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應志剛
早起的陽光,越過高聳的馬頭墻付燥,倔立的瓦松,沐浴著生命的禮贊愈犹。
鳥雀唧啾键科,在屋檐上跳來跳去,喚醒了駁岸邊的楊柳漩怎。
挎著布袋書包的小學生勋颖,在廊棚里追逐嬉鬧,腳步匆亂了古鎮(zhèn)的晨光勋锤。
香花橋上露珠尚未消褪饭玲,濕漉漉的向著悠長的香花弄蔓延。
數(shù)著步子叁执,走過結著青苔的石板路茄厘,保圣寺的晨鐘響起矮冬。
緊隨著佛國梵音,一墻之隔的小學堂次哈,也即將拉響上課的電鈴聲胎署。
一位清瘦的年輕人,穿著青灰色長袍窑滞,捧著一摞書,立于校門外,三三兩兩的小學生從他身邊經(jīng)過鲸伴,恭恭敬敬鞠了一躬丐箩,喊道,“先生早此改!”
年輕人微微躬身趾撵,笑著回應,“早带斑」乃拢”
那聲“早”,是標準的蘇州口音勋磕,說的認真且又軟糯妈候。
這大抵是1917年發(fā)生在甪直古鎮(zhèn)的片段。
那一年的早春挂滓,梅花開得燦爛苦银,蘇州青年葉圣陶,在寺廟旁的這所小學堂赶站,當起了教書先生幔虏。
人們時常懷念那個時代。那個猶如春天般清新的時代贝椿。
葉圣陶是破冬的一縷春風想括。
1912年1月,18歲的葉圣陶中學畢業(yè)烙博,因家境貧寒無力繼續(xù)深造瑟蜈,便在校長的推薦下,到干將坊言子廟的蘇州中區(qū)第三初等小學做了一名教員渣窜。
出生于1894年的葉圣陶铺根,見證過清廷的內(nèi)憂外患、風雨飄搖乔宿。他認為位迂,教育最主要的意義,是培養(yǎng)出一個個自由的人。
“我與從前書房里的老先生其實是大有分別的:他們只須教學生把書讀通掂林,能夠去應考試臣缀,取功名,此外沒有他們的事兒党饮;而我呢肝陪,卻要使學生能做人,能做事刑顺,成為健全的公民氯窍。”
“有一種弊病蹲堂,就是學生在校里狼讨,只知道讀書……換一句說,便是偏重讀書柒竞,忘了人生政供。”
然而朽基,執(zhí)教之初布隔,這位理想主義者,如其日后創(chuàng)作的教育小說《倪煥之》中的主人公一般稼虎,遭遇了現(xiàn)實的重創(chuàng)衅檀。
課堂上,他不拿教科書霎俩,“隨心教去哀军,如舟入大海,任其所之”打却。
他在課堂上宣揚“獨立”和“民主”杉适,給學生講述魯濱遜孤島漂流的故事以釋“獨立”;講美國總統(tǒng)林肯的故事以揚“民主”柳击;講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猿推,以引導學生關心國事。
這背后捌肴,是葉圣陶一顆“從事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彤守。
但這并不符合當時的教學規(guī)范,教育改革的觀點無法被校長和同事們所接受哭靖。
1914年7月11日,校方以減縮班次為由侈离,將葉圣陶排擠出校试幽。
由于生活的逼迫,9月7日,他去蘇州農(nóng)業(yè)學校任書記員铺坞,刻寫和印刷講義起宽,每日須刻七、八千字济榨,手酸肩痛坯沪,3日后即辭,此后依靠賣文為生擒滑。
顧頡剛在《隔膜序》中也談到這一情況:“他受經(jīng)濟的逼迫更歷害了腐晾,他只得做了許多短篇小說寄《禮拜六》及《新聞報》等∝ひ唬”
1917年藻糖,甪直向這位苦悶的青年張開了懷抱。
當年春库车,23歲的葉圣陶受校長吳賓若之邀巨柒,到甪直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小學執(zhí)教。
在這里柠衍,葉圣陶仿佛走進了一個“理想王國”洋满。
在近五年的時間里,他和校長吳賓若珍坊、同事王伯祥志趣相投牺勾。
他們沖破封建教育制度的束縛和各種阻力,對教材垫蛆、課程禽最、教育教學方法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革新,意氣風發(fā)地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為人生而教育”的鄉(xiāng)村教育改革實驗袱饭。
他自編學生教材川无,在國文教材中將白話文、新文學作品和鄉(xiāng)土教材引入課堂虑乖;自掏腰包購買大量的中外名著以及《新青年》懦趋、《新潮》等進步刊物,創(chuàng)辦了博覽室和利群書店疹味。
“我決不將投到學校里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家伙仅叫、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糙捺、愚蠢的诫咱、干凈的、骯臟的洪灯,我都要稱他們?yōu)椤∨笥选茬浴!?/p>
