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青年》和“新青年”看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再認識
摘要:中華大地死寂之時谅阿,陳獨秀領(lǐng)導的新文化運動猶如一道春雷狸捕,給中華大地帶來了希望和生機惕艳。青年在這場運動中深受影響,接受新思想部脚、新文化、新道德裤纹,奮起反抗封建主義鹰椒,破除禮教,思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和未來淆珊,這是千年之未有的新變革施符、新局面戳吝。
關(guān)鍵詞: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 陳獨秀 青年 思想啟蒙
20世紀初的中國骨坑,猶如一條從沉睡中蘇醒的巨龍欢唾,在經(jīng)歷外國侵略者的無情殘害和眾多夭折的革命和運動之后礁遣,思想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發(fā)生劇變。在洋務(wù)運動和辛亥革命相繼告以失敗之后杏头,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將救國存亡的希望轉(zhuǎn)向思想醇王≡⒚洌“中華民國建立后封建腐舊思想仍然遍布中國棘伴,其原因之一是在于中國缺乏一次比較徹底的文化思想革命焊夸,如果不將這些封建腐舊思想洗刷干凈阱穗,不但共和政體不能進行颇象,就是這塊共和招牌遣钳,也是掛不住的蕴茴【氲恚”[1]一些先覺者認為:難以救國撞叽,其根本在于中國國民“若觀對岸之火愿棋,熟視而無所容心”,“欲圖根本之救亡”[2]才睹,必須從思想上徹底改變,過去被他國侵略的事實表明琅攘,封建主義思想在這一時期行不通了坞琴,封建制度國家終將面臨亡國的危險置济,早期西方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開始將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引入中國,于是一些知識分子的先進思想和封建主義思想在這一時期發(fā)生了激烈碰撞挟纱,先覺者們想通過類似于西方的思想啟蒙運動紊服,革其根本欺嗤,改造中國國民煎饼,改變中國現(xiàn)狀吆玖,而在這場思想解放運動中沾乘,青年占據(jù)主導地位翅阵,也受其影響最大掷匠,解放青年思想夭委,讓青年思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株灸,投身于革命慌烧,國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來汹粤。
新文化運動前夕嘱兼,中國知識界處于混亂之中芹壕,不少知識分子在接觸到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政治制度之后,在思想上發(fā)生極大的轉(zhuǎn)變睁壁,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jīng)歷了長期的思想解放運動后堡僻,建立完善的國家政治體制,因而率先覺醒的知識分子想要用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改變中國淪為殖民地的現(xiàn)狀牲阁。但仍有一批頑固保守派备燃,出于自身利益和統(tǒng)治需要并齐,想要復興孔學,進行所謂“獨尊儒術(shù)测垛,罷黜百家”,讓處在沉睡之中的國民尊崇先賢孔子锯七,從而在思想上禁錮國民,達到統(tǒng)治當時帶有奴性的國民的目的。以陳獨秀為首的一批知識分子,青年時遭受了封建禮教的毒害疼阔,對此深惡痛絕,自幼叛逆的他們淘邻,未向此屈服并發(fā)出了挑戰(zhàn)统阿,這也是幾千年來第一批敢于向封建禮教發(fā)起挑戰(zhàn)的人。至此结澄,《新青年》創(chuàng)辦,新文化運動正式爆發(fā)赎瑰。當時鲜漩,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先生任命陳獨秀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孕似,隨之,《新青年》也從上海遷往了北京理卑,并扎根于北大鹉究÷栲冢《新青年》與北大完美結(jié)合,且《新青年》雜志和北大也成為了這場運動的主要陣地染厅。
從晚清到近代尔苦,中國知識分子極力想挽救中國魂那,借助于他們的言論去激起國民奮起反抗。鑒于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報紙期刊和雜志,是受眾面較廣的傳播方式,也正因此,陳獨秀將目光投向雜志和青年,以《新青年》為載體知纷,選擇易于改變同時也是統(tǒng)治階級最為頭疼的廣大青年群體〕迳保“青年如初春效床,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权谁,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剩檀,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旺芽,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沪猴。”[3]在這段陳獨秀《敬告青年》中采章,陳獨秀以激昂熱烈的文字展現(xiàn)了他對青年的殷切期望和希望的寄托运嗜。