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提速
近年袋励,中國高鐵的出現(xiàn)侥啤,才是真正的改變了億萬國人的出行效率和習慣当叭,真是節(jié)省不少時間。早上還在家里晨跑完盖灸、曬完朋友圈的我蚁鳖,現(xiàn)在已經(jīng)坐在一千多公里之外的武漢的酒店房間里打字了,這中間只間隔了八個小時赁炎。而從我邁出廣州的家門醉箕,到邁出高鐵車廂踏上武漢的土地,就只用了六個小時徙垫。這在十幾二十年前是無法想象的讥裤。
還記得小時候,約莫六七歲的年紀姻报,隨父母遷徙到了廣州定居己英。當時,北京的姥爺和大舅吴旋、大舅媽們還沒去世损肛。母親上班的單位就照顧她這個實際情況,如果有到北京出差的機會荣瑟,很多時候都會安排母親去治拿,這也得感謝當時的領導,真算是特殊照顧了笆焰,讓她可以“因公”順道探親劫谅。
那時出差不管到多遠都是坐火車,飛機是不敢想的嚷掠,必須有一定級別的才能坐的捏检。就算是買火車臥鋪的車票,也是不能隨便就買的叠国,必須拿著單位開好的介紹信到火車站的售票窗口才能購買未檩。售票員還要左查右看的戴尸,審查好久才賣出一張票來粟焊,有時還不一定有時間合適的臥鋪票,就只好先買了硬座孙蒙,上了車再想辦法調(diào)项棠。說實在的,現(xiàn)在只要有身份證隨時就在網(wǎng)上購票挎峦,刷身份證就能上車香追,這又是一大進步,真是方便很多坦胶,節(jié)省很多時間透典!
有一兩次晴楔,母親出差北京剛好我也在放假,怕爸爸一個大男人照顧不過來我們哥倆峭咒,就把我也帶上了税弃。之所以帶我不帶我哥,是因為我當時年紀還很小凑队,身高沒超過限制则果,可以不占座而且免票。嘿嘿漩氨,這也是年紀小的優(yōu)勢拔髯场!
當時坐火車去北京叫惊,坐最快的T字頭車次款青,就是那種“特快列車”,也需要兩夜一天整整三十幾個小時霍狰!我之所以對這個“兩夜一天”印象深刻可都,是因為當時為了坐的沒那么累,通常都是買當天傍晚發(fā)車的車票蚓耽,在第三天的一大早到達渠牲,這樣就可以在車上睡兩覺,感覺時間會好過些步悠,沒那么累签杈。
這又讓我想起一種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消失”的通訊方式——“發(fā)電報”。由于那時電話就是“奢侈品”鼎兽,就是身份答姥、地位的象征。并且谚咬,絕對是權力的象征鹦付,不是你有錢家里就能裝上電話的,必須具有一官半職才行择卦,官小了都不行敲长。所以,當時的主要通訊手段就兩樣——“寫信”和“發(fā)電報”秉继。
寫信是最便宜和“大眾化”的通訊手段祈噪,但是時間就比較長且,從廣州寄到北京的信往往要耗時一兩個星期……而發(fā)電報是比較快速的尚辑,正常廣州發(fā)到北京是半天到一天左右就能收到辑鲤。但是發(fā)電報的“缺點”就是——貴,我記得當時電報一個字要七分錢杠茬,而且要“最低消費”十個字——最少七毛錢一封電報月褥。大家可能覺得不貴啊弛随,但是你想想,當時寄北京一封普通信件才需要貼八分錢的郵票宁赤,只要不超重量你愛寫幾個字就寫幾個字撵幽,對比之下就知道貴不貴了。而且礁击,當時工資也就幾十塊錢盐杂,當然得“精打細算”過日子了。
當時母親要到北京出差前哆窿,買好了車票链烈,確定了到達的大概時間(因為那時候的火車百分百會晚點)。如果帶上我一起去挚躯,再加上行李强衡、物品,就有點吃力了码荔,往往要我在北京的大表哥去火車站接一下我們娘兒倆漩勤。但是寫信又來不及了,就只好發(fā)電報了缩搅。發(fā)個電報真是“字斟句酌”越败、“言簡意賅”!一般內(nèi)容大概是這樣的:
旭墨X日X時抵京接
(“墨”是母親名字里最后一個字硼瓣。)日期往往是雙位數(shù)的究飞,就占了兩個字的位置,這樣就剛剛好十個字堂鲤。當時人對于文字的理解力也非常驚人哈亿傅。
扯得有點遠了……
我就記得當時坐火車從廣州到北京,火車走的是京廣線瘟栖,必須經(jīng)過武漢長江大橋葵擎。而每次經(jīng)過這里都是在夜間,有時是我睡著了半哟,有時是醒著酬滤,但我記得清清楚楚是晚上過武漢。這就說明镜沽,按當時民用陸上交通的最快速度敏晤,從廣州到武漢需要整整一天,至少二十四個小時的時間缅茉,這還沒算出門坐公交到火車站再候車的時間。對比三男摧、四十年前蔬墩,現(xiàn)在出行的速度整整提高了三倍以上译打。真是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