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本書拄氯,名叫《次第花開》。它是由希阿榮博堪布所寫的心靈隨筆集,以現(xiàn)代人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劫侧,將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來。
? ? ? ? 希阿榮博堪布是當今藏傳佛教寧瑪派最偉大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頗具影響力的弟子之一哨啃。著有《次第花開》、《寂靜之道》写妥、《喜樂的曼達拉》拳球、《生命這出戲》、《透過佛法看世界》等書珍特。
? ? ? ? 本書中的主要觀點在于:人生時刻充滿著煩惱祝峻,念頭沒有一刻能夠真正停止下來。但如果能以煩惱為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扎筒,從煩惱入手去實現(xiàn)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莱找,那么這樣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即轉煩惱為菩提嗜桌,是一不是二奥溺。我們尋遍整個世間,發(fā)現(xiàn)真正的佛法可以讓我們有所得的心安寧下來骨宠。在追求覺悟的過程中浮定,眾生就像在一個無邊無際的迷宮里向外突圍相满,沒有佛法明燈的指引,心中一片黑暗桦卒,就沒有了方向立美,我們永遠都將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轉方灾。《次第花開》則是把理論上的學習運用到生活中修行建蹄,如書名隱喻般讓每個想覺醒的友人在一個個框架中回歸自性,把心帶回家裕偿。有次第躲撰、有步驟地在生活中實修,每一刻都能保持覺知狀態(tài)击费,等到因緣成熟即能花開見佛悟無生拢蛋,也讓深澀的經(jīng)論哲學平淡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感恩作者希阿榮博堪布蔫巩。次第的意思就是一步一步來谆棱,按照它的步驟修煉、精進圆仔,最后修得正果垃瞧。
? ? ? ? 書中對修行的整個過程分成四步:第一步認識無常。第二步認識無我坪郭。第三步生起出離心个从。第四步生起慈悲心。
? ? ? ? 首先歪沃,我們看第一步:怎么認識無常嗦锐。
? ? ? ?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世上的一切都是恒常不變的沪曙,有它固定的運行模式奕污。其實這是一種錯覺,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液走,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碳默,一刻都不停息。我們的生命也是剎那生滅變化的缘眶。就像日光燈嘱根,是以剎那生滅的方式發(fā)光的,但是由于生滅的速度太快巷懈,就使我們的眼睛產(chǎn)生了錯覺该抒,以為它一直亮著并沒有變化。然而我們不想有變化砸喻,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因為我們內心有恐懼柔逼,我們怕這個變化會讓我們無法適從蒋譬,產(chǎn)生一種失控感。
? ? ? ? 其實愉适,這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犯助,不過是因緣暫時假合的生滅現(xiàn)象罷了,我們一定要有這個概念:我們現(xiàn)在所擁有的一切维咸,看到的一切都是在變化的剂买,從來就沒有不變的東西。不要只接受好的東西癌蓖,排除不好的瞬哼。這是分別心在作怪。人們在稱心如意的時候租副,往往內心開始產(chǎn)生放逸的思想坐慰,甚至會有及時行樂的極端想法,認為自己的生命只有一生用僧,這是斷見结胀,并不可取。生命的水流既是相續(xù)不斷又是無常敗壞的责循,說它相續(xù)不斷糟港,是因為生死流轉的根本正是當下那一念妄心的作用,而妄心中又包含著恒常不變的真心院仿,也叫自性秸抚。真心一念不覺夾帶著妄心開始流轉相續(xù)。說它無常敗壞歹垫,是因為我們的身心世界并不真實剥汤。身體只是過去生業(yè)力的釋放過程,它會變現(xiàn)一個不斷變化的果報體來給我們自己受用县钥。在業(yè)力的刺激下秀姐,我們的內心又不停的開始打妄想,當下每一念的心識都是剎那生滅若贮,剎那變化,又不停的造下新的業(yè)因痒留。正所謂外有業(yè)力刺激谴麦,內有妄想干擾。這也正是輪回的根本所在伸头。所以逃避無常不僅是徒勞的匾效,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緣和合的外境沒有永恒不變恤磷,沒有萬無一失面哼。
