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這不是一篇書評,只是對《花嶼小記》這本書里的一個小點的感悟距淫,關于第7章《怕死》,其實我有點害怕寫這個主題婶希,但后來還是寫了」
《花嶼小記》中的花嶼是個小島榕暇,自然而然,一種閑情雅致的感覺撲面而來,后來查了資料才知道彤枢,書名取來自杜甫的詩句“花嶼讀書床”狰晚,更覺這本書的名字素雅如此,而且內容跟書名表里如一缴啡,也頗有古人的雅風壁晒,一上手,便喜歡非常业栅。
待讀完之后秒咐,還是建議有些國學知識的人去讀這本書,可能感悟會更深一點碘裕,像我這樣的小白携取,由于書中的內容太過龐雜,讀起來頗為吃力帮孔,若要將個中乾坤一一道來雷滋,恐一本新華字典的厚度也闡述不完,故文兢,照舊選出其中一篇晤斩,談談自己的感想。
前幾日姆坚,母親大人給我打電話澳泵,說給我買了一個保險,到五十歲就可以每月領取一千多塊錢兼呵,直到烹俗,她猶豫了一會兒,字斟句酌說萍程,直到最后幢妄。我知道母親大人要說什么,只是關于生死茫负,我們太過忌諱蕉鸳,也太過含蓄,深放在心里忍法,不去觸及潮尝,有時候覺得,這跟鴕鳥的思維好像也沒有什么區(qū)別饿序。
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勉失,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這句話我是認同的原探,但我不太同意這種論述方式乱凿,因為“真正”這兩個字的涵義太過寬泛顽素,也太過唯心,就像王陽明的心學所指徒蟆,可能一百個人眼里就有一百種解釋胁出,比如“中國也從來沒有真正好的教育”,定的標準太高段审,不易達成全蝶,堪比古代對君子的要求。但前一句“中國人討論死亡就像小學生”寺枉,我是不怎么同意的抑淫。
我們古人也對生死有著深入的研究,大約有兩種:
一種是要為自己內心的追求而死姥闪≌啥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膚淺的解釋就是甘畅,早上得到了道的真相,晚上死而無憾往弓。但孔夫子到最后也沒弄明白“道”是什么疏唾,所以他又教育我們,未知生焉知死函似,勸我們槐脏,別去考慮死的事情,都沒有活明白撇寞,考慮死的事情干嘛顿天。還有一種道是大義,我們看到的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蔑担,留取丹心照汗青”牌废,還有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啤握,里面有血脈噴張的力量鸟缕,但其實讀來讀去,還有不盡的凄涼排抬,甚至有壯志未酬的無奈懂从,讓人扼腕。
另一種是對死亡的態(tài)度要豁達蹲蒲。陶淵明詩文中番甩,談到死的地方特別多,我們最熟知的可能是“死去何所道届搁,托體同山阿”缘薛,死亡也算不得什么窍育,不過是化成山丘罷了,頗有讓自己心境返璞歸真之意掩宜。楊慎的《臨江仙》更豪放一些蔫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牺汤×尚”相較于楊慎政治生涯的坎坷,這種超然淡泊更顯得難能可貴檐迟。
總結起來兩句話补胚,第一要死得其所,總要為了點什么追迟。不管是為道溶其、為己、還是為義敦间,我們總想留下點什么瓶逃,但其實也并沒有那么的理所當然,比如陶淵明的“豁達”廓块,就被魯迅先生一頓批評厢绝,“陶潛總不能超于塵世,而且带猴,于朝政還是留心昔汉,也不能忘掉死,這事他詩文中時時提起的拴清“胁。”由此看來,古人對死亡的豁達也不盡如自己說的那樣口予,能夠輕易達到那種境界娄周,況且,古來沪停,能真正達到那種境界的昆咽,又有幾人?只是我們美好的愿景罷了牙甫。第二要由生及死掷酗,順序亂不得。中國對順序的標準嚴苛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窟哺,比如開會時左為尊泻轰,吃飯時右為尊,長幼有序且轨,不能僭越浮声,可能是我們“人法地虚婿、地法天、天法道泳挥、道法自然”的思想深入骨髓然痊,順其自然成了我們骨子里的信仰,所以孔夫子教導我們屉符,未知生焉知死剧浸,在死之前還是好好活著吧,別亂了章法矗钟。
說來說去唆香,似乎中國的古人都不怕死,即使有不淡定的吨艇,也必是不怕死之人躬它,或許對于我們來講,怕死是一件不值得我們去提倡的事东涡。