陳獨秀決心以《新青年》引導廣大青年,樹立青年們的新思想悯舟,反對封建主義思想担租,提倡民主和科學,激起青年學生們加入到革命之中去抵怎》芫龋《新青年》不僅教育人們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先進的思想,而且在婦女問題便贵、文藝研究菠镇、時事政治、國粹承璃、國民性等方面展開討論利耍,這是在當時其他雜志上所沒有的內(nèi)容,既為廣大知識分子提供了發(fā)表言論的平臺盔粹,而且在當時極大的開闊了中國青年的眼界和見識,各種思想在這個平臺涌現(xiàn)舷嗡。當時的在校學生,在《新青年》的引領(lǐng)之下进萄,開始對封建主義思想進行強烈的抨擊,包括對于儒學和幾千年來的禮教中鼠,同時也開始思考國家的命運和未來≡停《新青年》作為一個平臺,讓眾多有著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在此得以展示惫搏,并且具温,也成為當時的思想輿論中心。陳獨秀想借助于《新青年》對中國青年進行思想上的改造铣猩,他認為青年應(yīng)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剂习,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鳞绕,“實利的而非虛文的”失仁,“科學的而非想象的”。早在陳獨秀國外留學時们何,他已深知中國當下的社會制度萄焦,難以自救,需要一種新的制度和思想來改造中國冤竹,于是他將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和批判性思想帶入中國拂封,并想通過《新青年》將此思想在青年之中傳播。之所以選擇青年鹦蠕,我想冒签,有這樣幾點原因,一是青年本身思想容易改變钟病,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萧恕;二是,統(tǒng)治者向來懼怕青年肠阱,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票唆,青年敢作敢為,叛逆心理強屹徘。三是未來青年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投身于革命走趋,畢竟歐洲四百多年的思想啟蒙,才將社會體制完全變革噪伊〔净停《新青年》出版之后,在北大銷售一空鉴吹,學生們紛紛開始閱讀《新青年》姨伟,并積極踴躍地參與到《新青年》的發(fā)表和編輯之中,北大師生成為當時《新青年》的主要編者拙寡,與此同時蔡元培校長在此時的北大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琳水,讓《新青年》與北大更是完美結(jié)合肆糕。新文化運動般堆,不止在思想領(lǐng)域,同時也在文化領(lǐng)域诚啃。胡適發(fā)表《文學改良芻議》淮摔,提倡白話文;也有人提出棄用漢字改用西方符號始赎;而魯迅則以白話文《狂人日記》強烈抨擊封建禮教……他們認為國民的劣根性來自于封建綱常倫理和封建禮教和橙,而長期的封建主義思想的禁錮,使國民的思想和個性被壓制造垛,難以激起反抗魔招。相應(yīng)地,對青年們的影響也滲透到思想和文化領(lǐng)域五辽,對至此以后的文化和思想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新的天地办斑,同時,也為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乡翅,提供了思想上的先決條件罪郊。
“國力恭弱悔橄,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zhì)尺铣,日趨輕細争舞。此甚可憂之現(xiàn)象也……體不堅實竞川,則見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床牧,何有于致遠戈咳?堅實在于鍛煉。鍛煉在于自覺……欲圖體育之有效删铃,非動其主觀踏堡,促其對體育之自覺不可顷蟆。”[4]《新青年》提倡體育鍛煉逐纬,強健體魄风题,健身強國嫉父,這對青年們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绕辖。但精神和思想上不改變,難以健身強國围小,只靠蠻力是無法救國的树碱,魯迅棄醫(yī)從文正是說明了這點:“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成榜,我已經(jīng)到了東京,因為從那一回以后刘绣,我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纬凤,凡是愚弱的國民撩嚼,即使體格如何健全挖帘,如何茁壯肠套,也只能做毫無一絲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不以為不幸的瓷耙。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搁痛,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源请,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彻况,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纽甘。”[5]
