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以利他心度人生
“利他”之心,在佛教就是“與人為善”的慈悲心,在基督教就是愛刻坊。再說得樸實一點锹漱,就是“為世人、為社會盡力”。
“利他”這個詞聽起來似乎有些嚴肅,其實“利他”很平常,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丐怯。比如想給小孩好吃的東西,想看到愛人開心的笑容翔横,想讓辛苦的父母生活舒適等等读跷。任何行為,只要是出于對周圍人的關(guān)愛之心禾唁,就已經(jīng)是利他了效览。
為家人努力工作,幫助朋友荡短,孝敬父母……這些樸實的丐枉、小小的利他行為,久而久之掘托,就會擴展到為社會瘦锹、為國家、為世界的大范圍的利他闪盔。
什么時候人的內(nèi)心會充滿深切弯院、純凈、極致的幸福感呢锭沟?絕不是私利私欲獲得滿足的那一刻抽兆,而是利他行為開花結(jié)果的時刻。我想許多人會同意這個觀點吧族淮。而且聰明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為他人盡心盡力的行為凭涂,不只是對他人有利祝辣,最后福報回到自己身上,對自己同樣有利切油。
求利之心是人開展事業(yè)和各種活動的原動力蝙斜。因此,大家都想賺錢澎胡,這種“欲望”無可厚非孕荠,但這種欲望不可停留在單純利己的范圍之內(nèi)娩鹉,也要考慮別人,要把單純的私欲提升到追求公益的“大欲”的層次上稚伍。這種利他的精神最終仍會惠及自己弯予,擴大自己的利益。
真正的商人都考慮人我雙贏个曙,從商的極致就是讓對方得利锈嫩,自己也獲利。
利他垦搬,需要將“知足”這種生活方式付諸實踐呼寸,所謂“知足者富”,先做到知足猴贰,然后在知足后利他对雪。
知足這種生存模式自然界里就有。食草動物吃某些植物米绕,食肉動物又吃這食草動物瑟捣,食肉動物的糞便和尸體返歸土壤,變成肥料滋養(yǎng)植物义郑。從廣義的角度看蝶柿,貌似弱肉強食的動植物界,實際上處于協(xié)調(diào)平衡的生物鏈之中非驮。
獅子飽腹以后不再捕捉獵物交汤,這是本能,也是造物者賜予的“知足”的生存方式劫笙,正因為它們從本能上懂得知足芙扎,才能長期維持自然界的和諧與穩(wěn)定。
人類也應(yīng)該從自然界中學習“節(jié)制”填大。人類原本也是自然界的一員戒洼,也曾理解自然的法則,自己也處于生物鏈之中允华。后來人類從食物鏈的制約中解放出來圈浇,單獨擺脫了循環(huán)的法則,同時也失去了與其他生物共同生存的謙虛靴寂。
人心不知足磷蜀,因為貪婪,因為欲望百炬。過分追求自身所需褐隆,最終只會威脅到自己賴以生存的地球環(huán)境。
所謂“知足常樂”剖踊,抱有一顆利他之心庶弃,在這繁濁的世界增添一抹亮色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