似乎冯吓,我們之外的國家對死亡的看法,跟我們有所不同疮跑。
據說组贺,美軍手冊的第一條軍規(guī)是you are not a superman,意思就是不要無謂的冒險祸挪,不要做傻事,這個傳聞的真實性贞间,我沒法考證贿条,但似乎跟我們對美國的印象差不多,美國大兵參加戰(zhàn)斗增热,大抵不是為了死得其所整以,也不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生命的意義,而單純地就是把它當成一份職業(yè)峻仇。
海德格爾說的“向死而生”公黑,或許能概括大部分外國人對死亡的看法,第一次知道這個名言是因為李開復的新書《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學分》摄咆,對李開復是敬佩的凡蚜,但對他寫的東西卻一直不怎么感興趣,因為經驗總是告訴我吭从,當紅的又不是作家的名人出的書一般都不怎么樣朝蜘,不過圈錢罷了,但最后還是買了一本書涩金,因為很喜歡這個書名谱醇,其實翻來看看暇仲,果然書里的內容一點也讓我提不起興趣。人為什么在經歷過災難之后副渴,才去偽裝豁達奈附,就如同張居正在衰敗之時,才想起來“如入火聚煮剧,得清涼門”斥滤,這最后的參悟,是真正的豁然開朗轿秧,還是尋求精神的慰藉中跌,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吧,這樣想來還頗具諷刺的意味菇篡。
至于向死而生這句話漩符,試圖向我們表達什么,我想驱还,大概是死亡隨時可以來臨嗜暴,要做好每一天的倒推,過好每一天议蟆,以期待死亡的來臨闷沥。或許咐容,用期待這個詞舆逃,會覺得不太恰當,但喬布斯說:死亡是生命的最偉大發(fā)明戳粒。從死亡到生存路狮,反序來推論,不知道死蔚约,何為生奄妨?知道了死亡,讓我們不妥協苹祟。
中外的這兩種對于生死的看法砸抛,說不準誰對誰錯。面對死亡時的這種淡定树枫、從容以及得道可死的追求直焙,我是極為佩服的箕般,但怕只怕這種意志變成了愚民的手段曲初,就如作者在最后論述的一樣:“除了別有用心的野心家希望愚民為他賣命,奪王位,搶地盤,故而鼓吹犧牲為光榮之外誓酒,古今中外的先哲靠柑,哪有慫恿人去死的耻警?”而向死而生腮恩、未想生先想死的這種思想妨托,我也是極為尊重的,因為人首先是一個個體,然后才是集體的一份子找前,用通俗的話講形帮,你連自己都不愛惜,哪來的愛惜別人各薇,有的話,恐怕也是虛情假意罷了水慨,但這種想法走歪了得糜,又恐人人都變得自私的緊。
所以晰洒,生死觀朝抖,本也沒有對錯和高低,甚至有時候我覺得谍珊,這樣的論證也沒有什么意義治宣,反而成了筆者炫技的手段,就像在《花嶼小記》里第13章海棠詩余話中關于對海棠是否有香味的論述砌滞,作者引經據典侮邀,從張愛玲到紅樓夢、從蘇東坡到黃庭堅贝润、從杜甫到陸游绊茧,洋洋灑灑一大篇,說起來打掘,海棠有沒有香味這個問題华畏,若要讓我這樣的俗人去分辨,何不去找一枝海棠花來聞一聞尊蚁,一切不就明了了嗎亡笑?
在我看來,大多數人對生死的看法横朋,要么是無病呻吟仑乌,要么是精神慰藉,真正微言大義的,少之又少晰甚。其實衙传,細細想來,多數人的看法還不如我爸之前說過的一句話來的簡單明了厕九,我爸在我奶奶去世的時候說粪牲,人生啊,就像地里的韭菜止剖,割一茬長一茬腺阳,上一代割完了,就到下一代了穿香。我一直覺得亭引,這句話的表述比一萬句的論證都要精確,微言大義到讓我振聾發(fā)聵皮获。
說實話焙蚓,我怕死,很怕洒宝,有時候想想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我购公,我對于這個世界變成了虛無,心里就一陣的悲從中來雁歌。對于死亡的忌諱宏浩,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陶淵明看不開靠瞎,孔子也看不開比庄,喬布斯看不開,李開復也看不開乏盐,在這件事上佳窑,沒有人能真正做到“多一個我、少一個我父能,世界都不會有增減”的豁達神凑,既然做不到,就別虛偽地強求何吝,何妨去學一下陶潛溉委,做一個“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的悠閑之人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