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一個好問題來陪伴孩子纷跛,這是我看了《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前兩篇后最大的感受妖异。
通過敘事的方式,里面記錄了很多個溫暖的故事领追,我在想他膳,如果每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有機會能被這樣陪伴绒窑,孩子的心里就像被種下了一顆屬于自己的獨特種子棕孙,慢慢成長出自己向上,向善的那份力量。
第一個故事:
一群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蟀俊,在午休期間很吵鬧钦铺,為了約束他們,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每個人的不良行為記錄肢预。
作者了解情況后矛洞,吃午飯前,特意召集所有的孩子烫映,并對他們說:想請大家想一想沼本,練習做自己的主人,午休時間打分數(shù)锭沟,零分是最低抽兆,十分是最高,你喜歡自己午休后可以有幾分的表現(xiàn)族淮?
一個孩子說希望表現(xiàn)六分辫红,
問:當你做到什么就有六分?
孩子回答:飯后不亂丟抱枕祝辣,不吵到別人睡覺就可以了贴妻。
問:這樣做,你會覺得怎么樣较幌?喜歡嗎揍瑟?
孩子答:我會覺得自己很不錯,沒吵到別人乍炉,自己心情也比較好绢片。
讀完這個故事,我在心里發(fā)出“啊”的贊嘆聲岛琼,如果我是那個孩子底循,也會覺得自己很不錯。即沒有被管教的不舒服槐瑞,也沒有被批判的感覺熙涤,反而有被尊重,被相信的溫暖困檩。
所以問一個好問題勝過長篇大論的說教祠挫,當然,這背后有一個重要的基礎悼沿,營造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空間等舔,不帶預設的評判。
好的陪伴還包括糟趾,把問題和人分開慌植,即問題是問題甚牲,人是人。
可以用擬人化的方法幫助孩子去了解自己的狀態(tài)蝶柿,比如可以問他:生氣是什么時候找上你的丈钙?它來的時候,會把你怎么樣交汤?
這樣的問題外化雏赦,一是可以讓孩子在良好的情緒和能量狀態(tài)下與我們對話,二是我們和孩子是合作的關系蜻展,而不是喉誊,我和問題合作去敵對孩子。
今天讀到這兩點纵顾,對我啟發(fā)很大伍茄,慢慢踐行起來,問一個好問題施逾,這個方法也適用成人敷矫。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