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孤獨、不自由腺办、無意義焰手。
人是自由的嗎?
存在主義把人的終極問題概括為四個:生和死怀喉,愛和孤獨册倒,自由和責任,意義和無意義磺送。
人都是會死的,生命是短暫的灿意,動物也是這樣估灿,所不同的是,動物不知道自己會死缤剧,人知道馅袁,所以非常煎熬,于是“渴望”長生不老荒辕。
秦始皇和漢武帝到處尋找長生不老藥汗销,平民百姓則只有幻想的份,他們?yōu)槭裁磿嘈砰L生不老抵窒?為什么不明白人就是會死的弛针?其實這是一種兒童思維。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發(fā)現(xiàn)李皇,2-7歲的孩子發(fā)現(xiàn)了“物質(zhì)守恒律”后削茁,就認定人也是守恒的,不會死掉房,不會老茧跋。
按進化論的觀點,個體的發(fā)展重演種族的發(fā)展卓囚,兒童的心理相當于原始人的心理瘾杭,原始人就認為人可以長生不老。
動物可能也是“相信”長生不老的哪亿。
到了7歲左右粥烁,孩子發(fā)現(xiàn)物質(zhì)守恒律在人身上不適用,人是會死的锣夹。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页徐,絕大多數(shù)人不愿意接受。但是银萍,隨著年齡的增長变勇,見識了很多生老病死,就慢慢接受了。
即便如此搀绣,接受這一事實的只是人的理智飞袋,而內(nèi)心的原始人仍然不接受,所以链患,當一個人不那么理智的時候巧鸭,不死的觀念就會冒出來。
人都是孤獨的麻捻,正如人都是會死的纲仍,但是,剛出生的嬰兒沒有生活自理能力贸毕,必須依賴他人郑叠,因而形成一種觀念,認為人必須互相依賴明棍,美其名曰“愛”乡革。
有人說,孤獨是依賴的反面摊腋,依賴性越強的人越怕孤獨沸版,人是社會的動物,所以特別害怕孤獨兴蒸。
其實视粮,孤獨和害怕孤獨是兩回事,社會性動物害怕孤獨橙凳,是因為平時基本上沒有機會孤獨馒铃。
從生命進化的角度看,生命體一出現(xiàn)痕惋,就是相對獨立于環(huán)境的区宇,所以孤獨與生命如影隨形。
相對而言值戳,低級生命的孤獨程度低一些议谷,譬如真菌,通常都是無數(shù)個個體擠在一起堕虹。
植物雖然不是擠在一起卧晓,但個體之間連接緊密,常掣袄蹋互相纏繞逼裆。
動物最多成雙成對,基本上不會連成一體赦政,對于動物來說胜宇,低級動物相對比較喜歡群居耀怜,據(jù)說這樣有利于個體的保存,因為脫離群體的動物容易被天敵吃掉桐愉。
而處于生物鏈上端的動物比較喜歡獨居财破,譬如老虎,因為它不需要依靠群體的力量保護自己从诲。
對人來說左痢,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比較差,只能像低級動物那樣選擇群居系洛,隨著智力和生產(chǎn)力的提高俊性,人慢慢有能力獨立生活了。
同樣描扯,小孩子需要依賴磅废,大人可以獨立,這說明荆烈,生命的進化,就是從依賴到獨立竟趾。
孤獨是一個貶義詞憔购,隱含著人們對它的排斥和不接納,人們之所以排斥它岔帽,是因為還沒有進化成完全獨立的個體玫鸟。
進化完全的人,不會感到孤獨犀勒,反而非常享受獨處屎飘。
不管接納不接納,人都是孤獨的贾费,越不接納越孤獨钦购,于是,存在主義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用愛消除孤獨褂萧。
孩子需要愛押桃,沒愛就無法生存,即使活下來了导犹,也是心理障礙唱凯,愛可以治療心理障礙,愛使人成長谎痢。
弗洛姆區(qū)分了愛和需要:
愛是滿出磕昼,需要是缺乏。
愛是給予节猿,需要是索绕贝印(或者被愛)。
愛是錦上添花,需要是雪中送炭纫骑。
愛是超越性動機蝎亚,需要是缺乏性動機。
愛是關注先馆、理解发框、支持、尊重煤墙。
愛是無條件的梅惯。
這樣的愛,也許真的能夠治療心理障礙仿野,使人成長铣减,可是,有多少人有能力給予這樣的愛脚作?很多人的愛是不純的葫哗,摻雜著需要,所以沒有療愈作用球涛。
再說劣针,成長又是什么?成長就是獨立亿扁。
