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靈隱寺的倡導下吟策,臘八節(jié)文化在杭城悄然興起儒士,逐漸風靡東南佛國,影響遍及海內(nèi)外檩坚,各地佛寺着撩、藥房、社區(qū)都在臘八節(jié)當天舉行臘八文化活動并熬煮風格各異的臘八粥分享給附近的市民匾委,為寒冷的冬日帶來一股暖流拖叙。
其實,臘八節(jié)這個民俗由來已久赂乐,上可以追溯至我國春秋戰(zhàn)國以前的周代薯鳍,當時的人們會在每年的最后一個月(即十二月)以狩獵到的野獸舉行大規(guī)模的祭神祭祖活動,既是一種慶祝挨措,也祈愿來年風調(diào)雨順挖滤,稱為臘祭崩溪,史書上稱之為“歲終大祭”。漢末以后斩松,由于與傳統(tǒng)春節(jié)的間隔時間太近伶唯,臘祭漸漸開始變得不那么重要。此時惧盹,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抵怎,佛經(jīng)中有牧羊女給釋迦牟尼供奉乳糜助其在臘八日證道成佛的故事,臘月初八遂成為佛成道日被廣泛紀念岭参,寺廟還仿照牧羊女的故事以雜糧熬粥供佛,臘八節(jié)由此產(chǎn)生并在民間傳播開來尝艘。著名文學家冰心在《臘八粥》一文中說演侯,她的母親告訴她,臘八粥是佛寺煮來供佛的背亥,說明了佛教對傳承我國臘八節(jié)習俗的重要作用秒际。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民國時候的臘八節(jié)。
臘八有時候并非僅指臘月初八狡汉,而是臘月里所有逢八的日子都叫臘八娄徊,比如初八、十八盾戴、廿八寄锐,所以又有“三臘八”之說。于富人而言尖啡,三臘八是催債收租的時候橄仆,而對于貧苦人家來說,三臘八則成了提心吊膽的日子衅斩。解放前的南京城老百姓就流傳著這么一句俗話盆顾,“第一臘八猶自可,第二臘八急如火畏梆,第三臘八無處躲”您宪,就是對這種情況的生動描寫。
據(jù)出生于福建的冰心回憶奠涌,她小時候正值清末民初之際宪巨,母親每年在臘八節(jié)煮臘八粥,這種粥由糯米铣猩、紅糖和十八種干果摻在一起煮成揖铜,干果里大的有紅棗、桂圓达皿、核桃天吓、白果贿肩、杏仁、栗子龄寞、花生汰规、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種豆子和芝麻之類物邑,象征著十八羅漢溜哮,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不但全家都能吃到色解,有多的還分送給鄰居和親友茂嗓。她說,這種習俗在奶奶的時候就有了科阎,她的奶奶正是給全家煮完最后一次臘八粥后才去世的述吸。從這個沉重的故事背后,我們看到當時民間煮臘八粥锣笨,主要還是從節(jié)約出發(fā)蝌矛,把家里存儲的舊糧雜糧吃掉。
對于民國時期的佛教寺廟來說错英,臘八的意義又多了許多入撒,概括起來有四種。
首先是紀念釋迦牟尼成道椭岩。那時候的臘八節(jié)茅逮,佛教寺廟的僧人首先要做佛事,以誦經(jīng)簿煌、上供等方式來表達對佛祖的紀念氮唯,同時感謝他的傳道濟世之恩。1929年的《佛寶旬刊》上有一首《臘八粥》歌姨伟,里面唱道:“青年小弟弟惩琉,和尚老哥哥,咱們先別喝夺荒,大家去供佛瞒渠。今天如來成道日,大眾笑呵呵技扼,忙把佛事做”伍玖,一副僧人們歡天喜地煮臘八粥供佛的畫卷立馬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其次是積累福報剿吻。僧人們說窍箍,無論是施舍臘八粥食材的人,還是吃到這臘八粥的人,大家都可以得到佛菩薩的保佑∫現(xiàn)代人也有一句話纺棺,叫作“施比受更有福”邪狞,施舍的同時祷蝌,就種下了善的種子,這粒種子總有一天會生根發(fā)芽并長成參天大樹帆卓。有幸吃到這臘八粥的人巨朦,也會因為得到了所有人以及佛的祝福而改變命運。
然后是養(yǎng)生的作用剑令。建國之初的《覺訊》(1953年)上刊載了《臘八粥》一文糊啡,里面有這樣的話:“就是從營養(yǎng)價值來說,臘八粥也是值得重視的吁津,因為它的配料悔橄,各地不同,但是用的都是各種富于營養(yǎng)的蔬菜腺毫、果品,如黃豆芽挣柬、胡羅葡潮酒、蕃薯、青菜邪蛔、棗子急黎、蓮心、粉絲等雜煮成的美味的粥侧到,在寒冬臘月吃起來勃教,這種熱騰騰香噴噴的臘八粥,格外逗人喜愛呢”匠抗,并且認為“吃臘八粥是一椿既有意義又有營養(yǎng)價值的優(yōu)良風俗故源,是值得我們重視和提倡的”」常可見绳军,臘粥的養(yǎng)生作用在那時候就已經(jīng)得到了社會的重視。
最后矢腻,也是最主要的意義门驾,在于接濟貧苦人。我們知道多柑,清末民國期間奶是,各地軍閥割據(jù),苛捐雜稅多如牛毛,提前征收幾年或十幾年稅收的軍閥見怪不怪聂沙,四川軍閥劉存厚甚至把稅款預征到了2050年秆麸。再加上相互攻伐,戰(zhàn)亂不斷逐纬,人民流離失所蛔屹,苦不堪言。佛寺的僧人們本著慈悲的精神豁生,盡自己所能救濟貧人兔毒,賑施臘八粥就是一種匯聚各界之力進行慈善活動的措施。
據(jù)《香訊》(1935年)記載甸箱,當時南京倉巷有一座封崇寺(民間稱臥佛寺育叁,現(xiàn)已不存),每年臨近臘八節(jié)芍殖,寺里的方丈就帶著全寺的僧眾豪嗽,披上大紅袈裟,手捧缽盂豌骏,沿街乞食化緣龟梦,把得到的東西拿回廟里,再和以紅棗窃躲、栗子计贰、果仁等物煮成臘八粥,在寺廟前設(shè)立施粥點蒂窒,散濟給貧苦老百姓躁倒。
《佛寶旬刊》也記載了北京廣濟寺的宗月法師與僧人們一起煮臘八粥施舍貧人的事。他們用白米洒琢、黃米秧秉、玉米、薏仁衰抑、菱角米象迎、棗、栗呛踊、胡桃挖帘、杮餅、杏仁恋技、高粱等物熬成的臘八粥拇舀,不但甘美豐富而且數(shù)量很大,大袋大袋的杏仁要用驢來運送蜻底,薏仁米也裝了好幾車骄崩。另外聘鳞,還有許多義工自愿參與到放粥濟貧的行列里來,車夫免費幫忙運薏仁米要拂,扛包裝卸的小伙子不但免費幫忙抠璃,還隨身自帶玉米餑餑充饑。
總的看來脱惰,民國時期的臘八粥搏嗡,在寺廟和民間都流傳甚廣,其作用主要還是以節(jié)儉為前提拉一,在一年的最后一個月采盒,把家里的雜糧舊糧烹煮一鍋,供全家食用或贈送親友與鄰居蔚润。于寺廟來說磅氨,煮臘八粥供佛是其次的,主要還是施舍給窮人助其度過年關(guān)嫡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