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采蜜記》是李銀河老師的自傳。
讀這本書的時候都办,自己感覺像是在進行一場旅行:從開始少年時期溫馨快樂嫡锌、有著旺盛生命力的“平原”;到青年時期渴望自我價值琳钉、卻深陷內蒙古大草原西西弗斯的“丘壑”势木;再到飽讀名作、思想逐漸成熟歌懒、進入國務院成名時的“高峰”啦桌;最后直到深入喜愛的社會學領域、耳順之年轉向寫作及皂,感悟生活真諦后甫男,成為內心熱火、表面平靜的“大憾阕”…
在聽完這位智者娓娓道來過去的人生和經(jīng)歷后,自己內心如同窺得一個更大世界之后的喜悅不斷涌來钾虐。
我折服于作者的坦率和純粹噪窘,仿佛看到一位不斷追求自由、掙脫束縛效扫、解放內心的女性倔监,正在心無旁騖的奔赴在她期待的旅途中。
有時候菌仁,旁觀別人的人生浩习,不由得想要反觀自己,得出一些新思考:
經(jīng)歷济丘,往往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成長谱秽,是一個不斷拓寬生命邊界和自我視野的過程洽蛀。
每個人的成長看似無序,可是回頭看又有一些清晰的節(jié)點疟赊,將他們分隔成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歲月郊供。
李銀河老師1952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1971年參與內蒙古兵團生產(chǎn)建設近哟,1974年到1977年在工農兵大學也就是現(xiàn)在的山西大學(好有緣驮审,這里也是我的本科母校)攻讀歷史學;1982年到1988年就在美國匹茲堡大學攻讀社會學碩士吉执、博士學位疯淫;1989年至1990年,師從費孝通戳玫,成為北京大學第一個人文學科(社會學)的博士后熙掺;1992年至201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任研究員量九、博士生導師适掰;2012年以后,就專注于寫作荠列。
后來一直被她提到的,在經(jīng)歷蒙古建設兵團的墾荒戍邊回到北京后肌似,她用了半年多的時間费就,將世界文學史上的書單挨排看,邊看邊做筆記川队,后來還將這些筆記整理出版力细,名為《我的心靈閱讀》。
她稱這段經(jīng)歷是“發(fā)現(xiàn)寶藏”固额,由此之后一直保持著大量輸入的習慣眠蚂,包括進入大學后,也多以自己閱讀書籍自學為主斗躏。
其實逝慧,在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中,不難發(fā)現(xiàn)啄糙,她不斷地從一個領域進入到另一個領域笛臣,可謂不斷打破認知的邊界,通往自己喜歡的隧饼、渴望的沈堡、自由的領域。由于在山西沁縣下鄉(xiāng)時期有了很多社會調查的影子在燕雁,因而在讀碩士的時候诞丽,她放棄了并不喜歡的歷史學鲸拥,而轉向社會學,之后又進入性學的研究范疇率拒。
一直都喜歡經(jīng)歷豐富崩泡、涉足領域廣闊的人,他們往往內心深邃多元猬膨、純粹又有趣角撞,這種特質就足以讓一個人變得迷人而精彩。
記錄勃痴,讓自我成長和蛻變變得有跡可循
作者談到之所以寫個人傳記谒所,是受了《獲救之舌》的啟示。在她看來:凡人自有他的深刻和偉大沛申,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劣领。
而用文字來記錄成長,才能看到一個人一路走來的蛻變铁材。
我之前一直關注的一位博主尖淘,從零幾年的時候就開始做科技視頻。但是后來他也開始了一些文字記錄著觉,他的解釋是“視頻能記錄的只是我現(xiàn)在及以后的樣子和生活村生,可是我之前的二十多年的時光和故事,視頻無法復原饼丘,而文字可以傳遞趁桃。”
《人間采蜜記》中作者回憶了過去自己內心成長的一些細節(jié)肄鸽,我深以為然卫病,雖不是同樣的事情,可是成長的拔節(jié)之痛卻是一樣的典徘。