用愛對付孤獨捺典,最后更加孤獨(獨立),這是一個悖論从祝,所以說襟己,孤獨是消除不了的,孤獨是生命的本質(zhì)牍陌,愛只是一個幻覺擎浴,它是暫時的。
與其用幻覺來麻痹自己毒涧,不如承認人就是孤獨的退客,然后接受孤獨,享受孤獨链嘀。
存在主義萌狂,正確地揭示了人(存在)是會死的,人是孤獨的怀泊,卻錯誤地以為人是自由的茫藏,其實自由也是幻覺。
動物是不自由的霹琼,人也是動物务傲,怎么可能自由凉当?據(jù)說,自由意志的觀念來自《圣經(jīng)》售葡,上帝創(chuàng)造了萬物和動物看杭,最后造人,他是把人和動物分開造的挟伙,說明人和動物不一樣楼雹,人不是動物。
佛教也把人和動物(畜牲)分開(六道:天尖阔,人贮缅,阿修羅,畜牲介却,地獄谴供,餓鬼),認為人不是動物齿坷。
科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桂肌,人與大猩猩的基因的相似度為99%,與豬的基因的相似度為83%永淌。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崎场,意識是人所特有的,無意識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仰禀。
意識只占10%,說明在人的心理活動里蚕愤,有90%與動物一樣答恶。
如果把自由意志等同于意識,那么人的自由度也只有10%萍诱,這說明悬嗓,人總體上是不自由的。
有人說裕坊,自由就是隨心所欲包竹,有人反駁說,隨心所欲其實是被本能所控制籍凝,恰恰是不自由周瞎,這也說明,很多人自以為自由地做了某件事饵蒂,實際上是受無意識的驅(qū)使声诸,是不自由的,自以為自己自由退盯,那是錯覺彼乌。
很多人把不自由理解為命運的安排泻肯、命中注定、宿命慰照,如果真有命運灶挟,它是會使人不自由的,但是毒租,反過來稚铣,“不自由就是命中注定”是不成立的,如果是隨機發(fā)生的蝌衔,也是不自由的榛泛,同時又不是宿命。
佛教不相信隨機噩斟,認為有因果曹锨,一個事物會影響另一個事物,一個原因會導致一個結果剃允,而且沛简,事物還會互相影響,還有一因多果斥废、一果多因椒楣。
因果不等于命運,命運是事先安排好的牡肉,所以可以預知捧灰,而因果是隨著事物的發(fā)展而變化的统锤,可以推理,命運不能改變饲窿,因果可以改變。
換句話說逾雄,一個事件的短期后果阀溶,是可以預測的,長期后果鸦泳,很難預測,因為變數(shù)很多徒仓,可以變化。
宿命論認為誊垢,長期后果也是事先安排好的掉弛,預測不了是因為沒有找到“安排表”症见。
而隨機論認為,短期后果也是不可預測的谋作,“能預測”是一種假象乎芳,因而屬于不可知論。
自由意志論奈惑,最早就是針對宿命論而提出的,如果命運是事先安排好的寂殉,必有一個安排者,他只能是上帝友扰,但是庶柿,看過《圣經(jīng)》的人都知道,人類的所作所為常常出乎上帝的意料浮庐,超出上帝的控制,把上帝弄得焦頭爛額梭域。
但是,不受命運控制碰辅,不等于完全自由介时,除了命運凌彬,還有其它,統(tǒng)稱自然規(guī)律铲敛。
人的行為受生理的影響,受過去經(jīng)驗的影響伐蒋,受他人的影響迁酸,受環(huán)境的影響俭正,這些都是因果。
精神病學串远,強調(diào)生理的影響儿惫,精神分析,強調(diào)過去的影響肾请,社會心理學,強調(diào)他人的影響催式,環(huán)境心理學避归,強調(diào)環(huán)境的影響。
所以梳毙,應該把存在主義的終極問題改一改,三號終極問題不是自由和責任萌业,而是自由和不自由奸柬。
人是不自由的,但向往自由廓奕。
就像人是會死的,但向往永生蒸绩。
人是孤獨的铃肯,但向往愛。
不自由就是傀儡,被命運操縱霞溪,被環(huán)境控制表锻,低級動物只能被動適應環(huán)境乞娄,高級動物有了需要和動機,有了內(nèi)在的動力系統(tǒng)仪或,相對擺脫了環(huán)境的控制,轉而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蕾域。
有朝一日到旦,如果能夠擺脫欲望的控制,真正自由了添忘,還會被責任所制約。
