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的每一個地方汁针,就是我們的課堂;每一種東西砚尽,就是我們的教材施无。我們在這樣的課堂上學到不少東西。
記得三年級的時候必孤,我來到外婆家后面的田地玩耍猾骡。突然,在地上發(fā)現(xiàn)一只蝸牛敷搪。這只蝸牛大約長兩三厘米兴想,頭上的兩根觸角,一根長一根短赡勘,在一厘米處的地方上有一個小殼子嫂便。我轉念一想:這蝸牛是害蟲還是益蟲啊闸与?一想到這個毙替,我便滿臉愁云。過了一會兒践樱,我便把蝸牛抓進屋里厂画。我拔了一片菜葉,弄了一頭死蒼蠅拷邢,還拿了一片樹葉袱院,把他們放在了蝸牛的面前。只見,它先用長觸角在上面碰了幾下忽洛,又用短觸角碰了碰腻惠。最后,在菜葉上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欲虚。
我不看還不怎么樣集灌,一看嚇一跳。蝸牛喜歡吃菜葉苍在,照這樣說绝页,蝸牛是害蟲荠商。我又想寂恬;可是蝸牛為什么要用長觸角碰了碰,再用短觸角碰了碰莱没,才選擇菜葉吃了起來呢初肉?我打開電腦,一查才知道饰躲。那根長觸角是蝸牛的眼睛牙咏,短觸角是蝸牛的鼻子∴诹眩“哦妄壶,原來是這樣啊寄狼!”我高興地說……一只小小的蝸牛丁寄,竟會引起一連串的“問號”。最后泊愧,我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伊磺。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有些道理在課堂上也不一定會明白,只有親手試驗了删咱,才會明白屑埋,才會牢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