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一系列文章取自我在2013年出版的《一個人的出版史》一書热康,完整說明請參閱2012年序;您可以免費下載本書簡體完整版ePub或PDF局服,其他閱讀和下載渠道則請參考介紹網(wǎng)頁仇轻。簡書版完整列表在此。
寫於2012年10月23日######
<br />
今天在上下班兩趟捷運上舵稠,把iPad版The Magazine的本期四篇文章讀完了。說實在話,光就內(nèi)容而言喧务,不是值得付費買的文章。並不是說文章寫得不好枉圃,而是就內(nèi)容的資訊量而論功茴,並沒有明顯超過其他的同類型媒體。
或許以我同為數(shù)位出版者的角色不該這麼說孽亲,然而現(xiàn)今的數(shù)位媒體讀者已經(jīng)被免費內(nèi)容把胃口養(yǎng)壞了坎穿,要大家付費得有更不一樣的作法;品質差的就不說了返劲,品質好而又免費的內(nèi)容通常來自幾個地方:
- 有企業(yè)贊助或商業(yè)目的行銷工具
- 主業(yè)不在創(chuàng)作玲昧,因此願意無償與大眾分享的人
- 純粹為了自我主張而創(chuàng)作的人
如同在前面講「The Magazine」的文章中說的,衝訂戶量相對不難篮绿,長期維持這個數(shù)字會比較難孵延;而這年頭的付費媒體除了要跟自己競爭,不斷推出更精彩的內(nèi)容和形式之外亲配,還要跟上述這幾類免費內(nèi)容競爭尘应。
以這個標準來說,第一期The Magazine的內(nèi)容不錯吼虎,但還不夠好犬钢;然而就觀察新媒體的運作、以及「在適當長度的時間內(nèi)享受閱讀體驗」而言思灰,一期30元臺幣的費用不算貴玷犹。
所謂「在適當長度的時間內(nèi)享受閱讀體驗」,其實是數(shù)位出版的商機之一官辈;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有一些瑣碎的時間箱舞,像是等車、坐車拳亿、在醫(yī)院掛號或拿藥晴股、睡覺前、馬桶上等等肺魁,往往是藉由同樣瑣碎的閱讀來填補电湘。
我在大學時代,有兩年每天要坐一小時公車到學校;當時的習慣是去程看課本寂呛、回程在上車前買一份當天的報紙怎诫、或是買一本輕鬆閱讀的新書。如果是報紙的話贷痪,就是用一趟車的時間翻閱幻妓;如果是書的話則分兩三天讀完。
當時選的「公車書」多半符合三個條件:
- 文字輕鬆有趣劫拢,但仍有些知識性
- 章節(jié)分篇清楚肉津,可以隨時下車中斷
- 價格不貴、重量不重
所以當時最常買的多半不是長篇小說舱沧,而是例如像夏元瑜先生(講生物妹沙、考古、老北京)熟吏、唐魯孫先生(美食距糖、故人)、張拓蕪先生(抗戰(zhàn)與軍旅生涯)等人的作品牵寺。
無論是報紙或公車書悍引,除了內(nèi)容之外,最重要的是它們符合我的閱讀節(jié)奏缸剪,在一小時中可以完成一次或多次完整的起承轉合吗铐、在那個一小時之中帶來具有知識性和娛樂性的閱讀體驗。所以我無論是花10元買報紙杏节、或是花200元買本書唬渗,除了買到內(nèi)容之外,還買到了那些小時之中的滿足奋渔;所以镊逝,這些錢在精神上的成本效益是相當高的。
因為每個人的閱讀節(jié)奏不同嫉鲸,所以或許有人在同樣一趟車上需要一千頁的小說來滿足撑蒜、有些人只要幾頁漫畫就可以擺平;而對於出版者而言玄渗,辨識出目標讀者的族群座菠、找到這個族群的平均閱讀節(jié)奏,也會是必須做的功課藤树。
對於數(shù)位出版者來說浴滴,這一點在執(zhí)行面上是相對簡單的;因為數(shù)位出版沒有傳統(tǒng)出版的諸多限制岁钓,像是形式升略、頁數(shù)微王、通路、售價等等品嚣,所以比較容易實作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排列組合炕倘。所以就The Magazine這個例子而言,30元買四篇品質還好翰撑、坐兩趟車剛好讀完的文章算是及格罩旋,沒有被搶錢的感覺。
但是然後呢额嘿?
