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靈魂之友交流時斯棒,她提到了一點:看到普通的生活場景也能想到知識许帐,而不是看到知識劳坑,只能回想起生活。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多位樂評人寫的音樂分析舞吭,又跟他們私信交流后泡垃,有些感悟,記錄下來羡鸥。
最近聽了幾首歌蔑穴,知道寫得很好,但是旋律不抓耳惧浴,很難記住存和,我有些不明白該如何欣賞這類音樂。
今天在知乎上找尋相關資料時衷旅,發(fā)現(xiàn)不少文章都提到:
好聽的旋律容易得捐腿,但跳出框架還能好聽的旋律才有成為經(jīng)典的可能性。
我們的聽眾柿顶,只聽所謂的悅耳旋律茄袖,卻不知道很多悅耳旋律甚至都是可以批量生產(chǎn)的。
什么樣的旋律最悅耳嘁锯?五聲音階的宪祥,配上那個4536251的和弦套路,絕對能對國人產(chǎn)生一種原始的吸引力家乘。
但凡用了4和7蝗羊,或者是在和弦里面用了一些并不那么和諧的音程……我們的聽眾都會自發(fā)抵制。
這也就是我最近發(fā)現(xiàn)的一個問題:我們聽通俗一點的音樂仁锯,很容易記住旋律耀找,跟著哼唱,隨之覺得這類歌曲很不錯业崖,喜歡多聽類似的野芒。而遇到一些加入了布魯斯或者爵士風格的音樂,聽了很多遍也記不住旋律腻要,自然而然地就放棄了复罐,并且在心里開始抵制這類音樂,不愛聽了雄家。
實際上效诅,在電子化音樂日益流行的今天,有這樣幾張能用來懷舊的布魯斯打底的復古專輯趟济,這是多么可貴乱投。
布魯斯,尤其布魯斯吉他顷编,放到今天是一個相當復古的風格戚炫。這個風格非常帶感,但與此同時非常要求音樂人的功底媳纬,任何一個聲部沒寫好都會非常難聽(b3双肤、b7很多容易打架)施掏。
做音樂,應該是在不斷探索前行的茅糜,而不是守著固有的套路創(chuàng)作七芭。
我又搜索了幾則關于作曲、編曲和混音的解析文章蔑赘,這才知道作曲跟演唱者唱功有很大關系狸驳。
如果演唱者的音域很寬,那么作曲相對自由缩赛,可以通過拉開音域體現(xiàn)歌曲的情緒張力耙箍。如果演唱者音域受限,作曲時可以在副歌部分加入切分音或者通過更多的轉調來讓歌曲更具有起伏性酥馍。
這也就是我最近聽歌的一個感受:有些歌辩昆,聽著覺得曲調簡單易學,學唱時發(fā)現(xiàn)轉調太多了物喷,甚至有很多顫音卤材。
當時我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設置,以為只是創(chuàng)作者的一種風格峦失。現(xiàn)在才知道扇丛,這是使歌曲更具有律動感的一種方式。
至于編曲尉辑,是在有了最初的曲調之后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帆精。編曲決定這樣的曲調用什么樂器演奏,哪種樂器在什么位置隧魄,什么聲部等等卓练。
混音是在錄制了人聲和樂器伴奏之后將各音軌融合成能夠完整呈現(xiàn)的歌曲,既能夠表達創(chuàng)作者想要的情感购啄,又能夠使各種樂器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襟企。
總得來說,很多歌曲傳唱度不是很高狮含,但是其藝術性和思想性是到達了一定的高度的顽悼。
音樂也是一門學問,創(chuàng)作者不能永遠停留在各自的舒適圈里几迄。音樂是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的蔚龙,很多藝術性和思想性高度融合的歌曲的創(chuàng)作都是沒有先例可循的,它們的出現(xiàn)映胁,在一開始也被聽眾歸為“不抓耳不耐聽的音樂”木羹,但是它們的價值不可被否定。
甚至在歷史上解孙,很多一開始不被欣賞的音樂都是之后的突破的開端坑填。
任何領域都需要我們跳出舒適圈抛人,一開始的轉變是艱難的,但這是值得的脐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