? ? ? ? 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fā)現(xiàn)野宜,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四季更迭魔策,花開花落匈子,人事代謝,我們的身體闯袒、情緒虎敦、思想,無一不在變化之中政敢。無常不是人生的一段過渡期其徙,而是整個人生,不管你愿不愿意喷户,都必須與它終生相處唾那。
? ? ? ? 人們認為變化會帶來痛苦,如果一切都恒常不變就不會有痛苦褪尝。其實無常不好也不壞闹获,它既意味著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缺恼五,有聚就有散昌罩,也意味著有失就有得,有缺就有盈灾馒,有散就有聚茎用。無常粉碎了我們對安全感、確定性的幻想睬罗,本以為牢不可破的觀念轨功、思想會改變,本以為相伴終身的人不是生離就是死別容达,健康的身體會突然被疾病打垮古涧,一帆風順的事業(yè)會轉眼間破產(chǎn)。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腳下隨時可能踩空時花盐,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羡滑,這就是執(zhí)著的由來。由于我們想抓住算芯、依靠的東西本質上是抓靠不住的柒昏,所以以執(zhí)著心來面對無常才會產(chǎn)生痛苦。
? ? ? ? 正確的認識到生活中的無常熙揍,就能坦然面對一切事物职祷。好的我也接收,不好的我也接收。因為一切無常有梆,人生根本沒有結果是尖,只有過程。好的會變成不好的泥耀,不好的也會變成好的饺汹。認清了生命的這一規(guī)律后,我們就不會害怕恐懼爆袍,不會有失控感了首繁。
? ? ? ? 其次,我們看第二步:認識無我陨囊。
? ? ? ? 在第一步中弦疮,我們了解了無常,然而無常故苦蜘醋,苦故無我(不自在)胁塞。因為一切都在變化,所以時刻都會失去我們所擁有的压语,就會產(chǎn)生痛苦啸罢。因為根本就沒有一個恒常主宰的我存在,所以無我胎食,不得自在扰才。我們要知道造成痛苦的根源是面對無常時的執(zhí)著之心。大部分人執(zhí)著于有一個我存在厕怜,我們想抓住衩匣、想依靠的東西本質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會認為是痛苦粥航。執(zhí)著我執(zhí)就會造成二元對立的思想琅捏,有對立就有快樂和痛苦的感受。慢慢的把這個小我忘記递雀,我們與世間的萬物其實都是一體的柄延,我們的本源與萬物的本源都源于空性,是不生不滅的缀程。
? ? ? ? 重要的是搜吧,并不是執(zhí)著了,事情就能干好杨凑,相反的是赎败,執(zhí)著了,內心會有煩惱蠢甲,煩惱會障蔽理智和能力,讓自己偏頗据忘,對事情反而無益鹦牛。如果不執(zhí)著搞糕,內心就很平靜,對事情的如理發(fā)展反倒有益處曼追。
? ? ? ? 如果我們愿意思考生死窍仰,漸漸就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體會到死亡來臨的不確定性礼殊。當正視死亡這一重大的無常時驹吮,我們內心的我執(zhí)慢慢會消融,從而坦然面對外在境界晶伦,不會有那么多的在意和比較碟狞。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婚陪,都是我們要去改善和超越的族沃。這樣我們就能放下包袱,內心會有越來越清晰的目標和強大的動力泌参,去面對越來越多的問題脆淹,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
? ? ? ? 佛陀所說的諸法無我沽一,除了我執(zhí)以外盖溺,還有更細微的法執(zhí)存在。也就是人我和法我兩種都要消除铣缠。佛陀給小乘根機的人說無我觀烘嘱,放下我執(zhí)。他們卻執(zhí)著于有一個無我的空性涅槃可得攘残,這就是阿羅漢的法執(zhí)拙友。因為他們認為佛陀所說的法是真實存在恒常不變的。于是就滅色取空歼郭,毀身泯滅遗契,創(chuàng)造一個空性的水泡出來讓自己受用。還有些學者執(zhí)著于佛經(jīng)上的文字病曾,破不了文字相牍蜂,沒有看到文字背后所指的那個真理,執(zhí)著于佛法泰涂,于是犯了所知障鲫竞,把佛法弄成一般的世間學問了,這也是一種法執(zhí)逼蒙。佛法只是度我們過河到智慧彼岸的船从绘,到了彼岸,哪有帶著船上岸的道理呢,一定要放下嘛僵井。為什么說法也是空的呢陕截,因為佛所說的法是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方便開顯施教的,就像一個醫(yī)生對不同的病人開出不同的藥來對治批什,如果一個法是恒常存在不變的农曲,那它對所有眾生都有效才對,而不是像佛經(jīng)那樣應機說法了驻债,如此一來乳规,所有眾生都可以成佛了才對,但是事實并不是這樣合呐,所以法也是生滅變化暮的,也是空的。
