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們講到“諸行無匙栉剩”的含義是: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拭抬。而現(xiàn)實中部默,人們往往對無常有著錯誤的認識,表現(xiàn)為企圖逃避造虎。人們逃避無常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所處的真實狀況傅蹂。首先他們認為無常只是人生的一種際遇,像逆境算凿、遭遇一般份蝴,只要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就可以規(guī)避氓轰。
于是婚夫,他們很努力地嘗試不同的方法來逃避、排斥無常署鸡,以期得到一勞永逸的答案案糙,然后才能安心生活(追求安全感)〈⒚担可是他們極力抗拒的恰是生活本身侍筛,因此變得痛苦(痛苦源于對無常的抗拒)。
除了變化撒穷,生活中還有什么呢匣椰?沒有。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端礼。生活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禽笑,變化是常態(tài)入录。所以真實情況是:無常便是人生,換句話說佳镜,無常構成了整個人生僚稿。
對此我們必須接受,接受意味著改變我們的觀念蟀伸。人不希望被改變蚀同,無論是他人之手還是自然力量,這是天性使然啊掏。人們認為變化會帶來痛苦蠢络,如果一切都恒常不變就不會有痛苦,這是我們的既往觀念迟蜜。其實無常不分善惡好壞刹孔,它意味著所有變化。包括聚散離合娜睛、陰晴圓缺……快樂還是悲傷髓霞,全看個人所持態(tài)度上的選擇,與無常本身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畦戒。
然而方库,人們之所以厭惡無常,是因為在稱心如意的時候兢交,往往忽略無常薪捍,認為一切是自己努力的必然結果,認為一切可控配喳,只有在面臨傷痛酪穿、疾病、分離……時才突然感受到無常晴裹。
其實被济,這也恰似生命以一種猛烈的方式給予我們警醒:不要沉溺在身處安全的幻想中。沒有亙古不變涧团,沒有萬無一失只磷,這都屬于思維幻覺。
由于無常每時每刻存在泌绣,所以粉碎了我們對安全感钮追、確定性的幻想。本以為固若金湯的城墻會土崩瓦解阿迈;本以為平靜美好的生活會顛沛流離元媚,本以為相伴終身的人會生離死別;本以為健康活力的身體會步履蹣跚;本以為一帆風順的事業(yè)會窮途末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腳下隨時可能踩空時刊棕,便本能拼命地想抓住什么炭晒,這就是執(zhí)著的由來。
我對執(zhí)著帶來的痛苦深有體會:有時越擔心失去越想要抓住甥角,反而導致失去的更多网严、陷得更深。堅持不等于固執(zhí)嗤无,適時放棄是一門藝術震束,能幫助我們走得更遠。
從執(zhí)著的本質上講翁巍,由于我們想抓住驴一、想依靠的東西是瞬息萬變休雌、抓靠不住的灶壶,但我們認為可以控制,所以才會痛苦杈曲。造成痛苦的并非無常本身驰凛,而是執(zhí)著的態(tài)度。逃避無常不僅是徒勞的担扑,也是沒有必要的恰响。因此選擇接受無常才是改變觀念第一步。也就是說涌献,我們可以選擇以平和的心態(tài)與之共處胚宦,這樣便快樂常駐。這也即順應天意燕垃,遵從自然法則的道理枢劝。
當然,也有冥頑不靈的人會反過來看問題卜壕,認為既然世事無常終將消逝您旁,什么都無法控制只能聽天由命,那么大可以隨心所欲轴捎,不計后果鹤盒,也不必大談追求什么目標。產(chǎn)生這種想法是因為他們忽略了因果關系侦副。
相信因果不等于相信宿命侦锯。宿命論是認為人的命運是由偶然因素造成,是不可預測,不可預知而又是注定的、不可改變的一種命觀秦驯。然而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中尺碰,因此不可能存在注定不變的命運。所以唯相信因果才讓我們不再迷失于無常。