The Magazine目前是半月刊瘸恼,兩週一期劣挫,所以對我來說它的「賞味期限」只有一天(我相信對老外來說只要半天册养,我英文閱讀速度不算快);對希望長期訂閱的讀者來說压固,這樣是可以接受的份量嗎球拦?
依The Magazine的說法,未來的發(fā)行篇數(shù)或頻率可能增加帐我、新訂戶可以無限制閱覽過期內(nèi)容坎炼,這一點多少可以解決上述的份量問題、同時也可以吸引新訂戶加入(理論上越晚訂閱拦键,花同樣的錢能看的內(nèi)容越多)谣光。
但同樣的,站在持續(xù)吸引新訂戶維持雜誌生存(看起來他們暫時不打算放廣告)的立場芬为,新內(nèi)容深度夠萄金、題材吸引目標族群、文字有趣媚朦、長度適中(發(fā)現(xiàn)了嗎氧敢?其實基本上就是「公車書」的條件)還是同樣重要的。
在發(fā)刊辭中询张,The Magazine創(chuàng)辦人很有膽識的公開宣佈:
If it doesn’t turn a profit within two months — just four issues — I’ll shut it down.<br />(如果兩個月中發(fā)行的四期之內(nèi)沒賺錢孙乖,我就停刊份氧。)
很好唯袄。
而這也是數(shù)位出版的優(yōu)點之一:一來因為不需要太高的固定成本就可以做,所以不用擔心萬一臀现模刊損失慘重恋拷;二來因為是按月訂閱,出版者萬一宣布团ヌ牵刊梅掠,只要先停收訂戶酌住、再出滿一個月就可以關門大吉,不會發(fā)生預收一年訂費阎抒、都花掉了才屠椅遥刊,結果因為沒錢退訂戶而被告上法院之類的事情且叁。
說起來數(shù)位出版連退場機制都比較簡單都哭。
這兩年來,我們也試過一些不同的形式逞带,像是辦小雜誌欺矫、將舊印刷品數(shù)位化、復刻舊的數(shù)位出版品展氓、也試過重新打造數(shù)位原生作品穆趴。無論書或雜誌、甚至目前未知的樣貌遇汞,數(shù)位出版都還有很多領域可以探索未妹;像The Magazine的作品,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點而已空入。
這幾天仔細研究過The Magazine的立論络它、形式、觀念歪赢、甚至App設計化戳,跟我之前主張的許多想法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例如「不僅是科技文章埋凯,而是給科技人看的文章」点楼,就跟我十多年前做Macworld雜誌時的「不僅是Mac技術雜誌,而是給Mac使用者看的雜誌」觀念一樣递鹉。
2012年註:當時的背景故事是這樣的:1997年之前盟步,Macworld雜誌有登不完的Mac相容機評測文章和周邊商品廣告;但那一年Steve Jobs回歸蘋果之後終止Mac OS對外授權躏结,這整個市場一夕之間消失却盘。將雜誌從技術導向改為用戶導向、以吸引不同類型的讀者和廣告主媳拴,是當時度過這個危機的關鍵黄橘。
最近,我也在許多場合主張數(shù)位出版內(nèi)容不需要是獨家授權屈溉,可以在多數(shù)的平臺和通路上出現(xiàn)塞关,讓消費者自由選擇閱讀載具、價格子巾、以及品質帆赢;至於做數(shù)位雜誌的手法和理想小压,只要您知道我夠久,也就不必我多贅述了(好吧椰于,不知道的話請參考本書的「MacZin回憶錄」這篇舊文)怠益。:P
最後一點,The Magazine的App的介面設計瘾婿,跟我們目前開發(fā)中的某個原型產(chǎn)品真的非常類似蜻牢;雖說這類閱讀軟體多半大同小異(例如跟我先前試用過的<a >Google Currents</a>也有點像),但我指的是不算在「大同」裡面的細部觀念偏陪,這只能說完全是巧合抢呆。
說了這麼多感想,我也不瞞大家笛谦,只要成本可以負荷抱虐,我也願意編一份像The Magazine這樣的雜誌(還沒啦,最近很忙揪罕,大家先不要衝動 XD)梯码,至少這個完整架構有老外開了第一槍,證明技術上是可行的好啰;至於內(nèi)容那些怎麼做、怎樣的方向可行儿奶、找得到哪些高手來寫框往,則各有巧妙不同,還得再想想看闯捎。
如果真的要做個小雜誌椰弊、或是需要幫忙的話,我會再讓大家知道瓤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