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始終形神一體黎棠?身體遵循我的內心,內心肯定我的行為?如果是這層意思朝卒,或許到我死的那刻才能有答案吧证逻。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定義的是“我們”,給出如此共性的答案抗斤,他的依據是什么囚企?帶著這樣的好奇心來到了鏡花園。
主辦方在宣傳語中寫道:“在某種意義上瑞眼,通往鏡花園的旅程本身就是鏡花園龙宏。” 展覽設在化龍農業(yè)大觀園伤疙,后來我是這么給朋友介紹的:單程一趟地鐵银酗,兩趟公交,45分鐘路程徒像,僅僅幾件裝置......但是黍特,幸好我有去,因為偏僻得讓我誤以為這是我專屬的秘密基地锯蛀,鄉(xiāng)間小道空氣特別清新灭衷,如果像我一樣幸運有個博學的建筑師同伴就更加美妙,沿路好些大自然的風光在我們眼里都是恰到好處的藝術品旁涤,聊色彩聊構圖聊山聊水翔曲。所以哪里是累迫像,暢談是件相當快樂的事。(后來我在想這個過程瞳遍,我們是不是正在滋養(yǎng)辨識的能力闻妓,通過對方找到自己。)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是這么詮釋的是:建筑將在藝作品的反映和辨識中找到自身傅蹂;參觀者將在藝術作品中找到他們自己纷闺;藝術作品將在建筑中找到自身;而建筑將在參觀者中找到自己份蝴。這并非說他們都渾然一體犁功。相反,這兒聚焦的是關于身份位移的經濟學婚夫〗裕“鏡花園”的鏡像不是關于它們自身的反映,更多是關于一種滋養(yǎng)辨識的能力案糙,這和我們面對未知而又倍感相似之物的認證之道相似限嫌。
我認為幾乎絕大部分的策展人都應該被感謝。生活朝九晚五时捌,開門關門怒医、午餐晚餐、早安晚安奢讨,快播的話會以為這是復制吧稚叹。感謝展覽讓我在某個節(jié)點,接觸到一些我未知的拿诸,提醒一些我遺忘的扒袖,用另一個角度去感受生活的本源,注入新的詮釋亩码。其實更要感謝自己季率,在周末邁出了家門,看一場展覽描沟,給生活畫上一個逗號飒泻,帶點轉折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