先生授課,與古板的私塾先生不同掏呼,盡是挑有趣的講坏快。小孩子聽得懂,明白了不少道理憎夷,所以當先生有事不在時莽鸿,“就像丟失了什么∈案”
“我相信課本是一種工具或憑借祥得,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或憑借……公民,社會鸣戴,自然啃沪,勞作,這些功課的非文字的課本窄锅,真是取之不盡创千,用之不竭∪胪担”
先生授業(yè)追驴,不僅傳授知識,更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生存技能和人格完善疏之。
為了給學生傳授種植技能殿雪,他辦起了“生生農(nóng)場”,與同事一道帶領學生锋爪,在校園西北面的魯望祠堂邊丙曙,揮鋤破土開出一片田地,師生一起種植蔬菜其骄,一起分享勞動果實亏镰。
為培養(yǎng)學生的經(jīng)營能力,他辦起了“利群商店”拯爽,銷售學習用品和糕點食物索抓,由學生輪流掌柜,感悟商業(yè)之道毯炮。
他倡議學校建立音樂室和篆刻室逼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在校園內(nèi)搭建戲臺桃煎,自編自導自演篮幢,每有新戲上演,鎮(zhèn)上男男女女都趕來觀看为迈,比到鄉(xiāng)下看草臺戲還熱鬧洲拇。
他時常帶領學生拜謁陸龜蒙的衣冠冢奈揍,在陸龜蒙石碑和洗筆槽前,評價陸龜蒙揭露現(xiàn)實赋续、哀憫農(nóng)民的詩文。
在甪直另患,他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纽乱,在他租住的走馬樓上,編輯了中國新文化運動史上的第一個新詩刊物——《詩》昆箕。
他在甪直廣泛接觸農(nóng)民鸦列,了解社會,創(chuàng)作了小說鹏倘、散文薯嗤、詩歌近百篇,著名短篇小說《多收了三五斗》纤泵、長篇小說《倪煥之》骆姐、童話集《稻草人》中的不少素材、社會背景捏题、人物形象玻褪,都來源于甪直,來源于他在甪直執(zhí)教期間的生活和教育實踐公荧。
其中带射,《多收了三五斗》更是以甪直萬盛米行為背景,揭露了谷賤傷農(nóng)的社會現(xiàn)象循狰。
甪直的5年窟社,給葉圣陶留下了無法磨滅的人生印記。在這里绪钥,他和早年多有聚散的妻子灿里,共度了一段恬靜的小時光。
1919年5月昧识,葉圣陶的父親去世钠四。辦完父親的喪事后,于當年暑假跪楞,他把家從蘇州搬到了甪直缀去,和外祖母、母親甸祭、妻子胡墨林缕碎,還有剛滿周歲的長子葉至善,一起過上了平靜的鄉(xiāng)村生活池户。
家就安在了甪直東市下塘街的走馬樓上咏雌。日常凡怎,他和夫人“晨晚到校返寓”,頗有些柴米油鹽的小幸福赊抖。
胡墨林在“五高”女子部任教统倒,除教語文外,還兼教家庭生活課氛雪,講授生活技能房匆。
她講授的各種裁剪、縫紉技藝报亩,很快就在甪直鎮(zhèn)傳開了浴鸿。到了晚間,常有三五成群的姑娘過來串門弦追,向她求教描花剪樣岳链、裁縫針織。
如今辟作葉圣陶紀念館的小學堂劲件,東面有座“女子樓”掸哑,就是胡墨林昔日任教之所;西面的“四面廳”寇仓,周遭通暢明亮举户,是當年“五高”的博覽室;旁邊的“鴛鴦廳”遍烦,便是葉圣陶當年辦公所在俭嘁。
白天一起在學校教書,夫人就在隔壁服猪;家在小鎮(zhèn)上供填,推開窗,便是小橋流水的風景罢猪;門口是小河近她,可以洗衣淘米;樓下是老街膳帕,升起煤爐就能做飯粘捎。
這段恬靜的小時光,再也沒有走出葉圣陶的心里危彩,正如他自己所說攒磨,“這里有我真正意義上的教師生活”,“甪直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汤徽。
或者還有一句話娩缰,他不曾說出口:那些日子,有夫人胡墨林的朝夕陪伴谒府。
葉圣陶的日記中拼坎,常有這樣的話浮毯,“墨不在家,便覺異樣”泰鸡,“墨不在家债蓝,余則寂然無聊∧袼常”
簡單幾個字惦蚊,道盡了伉儷情深。
在夫人逝世后讯嫂,他曾有詩云,“山翠聯(lián)肩兆沙,湖光并影……慣來去欧芽、淞波卅六,篷窗雙倚葛圃,甫里蘇州千扔。”
到底還是忘不了姑蘇库正,忘不了甪直曲楚。
葉圣陶彌留之際,常常念叨清風亭褥符、斗鴨池龙誊、高高的銀杏樹和生生農(nóng)場。
1988年2月16日葉圣陶與世長辭喷楣。當年12月趟大,先生骨灰安放進甪直。
自此铣焊,他與甪直逊朽,這個“忘不掉的第二故鄉(xiāng)”,再也不曾分離曲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