《新青年》的創(chuàng)辦由陳獨秀一人把持决瞳,從所選內(nèi)容到出版皮胡,均帶有“功利“心理,陳獨秀出于創(chuàng)辦初衷和對其作用的期望屡贺,將《新青年》的輿論中心和思想傳播牢牢把控烹笔∨桌觯《新青年》雜志上呈現(xiàn)的內(nèi)容皆與陳獨秀的思想密切相關(guān)。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允蜈,《新青年》的思想圍繞著:反對封建主義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學漩蟆,反對舊道德妓蛮,提倡新道德;反對舊文學捺癞,提倡新文學构挤〗钕郑《新青年》對當時青年的影響,可從后來產(chǎn)生的杰出革命領(lǐng)袖中看出:毛澤東曾說到:“《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運動雜志矾飞,由陳獨秀主編洒沦,當我在師范學校做學生的時候,我就開始讀者一本雜志森篷。我特別愛好胡適豺型,陳獨秀的文章姻氨。他們代替了梁啟超和康有為,一時成了我的模范前联∷凄停”[8],周恩來在南開大學讀書的時候說:“從前我在國內(nèi)的時候因為學校的事情忙烁落,對于前年出版的《新青年》雜志沒有特別的去注意伤塌,有時候從書鋪里買來看時,也不過過眼云煙旦棉,隨看隨忘的药薯。不過后來看到《新青年》第三卷的全份之后果善,大受啟發(fā)巾陕,于是晨起讀《新青年》鄙煤,晚歸復讀之√莞眨”[6][7]也可以從當時讀者的回信看出:武昌中華大學中學部新聲社致《新青年》的編輯的信:“我們素來的生活亡资,是在混沌里面向叉,自從看了《新青年》,漸漸的醒悟過來瘦黑,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見了曙光一樣幸斥∫龋”[9]
由陳獨秀發(fā)起的新文化運動,是反對封建主義思想的思想啟蒙和解放運動演顾,它對當時青年的思想改變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引發(fā)青年們學會批判钠至,學會思考棉钧,激起青年思考國家和民族未來以及投身于革命運動的熱情宪卿。即便新文化運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無論是傳播的思想本身西疤,還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棄揚關(guān)系代赁,無可否認的是兽掰,它改造了當時青年的思想,同時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窖壕,可謂當時陷入黑暗的中國大地上的一道曙光瞻讽,開啟了救國存亡的新高潮卸夕。
注釋:
[1] 陳獨秀:《舊思想和國體問題》
[2]《中國近代史綱要》(2015年修訂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陳獨秀:《敬告青年》
[4] 二十八畫生 . 體育之研究[J]. 新青年婆瓜,1917廉白,3 ( 2) .
[5] 魯迅 .吶喊自序[A]. 魯迅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猴蹂,1973: 271.
[6] 轉(zhuǎn)引自美斯諾:《西行漫記》
[7]《周恩來旅日日記》轉(zhuǎn)引自中央文獻研究編《周恩來傳》
[8]《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磅轻,任建樹編:《陳獨秀著作選》第1卷 逐虚。
[9]《歡迎〈新聲〉》[J]叭爱,《新青年》漱病,1919 年第 6 卷第 3 號
參考文獻資料:
1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2015年修訂版)
2 劉純《“大變局”下中國近代文化的“覺醒”》(2020年)
3 陳國恩 《新文化運動百年紛爭中的新舊矛盾與中西沖突》1000-114X ( 2020) 06- 0148 - 12
4 沈祖煒《新文化運動百年紀念》
5 《蘭臺世界》2013年九·月上旬:衡水學院法政系 任彤彤《陳獨秀啟蒙思想與五四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局限》
6 《僑園論壇》:陳保中(滁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試論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的國民性改造思想》2020.07 73頁
7 《未來傳播》第27 卷 第5期 2020年10月:張連義《共和國家理想與《新青年》 的啟蒙 》
8 《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3卷 第6期 :張寶明 (河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漓穿,河南 開封 475001)《“輿論”還是“思想” : 作為啟蒙文本的《新青年》研究》
9 王 靈 《《新青年》雜志時代影響力的成因分析 》
10 《學術(shù)專題(《新青年》百年紀念)》:張弘《新文化運動幾個問題的理論反思》
11 《上海黨史與黨建》2015年6月號:趙菲《論新文化運動中的陳獨秀——以政治思想與文化主張為中心》
12 社會科學報/2015年/6月/25日/第001版:田林《新文化運動百年:啟蒙依然在路上》
13 PPT第四講 《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傳播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 裴植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