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人因為不知道處理沖突就很久很久都不愿意更新代碼, 另一些人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選了"theirs conflict"或"mine conflict", 有時候樹沖突根本這兩個選項, 他們就強制resolve了, 到最后新代碼一提交就把別人代碼給覆蓋了. 這樣給團隊合作造成極大的不便, 甚至導致版本故障.
本文總結最厭惡最難處理的樹沖突, 讓你從此不再恐懼代碼沖突.
樹沖突的產(chǎn)生
如果一個文件在不同的端都做了修改, 就產(chǎn)生了分歧, svn在?update?或merge時會嘗試自動合并, 大部分情況會成功, 但是也有時候會失敗, 這個時候就會提示沖突.從局部來看沖突是因為兩個端對同一對象進行了修改, 樹沖突則是因為兩路修改導致了目錄結夠不一致, 樹沖突的現(xiàn)象都是一端modified, 另一端missing. 樹沖突不僅要解決目錄結構沖突, 同時可能需要解決普通的文件內容沖突.
在沖突發(fā)生時, 先可以用這些命令查看一下狀態(tài):
用svn status(st)查看哪些文件沖突了:
$ svn st
M code/foo.c
A + C code/bar.c
> local edit, incoming delete upon update
Summary of conflicts:
Tree conflicts: 1
用svn info查看沖突信息:
$ svn info code/bar.c
Path: code/bar.c
Name: bar.c
URL: http://svn.example.com/svn/repo/trunk/code/bar.c
…
Tree conflict: local edit, incoming delete upon update
Source left: (file) ^/trunk/code/bar.c@4
Source right: (none) ^/trunk/code/bar.c@5
也可以用svn log看下何時改的:
$ svn log -r14 ^/trunk
------------------------------------------------------------------------
r14 | harry | 2011-09-06 10:38:17 -0400 (Tue, 06 Sep 2011) | 1 line
Changed paths:
M /Makefile
D /code/bar.c
A /code/baz.c (from /code/bar.c:13)
Rename bar.c to baz.c, and adjust Makefile accordingly.
沖突處理
我們按文件missing原因和需不需要分類處理
1. 文件被刪除了, 不再需要了
這種情況就很好處理, 使用相關SVN命令將其刪了就可以了.
- 服務端modified, 本地missing, 該文件不要了. 這種情況本地不會存在該文件, 直接調用resolve就可以了.
#標記沖突已解決(使用本地的狀態(tài), 本地該文件的狀態(tài)是Delete, 提交后服務端對應的文件就會被刪除)
$ svn resolve --accept=working file_old.c
- 本地modified, 服務端missing, 該文件不要了. 這種情況本地存在改文件, 所以強制刪掉本地的, 再調用resolve
#強制刪除本地的文件(發(fā)生的文件不加--force是刪不掉的)
$ svn delete --force file_old.c
#標記沖突已解決(使用服務器狀態(tài))
$ svn resolve --accept=theirs-conflict file_old.c
#或者使用本地狀態(tài)也可以, 應該本地的狀態(tài)跟服務一致了(都是Delete)
$ svn resolve --accept=working file_old.c
2. 文件被刪除了, 但是還需要
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文件被不小心刪除了, 重新加回svn就可以了.
- 服務端modified, 本地missing, 選擇their conflict就可以了
svn resolve --accept=theirs-conflict file.c
- 本地modified, 服務端missing
svn resolve --accept=working file.c
3. 文件被移走或重命名了
這種情況的具體場景是A端修改了某文件, B端移動或重命名(簡稱改路徑)了該文件. 這種情況需要分兩步處理, 分別是文件內容沖突處理和目錄結構沖突處理.
為了方便描述, 我們把A端修改的文件成為舊文件, B端改路徑的文件稱為新文件. 我們最終要的是新文件還是舊文件, 在處理時只有細微的區(qū)別, 所以我們這里假定我們要的時新文件.
由于B端改路徑之后還可能又做了修改, 下面我們就有無修改分成兩種情況來處理.
- 文件改路徑后無修改. 這個情況很好處理, 只要把A端的修改重做一遍就可以, 具體做法是, 將A端的修改做成一個補丁, 再將補丁應用于新文件上.
- 假設本地是A端(修改了文件--bar.c), 服務端是B端(轉移了文件->baz.c).
內容處理:
$ svn diff bar.c > PATCHFILE #創(chuàng)建補丁文件
$ vi PATCHFILE #編輯補丁文件
...
---bar.c (working copy) #將這行的bar.c改成baz.c
+++bar.c (working copy) #將這行的bar.c也改成baz.c
...
svn patch PATCHFILE . #應用補丁到當前目錄(補丁只能應用到目錄)
結構處理:
svn delete --force bar.c #將已經(jīng)missing的文件狀態(tài)改為D
svn resolve --accept=working bar.c #標記已解決(此處也可用theirs-conflict)
- 假如服務端是A端修改了文件, 本地是B端轉移了文件, 創(chuàng)建補丁的方法有細微的區(qū)別
內容處理:
$ svn info bar.c #先使用svn info查看詳情
Tree conflict: local file moved away, incoming file edit upon update
Source left: (file) bar.c@1485
Source right: (file) bar.c@1486
$ svn diff -r1485:1486 bar.c > PATCHFILE #根據(jù)詳情創(chuàng)建補丁文件
$ vi PATCHFILE #編輯補丁文件
...
---bar.c (working copy) #將這行的bar.c改成baz.c
+++bar.c (working copy) #將這行的bar.c也改成baz.c
...
svn patch PATCHFILE . #應用補丁到當前目錄(補丁只能應用到目錄)
結構處理:
svn resolve --accept=working bar.c #標記已解決
- 文件改路徑后有修改. 這種情況目錄結構沖突處理跟上面類似, 這里就不再累述了, 但是的文件內容沖突處理比較麻煩, 目前還沒有找到自動合并的方法, 需要手動合并, 這里只能是給點建議, 建議是先用svn diff 查看就舊文件的改動作為索引:
$ svn info bar.c #找到舊文件變化的版本
Tree conflict: local file moved away, incoming file edit upon update
Source left: (file) bar.c@1485
Source right: (file) bar.c@1486
$ svn diff -r1485:1486 bar.c #查看變化的內容
Index: bar.c
===================================================================
--- bar.c (revision 1485)
+++ bar.c (revision 1486)
@@ -3,4 +3,5 @@
void main()
{
printf("hello")
+printf("world")
}
之后, 在用圖形界面工具(如beyond compare)比對舊文件與新文件, 將svn diff里的變更點一個一個手動應用到新文件.
其他說明
*由于merge產(chǎn)生的沖突和update產(chǎn)生的沖突現(xiàn)象和處理方法都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這里處理只針對了update, merge產(chǎn)生沖突時, 只要把源分支當成服務端按一致的方法處理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