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李建軍的新戲推盛,總是讓人期待之余驹闰,又有意外之喜屹培。無論是之前的充滿先鋒特色的《25.3公里》溜歪,洋溢著儀式感的《美好的一天》還是深刻反省國民性的《狂人日記》。李建軍導演總是用匠心獨運的手法讓我們一次又一次浸沒于形式感的文化震驚當中。
《飛向天空的人》在很多人看來屬于典型的“形式即是內容”的作品竹勉,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票腰,沒有合理的邏輯線條逃默,甚至演員的表演很多也是基于無意識的。將普通人生活當中的點滴細節(jié),借助舞臺力量進行拆分組合,構成了支離破碎的一個個生活瞬間拌屏。我們甚至很難從中抽離出一個完整的主題,無意識無邏輯的對話交織著近乎靜默的表演吨灭,讓整個舞臺氣氛顯得詭異而又出離吠冤。如果導演不進行相應的介紹涯保,對于這樣的作品及志,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很難從中領會相應的表達意圖倚搬,多數(shù)只能陷入到自說自話的解構當中。
頂著“形式大于內容”的大帽,站在哲學意義上解讀類似《飛向天空的人》這樣所謂“形式即是內容”作品航揉,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內容指構成戲劇的一切內在要素的總和媳友;形式指戲劇內在要素的結構或表現(xiàn)方式恋昼。但內容包括事物的各種內在矛盾以及由這些矛盾所決定的事物的特征、運動的過程和發(fā)展的趨勢等。從整個角度出發(fā)秕铛,戲劇的形式本身就是其精彩內核表現(xiàn)力的一部分谨湘,不應割裂出來大加討伐。而單獨挑選出來的解讀,無疑容易陷入一葉遮目的尷尬境地。
實際上缭保,對于這樣的作品别伏,大可不必糾結于“看懂”和“看不懂”的困惑类茂,其跳躍性思維推進模式,對于平凡人的普通生活瞬間截圖,只是為了在紛繁復雜的情節(jié)當中浙垫,試圖搜尋出獨屬于你的那一刻。帶著面具毫無表情的生活態(tài)度和遲緩到數(shù)秒的生活節(jié)奏较店,正是對當下快捷應酬般的生活常態(tài)的反諷。與其試圖把握那些內容上的疏離感,不如沉浸于形式上品讀。讓緊繃的神經(jīng)能夠在鏡像對照的舞臺當中放松霞揉,捕捉那片刻屬于自我的獨處感和孤獨感骤公,這同樣也是一種戲劇化愉悅人生狀態(tài)倍奢。
2015.10.24 @默默712100 中間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