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耳熟能詳的話——“條條大道通羅馬”,映射出古羅馬帝國曾經的強大邮屁、鼎盛和輝煌整袁,然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突然出現的佑吝,在它正式在歷史舞臺上登場之前坐昙,有一段相當長的助跑歲月。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總共有11本芋忿,這是第一本炸客,講的就是從羅馬建國到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之前的500年間的歷史,這是一個飽經苦難的漫長歲月里的故事戈钢。和作者一樣痹仙,帶著“為什么是羅馬人?”的問題殉了,開始了閱讀开仰。
古羅馬人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呢?其智力不及希臘人、體力不及日耳曼人众弓、技術不及伊特魯亞人恩溅、經濟不及迦太基人,為什么只有羅馬人能成就大業(yè)呢谓娃?
先來談談其中的兩點:
1脚乡、城市建設的選擇
在羅馬建國的初期,作者帶我們對比了三個不同民族的發(fā)展史滨达,發(fā)現奶稠,他們在城市建設方面想法的不同,終究左右了這三個民族以后的命運:
伊特魯亞人熱衷于把城市建設在防御萬無一失卻容易阻礙自身發(fā)展的山嶺上弦悉;
希臘人傾向于把城市建在便于商貿往來但卻容易遭遇外敵入侵的沿海地區(qū)窒典;
而羅馬人則更愿意選擇把城市建在防御不充分卻因此可以向外發(fā)展的意大利半島的中部地段。
三個民族對于城市建設位置的選擇稽莉,就好像我們在人生中面臨的很多選擇一樣,例如涩搓,畢業(yè)后是選擇留在機會較多卻比較辛苦的大城市奮斗污秆,還是選擇留在比較安逸卻更各方面比較狹隘的家鄉(xiāng)發(fā)展,的確昧甘,不一樣的選擇終究會有不一樣的命運良拼,但我認為鹽野七生要告訴我們的是,羅馬人在城市選擇上沒有走極端充边,選擇是可以兼顧的庸推,選擇留在大城市也可以想辦法讓自己更加輕松舒適,選擇在家鄉(xiāng)發(fā)展也可以借助互聯網向外拓展浇冰,最重要的是贬媒,保證基礎條件的前提下不要忘記向外拓展。
2肘习、宗教見解的不同
羅馬人信奉的是多神教际乘,他們可以同時信奉很多個神,不祈求諸神糾正自己的道德倫理漂佩,而是祈求諸神的保佑脖含,其實有點像我們潮汕“拜老爺”一樣,堅信這些神都在保佑自己投蝉。羅馬人也從不排擠其他民族的神养葵,甚至還會積極主動地引進其他民族的神,這不同于一神教瘩缆,原因在于羅馬人具體而現實的性格关拒,他們認為,保佑的神越多照顧到的地方就越大。
另外夏醉,羅馬宗教沒有專職的神官爽锥,神祭司的生活和普通人完全一樣,并且是由市民大會選舉產生畔柔,在羅馬氯夷,宗教和政治之間不會出現明爭暗斗或相互利用的情形。
對羅馬人來說靶擦,宗教不是指導原理腮考,只是精神寄托。羅馬人對宗教表現出來的不是盲目的迷信玄捕,既不排他也不自閉踩蔚,認可他人的神,意味著認可他人的存在枚粘,從來不進行宗教戰(zhàn)爭馅闽。
最最最重要的是,羅馬并不靠宗教來糾正人類的道德行為馍迄,宗教在不同教派信仰的人之間是沒有作用的福也,那靠的是什么呢?法律攀圈!法律在不同價值觀的人的面前同樣奏效暴凑,所以古羅馬人比世界上任何人更早地就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
向宗教尋求糾正人類行為準則的是猶太人赘来;
向哲學尋求糾正人類行為準則的是希臘人现喳;
向法律尋求糾正人類行為準則的是羅馬人;
就算到了我們現代犬辰,法律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嗦篱,何況是在古時候,羅馬人的強大忧风,法律意識起了很重要的支撐默色。而究其內部原因,根源在于羅馬人的寬容與兼容并蓄狮腿,只有這樣的性格特點才有對宗教的不同見解腿宰,因為宗教對人類行為準則的“無力感”,羅馬人才轉而向法律這一真正強大的武器求助缘厢。這就是使羅馬強大起來的第二個原因吃度。
“為什么是羅馬人?”
我們后面的文章繼續(xù)讀下去贴硫。
以上椿每。
我是雙桅船sansa
為打造“平行世界”而精進著伊者!
一起閱讀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