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之“教 麻养。 約”原文見圖:
這篇文章與“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一文其實都是王陽明對社學兒童教育做出的要求褐啡,原本我想要跳過,畢竟教育也算個敏感話題鳖昌,不便過多的議論备畦。
但是,文中被我用粗體標注出來的這段文字還是觸動了我许昨,想了又想懂盐,還是想來談談。
這篇文章雖然寫于幾百年前糕档,但是通篇的真理莉恼,卻不容忽視,如果你家有孩子速那,我建議你好好的看看俐银。下面我把原文的全文翻譯一并附上:
每天早上,學生向老師行過禮后端仰,教師按次序講課之前捶惜,要向全體學生提問:“你們在家的時候,自己那尊敬熱愛父母的心荔烧,有沒有懈怠的時候?能不能情真意切?每天早晚侍奉父母的禮節(jié)吱七,有沒有虧欠和疏漏?能不能按照禮儀的要求一一做到?在路上過往的時候,步履姿態(tài)有沒有不檢點的地方?能不能謹慎小心鹤竭?言語行動和內心活動踊餐,有沒有欺騙狂妄和非禮之處,能不能做到忠實守信堅定誠敬臀稚?”學生一定要如實回答這些問題吝岭,如果存在問題和缺點就要努力改正,沒有問題也要提醒自己不去犯這些錯誤烁涌。教師講課的時候苍碟,再隨時根據(jù)具體情況酒觅,循循誘導啟發(fā)教育撮执。之后,學生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開始學習舷丹。
? ? 吟唱的時候抒钱,一定要保持面容莊重、氣息沉穩(wěn),要讓學生吐字清晰谋币、聲音響亮仗扬,要控制節(jié)拍和聲調。不要浮躁急切蕾额,不要隨意喧嘩早芭,也不要膽怯害怕,時間久了诅蝶,就會感到精神舒暢退个,心平氣和。每所學校按照學生數(shù)量的多少调炬,分成四個班语盈,每天輪流由其中一班吟唱,其他三班學生都坐在座位上缰泡,認真嚴肅地傾聽刀荒。第五天,將四個班的學生合在一起在學校輪番演唱棘钞。每月初一缠借、十五兩日,各校都集中到書院一起演唱宜猜。
? ? 學習禮儀的時候烈炭,一定要靜心專注,要反復推究學生的禮儀宝恶,考察他們的儀容舉止符隙。不要松松垮垮,不要無精打采垫毙,也不要粗野無禮霹疫,要舉止優(yōu)雅而不過于遲緩,恪守禮法而不過分拘謹综芥,時間久了丽蝎,動作和神情就會熟練自然,品德和習性也就能夠逐漸養(yǎng)成膀藐。學生的分班屠阻,也和唱詩的班次一樣,每隔一天额各,就輪流由一班表演習禮国觉,其他三班學生都坐在座位上,認真嚴肅地觀看虾啦。習禮這一天麻诀,應免除他們的課業(yè)練習痕寓。第十天,將四個班的學生合在一起在學校輪流表演蝇闭。每月初一呻率、十五兩目,各校都集中到書院一起演出習禮呻引。
? ? 講授課文的時候礼仗,不要一味趕進度多講,最重要的是要學生熟練掌握逻悠。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天資個性藐守,能學會二百字的,只教給他一百字蹂风,讓他總是感到精力充沛卢厂,這樣就不會產(chǎn)生厭學情緒,反會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惠啄。朗讀課文的時候慎恒,一定要讓學生專心致志,邊朗誦邊思考撵渡,一字一句都要反復體會理出頭緒融柬,聲音要抑揚頓挫,心情要放松自如趋距,時間久了粒氧,課文中的思想感情就會沁潤到學生心底,他們的記憶力和理解力也會隨之提高节腐。
? ? 每天的課程外盯,首先要對學生的品德進行考察,之后是背誦和朗讀課文翼雀,然后是禮儀學習饱苟,有些學生在這段時間完成課業(yè)練習,再之后是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和教師講授課文狼渊,最后是吟唱箱熬。習禮和吟唱這類課程,目的是保存學生兒童的天性狈邑,讓他們快快樂樂城须、不知疲倦地熱愛學習,這樣他們也就沒有時間去做那些不好的事了米苹。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糕伐,就知道如何去進行教育了。但這也只是說個大概驱入,真要使教育成為一種藝術赤炒,還要看教師個人的修煉了。
通篇文章中王陽明針對幾方面的學習內容在教學方式上提出了對待兒童教育要做到注意事項亏较,其主要宗旨都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莺褒,讓孩子們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對所學習的內容充分的理解雪情,并通過實踐運用思考讓所有的知識真正的被掌握遵岩,最后達到個人學習成長的目的。