? ? ? ? 接著合砂,我們看第三步:生起出離心青扔。
? ? ? ? 因為看到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就會發(fā)心讓所有的人都能遠離煩惱翩伪、病痛微猖。傳統(tǒng)上,我們把出離心解釋為厭離輪回痛苦缘屹、追求解脫安樂的心凛剥。痛苦由無常和執(zhí)著而來,所以我們實際要遠離的是執(zhí)著轻姿。而什么是執(zhí)著呢犁珠?什么都可以是執(zhí)著。這就使出離成為一件不得不心無旁騖互亮、精進不懈去做的事犁享,因為事事處處、時時刻刻都是陷阱豹休。
? ? ? ? 當你到達“沒什么大不了”的境界炊昆,這種不把事情過分夸大的心態(tài),很自然地會投射出來威根,別人就能感受到你很有彈性凤巨、很隨和,而你的人際關系自然就充滿著和諧的氣氛洛搀。
? ? ? ? 當然敢茁,這里我們還要注意一點,阿羅漢們就是修出離心留美,他們一心厭離娑婆世界彰檬,但是修行的心態(tài)太偏激了伸刃,這也是一種對立心,他們只想離開娑婆世界僧叉,跳出三界輪回奕枝。而佛菩薩們不同,他們走的是大乘佛法路線瓶堕,既厭離娑婆,又欣求極樂症歇。為什么呢郎笆,因為往生極樂世界是為了繼續(xù)親近諸佛菩薩學習佛法,在自身修行圓滿成就以后還要回入娑婆度有情眾生忘晤。這就是菩薩宛蚓,中道平衡。
? ? ? ? 最后设塔,我們看第四步:生起慈悲心凄吏。這又分成兩類:四無量心和愿、行菩提心
? ? ? ? 首先闰蛔,四無量心包括慈心痕钢、悲心、喜心序六、舍心四種任连。
? ? ? ? 慈心就是對身邊的人寬容和放松。對親近的人例诀,我們并不缺少愛随抠,而是缺少寬容和放松。平時不妨提醒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會令我們的人生有意義繁涂,但那些愛我們的人拱她,讓你我的人生不僅有意義而且美好。僅為這一點扔罪,我們也應該對他們心懷感激秉沼。可惡之人總能一眼看到我們的弱點步势,直戳痛處氧猬,因此與他的相遇正是我們修行的良機。一切痛苦都來自于自己的執(zhí)著坏瘩,如果有人讓我們痛苦盅抚,我們首先應該檢視的是自己。從這個角度來說倔矾,可惡之人是我們的老師妄均,他會毫不留情地指出我們的執(zhí)著在哪里柱锹。對這些以怨敵形象出現(xiàn)的老師,不論我們現(xiàn)在感覺多么難以接受丰包,最終都會真誠地希望他們快樂禁熏。沒有他們,我們在仁愛的道路上真的無法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邑彪。
? ? ? ? 悲心的訓練卻是反其道而行瞧毙,因悲憫自己而悲憫他人。對自己最好的保護不是讓別人痛苦寄症,也不是讓自己免受痛苦宙彪,這兩者都只能使我們更加冷漠和孤立。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有巧,我們就會一直傷害他人释漆,傷害自己。學著以開放的心胸去經(jīng)歷痛苦篮迎,我們將不再會疏離地看待其他眾生的苦男图,而且對苦的根源會有更深刻的認識。這時甜橱,“愿諸眾生遠離痛苦及痛苦因”的愿文在我們心里就有了更真誠而具體的含義逊笆。我們只有不放棄自己,才會不放棄他人渗鬼;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览露,才會愿意去體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覺悟的潛力譬胎,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潛力差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薩道。
? ? ? ? 為別人的成功堰乔、健康偏化、善舉、快樂等而高興就是隨喜镐侯。喜樂幫助我們找回內心的莊重和優(yōu)雅侦讨。看似輕而易舉的隨喜,實際做起來卻有相當難度苟翻,必須像訓練慈悲心那樣韵卤,有步驟地逐漸擴大隨喜的范圍。是從親近的人開始還是從陌生人開始并不重要崇猫,關鍵是找到最容易把“真替你高興”說出口的對象沈条。有人也許更容易嫉妒近在身旁的人,而對漠不相干或遠處的人是否比自己好沒有太大反應诅炉;有人恰好相反蜡歹,隨喜親友不成問題屋厘,卻見不得其他人走好運。沒人愿意承認自己嫉妒心強月而,但也很少有人能毫不費力汗洒、心甘情愿地隨喜他人。
