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絲路還看今朝
車緩緩開入南山路,樹蔭漸漸地覆蓋了整條馬路沧踏。一下車歌逢,就可以感覺到有樹蔭蔭庇的涼爽,在這個炎熱的夏日是十分難得的翘狱。遠處秘案,幾座小山矗立著,這里好似一幅山水美圖潦匈,讓人如癡如醉阱高,不自覺地深陷其中。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在這個似乎凝聚了天地之靈氣的地方茬缩。
幾根簡單的線條就組成了博物館的門面赤惊,它干凈,利落凰锡,沒有多余的裝飾未舟,正如絲綢一樣,讓人感覺十分舒適寡夹。走進博物館处面,可能是因為剛開館的原因,人還不是很多菩掏。我們去向二樓的絲路館魂角,里面是關于從古至今絲綢的發(fā)展,博物館還給它取了一個十分文藝的名字“錦程”智绸。在源起部分野揪,我們看到了湖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絲線。這團絲線雖然已經變得很黑了瞧栗,但是它仍然根根分明斯稳,不得不佩服幾千年前的東西經歷了歷史風雨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它原有的樣子。在這個展覽館里迹恐,我們還看到了許多的古代絲綢挣惰。它們專門被裝裱在展覽框中,形態(tài)各異,紋路清晰美觀憎茂。前幾天去輯里村的時候珍语,我們也看到了一件精美的絲織品。把這兩個聯(lián)系起來竖幔,不得不說板乙,古代人將他們的審美價值觀融入到絲綢制作上,展現(xiàn)出了一件又一件生動的圖案拳氢,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募逞。在櫥窗中,陳列著一副用泥人捏成的畫馋评,稱為《蠶織圖》放接。其中包含了采桑、養(yǎng)桑等等步驟栗恩,而且還特意說明了每個特定的二十四節(jié)氣要干什么透乾。這個微型模型圖向我們傳遞了古代人的絲綢生活洪燥,似乎每個時節(jié)他們都十分的忙碌磕秤,力求將蠶絲做到做好,這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勤勞刻苦的優(yōu)秀品質捧韵。
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參觀讓我是大開眼界市咆,一個小小的蠶繭,竟然可以做成這么多精美的東西再来,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蒙兰。不論是養(yǎng)蠶的人,拉絲的人芒篷,還是將蠶絲賣出去的人搜变,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上力求做到極致,做到最好针炉。因此中國的絲綢產業(yè)也得以源遠流長挠他,讓這個時代的我們有幸一睹有幾千年歷史的絲綢的風采。
湖州師范學院文學院
“湖韻遺絲篡帕,桑繞七里”湖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現(xiàn)狀調研暑期社會實踐團
宋睿琳
2018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