尤其教約第四段的論述中:凡授書巡通,不在徒多尘执,但貴精熟,量其資稟宴凉,能二百字者誊锭,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弥锄,則無厭苦之患丧靡,而有自得之美。諷誦之際籽暇,務令專心一志温治,口誦心惟,字字句句?繹反復戒悠,抑揚其音節(jié)熬荆,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理浹洽绸狐,聰明日開矣卤恳。
這一段的文字,讓我想起了另一位偉大的父親寒矿,晚晴名臣曾國藩纬黎。為什么說他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呢?曾國藩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可以說是值得很多父母學習的劫窒,在他開明的教育之下本今,一個兒子曾紀澤成為了晚清著名的外交家,而且工詩文主巍,書法篆刻冠息,善山水,尤精繪獅子孕索。另一個兒子成為了近代著名的數(shù)學家逛艰,通曉天文、地理搞旭、輿圖諸學散怖,還是個下棋高手菇绵,京劇大師。
而曾國藩在培養(yǎng)孩子時的一些做法就與王陽明有不謀而合之妙镇眷,他也提倡要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咬最,并且不需要死記硬背,而是強調重點是要讓孩子理解欠动。
七八歲的曾紀澤要開始讀四書五經(jīng)了永乌,別人家的孩子一開始都是讀的都是《論語》《孟子》這些講道理的書。而曾國藩是先讓他讀的是《詩經(jīng)》具伍,因為詩經(jīng)都是詩歌翅雏,讀起來朗朗上口,相對于其它的書更容易記人芽。而且詩經(jīng)里望几,每首詩歌的后面都有一個故事比起《論語》《孟子》里講的那些七八歲的孩子尚不能明白的人生大道理來得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另外萤厅,詩經(jīng)的斷句都很短橄妆,便于記憶,很容易培養(yǎng)孩子的語感祈坠,也更容易通過學習背誦的情況發(fā)現(xiàn)孩子的接受能力害碾。正是這樣,讓曾國藩很快的發(fā)現(xiàn)了曾紀澤的記憶力不太好赦拘。在那個年代讀書慌随,如果記憶力不好就是個硬傷,但是曾國藩沒有氣惱躺同。因為他清楚的知道逼著孩子背書是沒有用的阁猜。
當時曾國藩忙于朝政,弟弟曾國荃幫他教孩子蹋艺,他讓弟弟曾國荃每天不用教多剃袍,只帶著讀四五百個字,然后把字的意思教給曾紀澤捎谨,并且再給他解釋一遍民效,反反復復十遍之后,也不要求全部能背下來涛救,只需要把所學內容的斷句搞清楚就可以了畏邢。
整個曾紀澤讀書的期間,都是這樣的學習方法检吆,從不要求能一字不落的背誦舒萎,但是要求所有的文章都能理解。而且曾國藩為兒子請先生的要求除了學問之外蹭沛,必須要具備一個能力臂寝,就是要能夠把文章的意思用七八歲的孩子都能理解的方式講出來讓孩子能聽懂章鲤,不強求死記硬背。就這樣咆贬,曾國藩從小只關注孩子是否理解了败徊,而不關注他是否背熟了,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成長素征,培養(yǎng)了孩子的興趣集嵌,也養(yǎng)成了曾紀澤非常好的學習力萝挤,成就了自己輝煌的一生御毅。
曾國藩的做法正是與王陽明所說的“凡授書,不在徒多怜珍,但貴精熟端蛆,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酥泛,止可授以一百字”異曲同工今豆。
而我們再看看現(xiàn)實中,很多人在教孩子時追求的是什么柔袁。
前段時間呆躲,我在學習《道德經(jīng)》的時候,曾經(jīng)有位網(wǎng)友在看了我的讀后感后跟我說捶索,她家的孩子正在跟著國學課背《道德經(jīng)》插掂,能背很長了,每天就知道背腥例,但是她卻不知道是背的是些什么辅甥!她看了我的文章解析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道德經(jīng)》有那么多的道理燎竖×可是問孩子知不知道,孩子搖搖頭告訴她不知道构回。她突然發(fā)現(xiàn)夏块,孩子每天念的就是白口書,等時間長了纤掸,也還是會忘了拨扶,這有什么用呢?