在經(jīng)歷內蒙古建設兵團3年平庸而無意義的勞作帶來的西西弗斯般痛苦時光后蟀苛,再回到北京,作者寫到“那時的我感覺已像是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老年人逮诲,雖然當時我才剛滿二十歲帜平。一切的天真爛漫已經(jīng)離我遠去,我受不了它汛骂,無論見到以什么形式出現(xiàn)的天真爛漫罕模,我都會感到不知所措评腺,甚至會產(chǎn)生一種輕微的反感”帘瞭。
“我剛從內蒙古回到北京時,心中常常感到惶惑蒿讥,仿佛失落了什么蝶念,并且為失落的東西而隱隱發(fā)痛抛腕。我感到心中一些最美好的東西被毀掉了,喪失了媒殉。這種感覺像后悔一樣使人痛苦担敌,但又不完全是后悔,而是一種離開童年廷蓉、進入成年的感覺全封。雖然心中那些脆弱的真善美被現(xiàn)實中強橫的假惡丑掩埋了,驅散了桃犬,但是我并不后悔刹悴,心里反而覺得比以前更踏實、更成熟攒暇、更有力量了土匀。”
“從這段磨難以后形用,沒有什么樣的生活我不能忍受就轧,沒有什么樣的苦難我不能承受,沒有什么人能使我再輕易地相信什么田度《视”
我很確信,曾經(jīng)我有過每币、并且未來我也還會經(jīng)歷這種成長過程中的失落感携丁。我們無法緬懷,只能告別兰怠,然后走向成熟梦鉴。
其實,很多時候揭保,我們對于日常的記錄肥橙,就是關于我們對自身、他人及當下所處時代或環(huán)境的思考秸侣。每個個體及其經(jīng)歷或許都很平凡存筏,可是記錄下來這些日常,也是對平凡大眾生活的一處描摹味榛,你又怎么確信不會引起共鳴呢椭坚?
就如同英國小說家簡奈特講的,“人寫作時搏色,擺脫了個人的狹小的生存空間善茎,進入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與他人频轿、社會和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垂涯。
愿我們烁焙,都有自己的一個空間,是關照自我內心的耕赘、同時又是鏈接世界的骄蝇。并由此能夠獲得一種狀態(tài),就像李老描述自己堅持記錄和寫作的狀態(tài):
“我正在進入一生最有趣的階段操骡。每天早上醒來九火,心情愉悅,就像愛麗絲漫游仙境册招,準備進入一個未知的探險過程吃既。”
態(tài)度跨细,取悅自我的人生真的很棒鹦倚!
每個人都應該有、或者說都會有自己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和格言冀惭,而也正是這些態(tài)度會指引我們過上不同的生活震叙。
不去談論生活態(tài)度的優(yōu)劣,只是覺得散休,如果我們有自己對于人生的理解和態(tài)度媒楼,就應該心無旁騖地堅持下去。
在書中作者將自己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定義為“采蜜哲學”:人間如花叢戚丸,我只是從中采擷一點點精華划址,對其他的一切不去理睬。一生只有短暫的幾十年限府,要好好享用自己的生命夺颤。自由奔放,隨心所欲胁勺。
想到已故的姥姥仗考,很小的時候經(jīng)歷戰(zhàn)亂既琴、家人離去,在那個特別的年代丰辣,教會是很多人逃避戰(zhàn)亂的地方必指,她從小信仰基督教長大篡石。而在今后的人生中扛拨,各種慘淡矮烹、困苦她都經(jīng)歷過,可是“善”的信仰卻未曾變過褐啡。
是啊诺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哲學,而能遵從自己的內心過一生的人又何其有幸!
生活在世俗的大染缸里混萝,我們或多或少的有些參照物和規(guī)訓約束,取悅自我是一個有難度萍恕、某種程度上也有些風險的選項逸嘀。
可是,作者卻毅然選擇了自我這條路允粤,“我深深感到崭倘,不可以將自己的心情系在別人的評價上,因為人在這個世界上是絕對孤獨的类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司光,有自己的興奮點。如果太介意別人的評價悉患,必定不會有輕松快樂的生活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