黑格爾說斧吐,責任和自由是對立統(tǒng)一的仲器,一個人如果是不自由的,也就是被迫做了某件事乏冀,可以不負責任,或少負責任昼捍。
如果是自由的众辨,可以不做卻做了舷礼,就要負全部責任,這說明人還是不自由的蛛株。
責任就是限制,不計后果地做事谨履,肯定會受到懲罰,自由就是找抽怀挠。
最后害捕,存在主義正確地指出,人是沒有意義的尝盼,但是,沒有意義裁赠,等于迷茫赴精、混亂,人們不愿意陷入迷茫和混亂蕾哟,所以竭力追求意義,不惜編造意義掀潮。
所謂意義琼富,就是概念化,一個事物鞠眉,如果不能用概念或名字去命名械蹋,它就是無意義的,小學生學語文哗戈,首要任務是找出課文的“中心思想”。
花好幾個月看完一本書纱注,朋友問你這本書是講什么的,你要用幾個字把它概括出來狞贱,不然的話說明你沒看懂,概括就是賦予意義蝎毡。
一個人的概括能力越好氧枣,就越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意義。
概括能力與自體完整密切的關系是反向的痒筒,自體完整的人茬贵,他的概括能力強。
自體不完整(支離破碎)的人解藻,他的概括能力差,他覺得世界是雜亂無章的啡浊,他自己的生活也亂七八糟胶背。
綜上所述,人是會死的钳吟,人是孤獨的,人是不自由的坝茎,人是無意義的暇番,但是,人畢竟活著次酌,需要互相依賴,因為有10%的自由和措,因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蜕煌,所以就想一直活下去,就會渴望愛贫母,就會不想被決定盒刚,就想要追求意義,這是很正常的橘原。
于是涡上,有的人追求長生不老,有的人兜售長生不老藥吩愧,宗教則宣揚人是有靈魂的,靈魂不死脐帝。
有的人認為糖权,愛可以消除孤獨,無條件的愛是存在的秸滴,實際上募判,這是把人拉回到嬰兒期或原始社會。
嬰兒的確可以得到無條件的愛届垫,原始人習慣于群居,沒有獨立思維误债,與此相對應的,有的人到處索愛李命,尋找知音箫老,尋求歸屬感,因而放棄了自己耍鬓,于是迷失了自我,這里的迷失指的是一個人的獨立性和獨特性笆制。
自由就是自主涣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掌控开缎,馬斯洛所說的林螃,自我實現(xiàn)是自由的副產(chǎn)品,但是完残,當一個人濫用自由時横漏,就會去控制別人,甚至控制世界缎浇,從這個意義上講,自由等于權力二蓝。
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指厌,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部分自我本能(睡眠、飲食鸥诽、防御),死的本能就是攻擊性拳昌,后人把兩者簡化為性和攻擊性钠龙。
客體關系理論側重于關系,認為人是關系的動物俊鱼,最基本的焦慮畅买,是分離焦慮谷羞,因為這個分離焦慮,所以促使人產(chǎn)生了最基本的動力湃缎,就是想要建立和他人的關系,同時也提到關系有三種:愛九巡,恨蹂季,怕。
阿德勒發(fā)現(xiàn)撒汉,人是權力或政治的動物涕滋,追求權力,擺脫被控制溯饵,也就是超越自卑锨用,是最基本的動力。
自體心理學則認為藻三,追求自體完整(或自我統(tǒng)一)才是最基本的動力,完整和統(tǒng)一是意義的前提棵帽。
弗蘭克也認為,人是意義的動物弟晚,追求意義是最基本的動力逾苫。
一個人渴望和追求什么,是因為缺什么瑟押,人會死星掰,所以求生本能特別強。人是孤獨的怀偷,所以追求愛播玖。人是不自由的,所以渴望自由蜀踏,所以追求權力和追求控制感脓斩。人是無意識的,所以渴望意義随静,追求意義感燎猛。
其實,追求生重绷,避免不了死昭卓,追求愛瘟滨,避免不了孤獨能颁,追求自由,避免不了不自由败玉,追求意義镜硕,避免不了無意義。
那怎么辦呢血淌?
有人主張~
直面死亡念恍、孤獨晚顷、不自由、無意義瞳氓。
接受死亡栓袖、孤獨、不自由音榜、無意義捧弃。
而不是逃避、否認嘴办、反向作用(追求它們的反面)买鸽、制造幻覺(自我欺騙)。
事實如此眼五,只能接納,直視驕陽批旺。
明瑩整理
「喜悅森林健康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