不再迷失于無常的意思是:雖然無常構成了我們的整個人生葱蝗,但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努力不求上進穴张,不積極作出利己利他的言行。事實上两曼,我們的一言一行皂甘、起心動念都會產(chǎn)生相應的后果,都會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響悼凑、帶來改變偿枕。只是有些行為的后果很快顯現(xiàn),而有些行為卻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結果户辫。
因此渐夸,因果不可避免又無處不在∮婊叮“不可避免”指如果行為的果報今生沒有成熟墓塌,而我們也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阻止它成熟的話,它一定會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時間成熟奥额;“無處不在”指每一件事的發(fā)生都是眾多因果關系共同作用的結果苫幢,這也即查理芒格所指的lollapalloza效應(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疊加”放大、極端的效應垫挨。)
同時韩肝,相信因果讓我們具有責任感。因為知道自己不管做什么九榔,哪怕是最微小哀峻、最隱秘的行為也有后果,將影響到自己和他人哲泊。所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心生敬畏剩蟀,不再只顧眼前、為所欲為攻旦。我們也更深切地體會到人與人之間不曾分離喻旷、相互依存的關系。
責任感使我們明確牢屋,追求人生目標的用意是讓自己和他人都得到快樂且预,而不是傷害他人和自己。正如希阿榮博堪布在《次第花開》中所講:“如果我們想快樂烙无,就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人快樂锋谐。如果我們想最終免于痛苦,就不要傷害他人截酷。這便構成慈悲(佛教稱給予人們安樂叫慈涮拗,拔除人們痛苦叫悲。)”
也就是說,當我們做事時考慮的更多是利他三热,甚至將心量放大到要把眾生的安樂都考慮進來時鼓择,就不會為眼前的挫折而停滯不前,就能夠坦然地承受所有的磨難就漾,因為我們的心胸足夠寬闊呐能。
所以說,相信因果讓我們不再迷失于無常抑堡,同時更具責任感摆出。那么如何從因果的角度看待“死亡”這一終極命題阀趴?
希阿榮博堪布在書中講到:“死亡只是目前這個生命的結束将饺,而這段生命所承載的因果仍將繼續(xù)下去拥峦。新的生命在繼承舊因果的同時又將造作新的因果屈糊。這些因果好似海面的波浪,頭尾相連字旭,延綿不斷锉矢,生命也因此不斷地輪轉恭取《拭玻”
連接前世通危、今生、來世的灌曙,是未斷的因果。盡管今生和來世的兩個生命节芥,從身體到思想都是相互獨立的在刺,但每一個今生都是來世的基礎。由于我們行為的后果有著性質和程度的差別头镊,轉世便有了不同的屬性蚣驼,即六道輪回——1、天人道(化生)相艇;2颖杏、阿修羅道(魔);3坛芽、人道留储;4、畜牲道咙轩;5获讳、餓鬼道;6活喊、地獄道丐膝。轉生到哪一道完全由造作善惡的業(yè)(思想、言行)決定。
藏傳佛教的主要奠基者帅矗,蓮花生大士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過去世偎肃,看一看你現(xiàn)在的情況;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來世浑此,看看你目前的行為软棺。”這即因果輪回的顯現(xiàn)尤勋。
有的人唯“科學觀”是從喘落,對輪回持半信半疑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既然我沒有看到最冰,就表明不存在瘦棋。”這是荒謬愚蠢的暖哨。對此我們不妨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赌朋,承認自己不知道輪回是否存在,同時不排斥了解更多關于輪回的知識篇裁。
有句話說的很經(jīng)典:“有的人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沛慢,有的人卻在豪華住宅里一輩子逃亡〈锊迹”這表明如果一味追逐物質享樂团甲,而不注重精神修持,那么這一生也很快將在盲目的追逐和焦慮中空耗過去黍聂。而精神修持的首要任務躺苦,便是接受無常、相信因果产还,如此才能讓我們滿懷敬天愛人之心匹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