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晴玖,「時間管理」幾乎就是「把日程表排滿」的代名詞。我們從早上睜眼開始就給自己安排了一系列的任務,甚至連等車蹂安、買咖啡這樣的碎片時間都要利用起來,直到把To Do List上的最后一件事情也劃掉,才覺得今天沒有白過述暂。
但這種時間管理方式的前提,是假定人體可以像機器一樣不知疲倦地產(chǎn)出,并沒有考慮到精力波動的問題妒挎。從大概率上來說期虾,每個人都是在起床不久后的精力水平最高镶苞,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精力也會慢慢減少晾浴。
就好像封面圖里畫的那樣:人的精力就好像手機的電量。每天剛開始的時候笙各,我們的精力電量都是100%仑性,之后每做一件事就會消耗一點電量歼捐,直到下班點的時候淘这,電量值可能連10%都到不了。
此時如果想要完成一份任務,要么可能導致自己的精力電量值急速下降到0%贤姆,要么只能以犧牲工作質(zhì)量為代價維持「低電量模式」。無論是哪一種情況输涕,從長期來說都是不利的寸士。手機尚且需要靠充電才能保持正常功能檐什,更何況是人呢弱卡?
想要維持足夠的精力電量值,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每天的日程中加入一些能讓自己「充電」的小習慣挠轴,而不是等感覺到累了才去休息堂油。這就好像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一樣迫靖,因為這個時候身體已經(jīng)處于缺水狀態(tài)了俩垃。這個方法的前提跃闹,是了解自己 -- 知道做哪些事情對自己來說是在「充電」。
以我自己為例,瑜伽、冥想蚌父、閱讀都是能讓我「充電」的事情喝滞。工作1-2個小時之后,做10分鐘的冥想,就能明顯感覺到精力的提升吹榴。這種精力的提升跟咖啡帶來的效果一樣好,但是比咖啡更加健康(而且省錢 -- 參考理財中的「拿鐵因子」概念)骇窍。
另外只估,這些「充電」的習慣也不能是玩手機、刷劇這些刺激性的方式娃胆,這樣不僅得不到高效的休息體驗漂洋,反而會加速精力的消耗,也會間接導致接下來的工作效率降低。
我自己就有類似的教訓:本來只是想玩15分鐘手機放松一下氮发,結(jié)果把朋友圈渴肉、微博、ins都刷了一圈之后爽冕,發(fā)現(xiàn)一個小時已經(jīng)過去了仇祭,而且比刷手機前更累。
所以颈畸,「休息」這個行為本身并不是在浪費時間乌奇,更不會降低工作的效率。只要休息的方式和頻率對自己來說是高效的眯娱,我們的工作效率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礁苗。
相關文章:
管理時間之前,先學會管理精力
時間的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