無獨有偶茁肠,我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患民,他爸爸夸他背詩背得很好,所有學過的詩都能記得住垦梆,有一天一起吃飯時匹颤,我問了他幾首詩仅孩,他都能背得出。連《岳陽樓記》都能背下來印蓖,我剛好從岳陽樓游玩回來辽慕,于是問他對《岳陽樓記》中描述的那些洞庭湖的美景是否向往,可是孩子竟然說赦肃,并不知道里面哪些是描寫風景的溅蛉。我當時突然很無語,這樣的書背來有什么用呢他宛?
有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船侧,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就拼命的讓孩子背古詩厅各,可是我想聲明的一點是镜撩,熟讀固然也希望能熟背,但是熟背不一定就已經(jīng)熟讀了队塘。
如果在孩子背《靜夜思》時袁梗,沒有人告訴他這首詩是作者在月色如霜的秋夜,半夜醒來憔古,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當作鋪在地面的濃霜遮怜,抬頭看著那窗外空中的一輪皎潔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鸿市,想起遠方的家鄉(xiāng)锯梁。而全詩中“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灸芳,又表達了季節(jié)的寒冷涝桅,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xiāng)的孤寂凄涼之情。孩子以后很可能會更容易記住《果寶特攻》中陸小果那首新版的:床前明月光烙样,撒了一碗湯冯遂。舉頭拿毛巾,低頭擦褲襠谒获。因為形象生動蛤肌,容易理解。
學習的關鍵不在于你讀了多少書批狱,而在于你讀懂了多少書裸准。懂得方能更好的記住,你必須要相信的是一個人如果深深的懂得了一個道理赔硫,即使他不能將書上的原文背出來炒俱,他也可以用自己的言語表達出來,能清楚的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就表示他學到了。
或許权悟,真正明白了學習目的的人都會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砸王。所以我很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這篇文章峦阁,孩子的學習是為了明白事物谦铃,理解事物,進而能夠更好的理解世界榔昔,理解人生驹闰。背得多沒有用,背得全沒有用撒会,因為學習而不僅僅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嘹朗,為了背誦而背誦。
看完這篇文章茧彤,我心中對兩件事產(chǎn)生了深深的惋惜骡显。
王陽明因為原配妻子諸氏一直無法生育疆栏,直到諸氏過世后曾掂,續(xù)弦的妻子才為他生下第一個自己的孩子,那時他已經(jīng)是五十多歲的年齡了壁顶,孩子不滿3歲珠洗,王陽明便病逝了。
王陽明一生門人過千若专,有著如此先進的教育理念许蓖,卻沒有機會教養(yǎng)自己的孩子成長。而王陽明的兒子王正億有著一位如此偉大的父親调衰,卻不能得其教養(yǎng)膊爪,最后一生平淡。對于父子二人嚎莉,這不能不說都是憾事米酬。
所幸的是他留下了他的思想,也希望他的思想能夠啟發(fā)到更多的人趋箩,因材施教赃额,循循善誘,好好的培養(yǎng)每一個孩子叫确。也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學習中理解跳芳,在理解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竹勉,在成長中快樂飞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