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jīng)常說堂淡,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敛滋。我一直以為就是找到讓自己不舒服的方式座哩,例如,11點睡覺壁拉,5點起床,不刷朋友圈等等……死磕精神柏靶,靠的是意志力扇商。
今天聽了羅胖的邏輯思維,我發(fā)現(xiàn)舒適區(qū)有另外一個含義宿礁。
舒適區(qū)案铺,是指你習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說梆靖,暴飲暴食是為了應對焦慮控汉。你逼自己不吃,在饑餓狀態(tài)下你其實變得更焦慮了返吻,就更想吃姑子,這就像是你拉一根橡皮筋,越使勁测僵,回彈的力量就越大街佑。最后意志力轟然倒塌,回到原狀捍靠,加倍地報復性地暴飲暴食沐旨。
為什么很難走出舒適區(qū)?因為跟這些毛病死磕是沒用榨婆。只要它背后的那個要解決的問題還在磁携,你就難免滑到老路上去。所以跟這個方法舒適不舒適沒關(guān)系良风。而是你要找到問題背后的根源谊迄。
就如反思時候闷供,往往只問自己一個why,沒有深挖统诺。當你問到自己無法回答之時歪脏,會發(fā)現(xiàn)原來我要解決的,不是這個表面的問題粮呢,而是后面的那些深層原因唾糯。
比如說,問題:團隊持續(xù)加班加點鬼贱,已經(jīng)到了崩潰的邊緣移怯。
為什么?
因為我們沒有足夠人手來完成交辦給團隊的任務这难。
為什么舟误?
因為我們接受這個新職責時,沒有給我們增加人手姻乓。
為什么嵌溢?
因為在接受這項任務前,管理者并不知道工作量有多大蹋岩。
為什么赖草?
因為管理者在預計問題和制訂計劃方面能力不行(問題的根源)。
注意到?jīng)]有剪个?前面用的都是動詞秧骑,都是表面原因。最后這句話中的“不行”是形容詞扣囊,這才是問題根源乎折。說白了,問題根源就是經(jīng)理能力不行侵歇。
我們看到的那些要改變的東西骂澄,根本不是問題的根源,而是要改變自己的習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惕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