赂,讓你覺得真實不做作。白先勇的描述和嚴歌苓的真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覺括勺,也許是講故事方式的差異吧缆八,嚴歌苓的小說是一種災難后參觀遺跡的感覺,而白先勇的文字更像是在你眼前重現(xiàn)整個災難發(fā)生的全部過程疾捍。
最后兩則短篇《Danny Boy》《Tea For Two》是白先勇最近的作品奈辰,這兩個故事講述了生活在紐約的同性戀的生活。
上世紀八十年代乱豆,艾滋病開始在美國流行奖恰,九十年代蔓延至歐洲,這場瘟疫奪走了無數(shù)人寶貴的生命咙鞍,對于艾滋病的恐懼迅速席卷全球房官,談“艾”色變,擊垮了無數(shù)海誓山盟無堅不摧的愛情親情友情续滋。(親朋道義因財失翰守,父子情懷為利休。)
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疲酌,《Danny Boy》向讀者刻畫了一位一生謹守本分的高中英文教師云哥蜡峰,因為一時情緒失控,抱了自己的學生朗恳,被學校辭退湿颅,輾轉來到紐約,沒有逃過這場瘟疫的利爪而感染艾滋病粥诫,不愿自己死得毫無尊嚴而自殺油航,被搶救之后,在一個艾滋病患者互幫互助的組織中找到了自己生命最后的價值怀浆。
云哥自殺未遂谊囚,被安排照顧一位二十歲的孩子Danny怕享。Danny夜晚盜汗,第二天云哥來镰踏,看到Danny整個床都濕漉漉的函筋,便決定搬入收養(yǎng)所寸步不離照顧他。云哥幫大小便無法自理的Danny換尿袋奠伪、洗澡跌帐、清理背上潰爛的褥瘡,云哥一晚上醒三次更換床單绊率,在床上鋪毛巾吸汗以便Danny能安睡片刻谨敛。護理工作三天瘦二十斤絕非虛言。
就是在日夜不辭辛勞照顧Danny的過程中即舌,云哥陪著Danny度過他生命最后一刻佣盒,云哥不再害怕孤獨挎袜,不再害怕死亡顽聂。照顧云哥離世的志愿者大偉說,云哥是他看顧的走的最有尊嚴的一位盯仪。
最后的《Tea For Two》雖然在結尾也涉及了這場瘟疫對于同性戀所帶來的重創(chuàng)紊搪,但這個故事更多的是以一家文藝“歡樂吧”為立足點,向讀者介紹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同志人群生活全景。
在這間酒吧里耀石,沒有我們想象的大舞池,沒有重搖滾爸黄。酒吧后面連著一個餐廳滞伟,每一張桌子上的每一朵玫瑰都是餐廳老板精心挑選,配著同樣色系的蠟燭炕贵,墻壁上掛著的一張張畫梆奈,吧臺邊緣精心設計的雕紋花樣,酒吧中央的心形吧臺称开,周末老板客串的踢踏舞亩钟,這間酒吧最極致的狂歡都透露著高貴典雅。
誰說同性戀的生活只有舞池驕傲節(jié)上袒胸露乳的狂歡鳖轰,誰說同性戀們尋求的只是生理上的快感清酥,恨不得在街上隨便個人在公廁顛鸞倒鳳,誰說同性戀之間的感情脆弱的像氣泡蕴侣,一觸就破焰轻,經(jīng)不起一點點不算波折的波折...
請你睜開眼睛看看,這些“歡樂男”“歡樂女”從來就不是你從網(wǎng)上了解到的那樣昆雀,他們之間有著四十年不離不棄的恩愛廝守辱志,他們之間有著攻克時艱的永不放棄胧谈,他們之間有著失去摯愛的撕心裂肺,他們之間有著相互扶持的堅貞不渝...
只有當我們放下成見真正走入這個群體之后荸频,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他們菱肖。隔岸觀火,看到的永遠只是我們自己的想象旭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