? ? ? ? 慈父款、悲溢谤、喜心都強調平等。大乘修行人不會為了顯示公正而力求平等铛漓。只因為內心足夠開放溯香,對一切都能欣然接受,他的所見往往超越了人我浓恶、親疏、好惡结笨,所以他能自然地平等對待眾生包晰,包容一切,毫無偏見炕吸,是為舍無量心伐憾。我們可以從舍心出發(fā),通過布施赫模,我們學習放下貪著树肃,執(zhí)著減輕,行為便不那么容易造成傷害瀑罗,這是持戒胸嘴;不容易起嗔恚心,這是忍辱斩祭。對已擁有的隨時能放棄劣像,對未擁有的不再貪求,內心滿足摧玫,這便是最好的布施耳奕。布施不是看你幫助了別人多少,付出了多少诬像,而是看你自己能放下多少對人事物的執(zhí)著屋群。
? ? ? ? 其次,愿坏挠、行菩提心芍躏。在四無量心的攝持下,我們愿一切眾生獲得無上正等覺癞揉,徹底擺脫痛苦纸肉、得到安樂溺欧,這種發(fā)愿稱為愿菩提心。布施柏肪、持戒姐刁、忍辱搅幅、精進蜕琴、禪定纤子、智慧等六種有力的方法攝持自己的言行奈泪,以幫助實現(xiàn)愿望农渊,這便是行菩提心仅醇。愿宣肚、行菩提心統(tǒng)稱為世俗菩提心溜哮。經(jīng)過長期修行溃论,不斷積累福屎蜓、慧資糧,我們最終將見到諸法實相钥勋,即勝義菩提心炬转。勝義菩提心只有通過修行才能證到,而世俗菩提心則是通過儀軌發(fā)愿算灸、受持扼劈,并以六度萬行令其日益增上。
? ? ? ? 因此菲驴,大乘菩薩修行的關鍵就在于空正見和菩提心荐吵,空正見就是我空法空的智慧,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赊瞬,下化眾生的誓愿力先煎。這兩個輪子同時運轉才能中道平衡,不至于走向一邊森逮,這也叫智悲雙運榨婆。當然,每個菩薩的種性不同褒侧,有些是智增上的菩薩良风,在修行的時候會偏向于空正見。有些是悲增上的菩薩闷供,在修行的時候會偏向于菩提心烟央。如果今生的修行有累世以來禪定功夫基礎之人,可以在建立正知見的基礎上先修定歪脏,在禪定中證入空性疑俭,成就我空法空的智慧以后再來廣度眾生。如果今生打坐很難入禪定婿失,倒不如先選擇發(fā)大悲心廣度眾生钞艇,廣結善緣啄寡,積累福德資糧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內心清凈,來生機緣成熟再成就我空法空的智慧哩照,以至于此生不會空過挺物。
? ? ? ? 一旦開始修行,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多么無知飘弧。無始以來養(yǎng)成的習慣讓我們很不喜歡單純地與自己相處识藤。保持清醒與覺察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因為它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次伶,你都不評判痴昧、不希冀、不回避冠王。這簡直讓你感覺走投無路赶撰。可是覺察還不止于此柱彻,你還要清清楚楚地看著自己是怎樣試圖尋找退路扣囊、出路卻無果而終的。對于剛剛踏上修行之路的人來說绒疗,這種感覺并不美妙。以前當你不痛快或遇到困難時骂澄,你可以焦慮吓蘑、尖刻、遷怒坟冲、自責磨镶,可以吵鬧著把周圍的空間填滿,可以不理會真相而只沉浸在情緒的發(fā)泄中健提。然而琳猫,保持覺察讓你認識到這一切都無從做起。忍辱指遇到情況不急于作出反應私痹,不急于逃避不安脐嫂,尋找安慰,而是放慢整個事情的節(jié)奏紊遵,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去觀察和感受账千,讓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沖動牽著鼻子走暗膜。這有時也被稱作寡欲或甘于寂寞匀奏。
? ? ? ? 世間萬物相互聯(lián)系,我們如果能對一個人完全敞開心扉学搜,就能對整個生活開放娃善;如果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與一個人溝通论衍,就能和整個世界溝通,我們將習慣于欣賞和尊敬周圍的每一個人聚磺。內心越來越寬闊坯台、堅強、溫柔咧最,這便是我們能得到的最好回報捂人,也是我們自己快樂的源泉。
? ? ? ? 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矢沿,在迷茫脆弱的時候滥搭,給我們以鼓勵和啟發(fā)。書中處處散發(fā)著慈悲與智慧的光芒捣鲸,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瑟匆,樸實生動的開示,幫助我們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栽惶,并從各種困惑中解脫出來愁溜,獲得重塑心靈世界的力量。書中處處散發(fā)著慈悲與智慧的光芒外厂,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冕象,樸實生動的開示,幫助我們坦然地面對心的本性汁蝶,并從各種困惑中解脫出來渐扮,獲得重塑心靈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