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基本需求受到挫折,都可能表現(xiàn)出病態(tài)尘分。誰說愛的匱乏不如維生素的匱乏重要呢猜惋?
“寶寶哭了要不要哄”、“寶寶撒嬌了要不要抱”培愁,最近總在朋友圈看到這樣的疑惑著摔,爭論也不少。
“如果孩子從夢中醒來后哭鬧定续,你就把他抱起來谍咆,那么禾锤,他不是就學會了在想要人抱的時候就哭喊嗎?”
“如果你注意孩子的滑稽舉動摹察,他不是就學會裝憨賣傻來吸引你的注意了嗎恩掷?”
從新手媽媽到各路專家,眾說紛紜供嚎,各執(zhí)一詞黄娘。
最終,爭執(zhí)的焦點匯聚到——幼兒時期的教育方式與性格養(yǎng)成上查坪。
幼兒時期的教育方式究竟對性格的形成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寸宏?
提到性格養(yǎng)成,不得不搬出一位心理學的“大拿”——亞伯拉罕.馬斯洛偿曙。
亞伯拉罕.馬斯洛氮凝,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當代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之一望忆。接觸過管理學罩阵、心理學或者相關(guān)學科的同學一定對他的“需求層次理論”不陌生。馬斯洛在其1943年發(fā)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書中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启摄,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稿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歉备,自尊需要傅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需求滿足和性格形成
在為數(shù)不多的實驗資料蕾羊,他舉出了列維的實驗喧笔,這種實驗一般是取一組剛出生的動物,例如幼犬龟再,使他們的某種需要(如吸允需要)得到滿足书闸,或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
這類實驗包括小雞的啄食行為利凑,嬰兒的吸允行為等浆劲。在所有的實驗中都發(fā)現(xiàn),一個得到了充分滿足的需要遵循自己特定的發(fā)展過程哀澈,然后根據(jù)其特性牌借,或全然消失,如吸允行為割按,或在實驗對象今后的生活中維持低水平走哺,如活動性。
在那些某種需要受到挫折的動物身上出現(xiàn)了各種半病理現(xiàn)象,其中與我們的討論最有關(guān)系的是丙躏,第一择示,在超過了正常情況下它應(yīng)該消失的時刻后,這種需要仍然繼續(xù)存在晒旅;第二栅盲,這種需要的活躍程度大大增強了。
列維所做的關(guān)于愛的研究特別顯示出了废恋,幼年所得到的滿足與成年后性格形成的全面聯(lián)系(Levy,1943,1944)谈秫。
似乎很明顯,健康成年人的許多典型品質(zhì)是童年時期隊愛的需要得到滿足的積極后果鱼鼓,例如拟烫,這些品格包括給予被愛者以獨立自主的能力、忍受愛的匱乏的能力迄本、愛但不放棄自主性的能力硕淑,等等。
充分熱愛孩子的母親在孩子身上(以獎勵嘉赎、強化置媳、重復(fù)等方式)培養(yǎng)出了一種在以后的生活中對愛的需求的強度減弱的傾向。例如公条,較少親吻拇囊、更少依戀母親等。教會孩子從各個方面尋求感情靶橱,并且對感情懷有永不熄滅的渴望的最好途徑是寥袭,在一定程度上拒絕給他們愛。這是機能自主性原理又一個力證关霸。
機能自主性(functionally autonomous)传黄,由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提出。是指一個成人現(xiàn)在進行某一活動的原因不是他原來要求行動的那些原因谒拴。換言之,過去的動機與現(xiàn)在的動機并沒有機能性的聯(lián)系涉波,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英上,一個人今天的動機是機能自主的。當動機變成統(tǒng)我的一部分時啤覆,動機就為本身而自行其是苍日,而再也不是為著外在的鼓勵或獎賞。
需求滿足與健康
近年來窗声,物質(zhì)生活的富裕所導致的疾病已經(jīng)讓我們逐步意識到相恃。其癥狀包括厭倦感、自以為是笨觅、“理所當然”的優(yōu)越感拦耐、對一種不成熟的低水平的貪戀等耕腾。很顯然,在任何一段時間里杀糯,物質(zhì)生活或低級需要的生活本身并不能給人們帶來滿足扫俺。
現(xiàn)在我們還面臨一種新的、由心理富裕導致病態(tài)的可能固翰。也就是說狼纬,病的起因是由于患者得到無微不至的愛護、關(guān)懷骂际,被寵愛疗琉、崇拜、歡迎所包圍歉铝,被膜拜到忘情的地步盈简,擁有忠誠的追隨者,各種欲望隨時隨地都能得到滿足犯戏。
我們的依據(jù)除了強烈的懷疑送火、普遍的臨床印象之外,還有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逐漸形成的觀點:單純的基本需要滿足是不夠的先匪,對于兒童來說种吸,他們還必須去體驗堅強、隱忍呀非、挫折泉懦、約束、限制等感受腹忽。或者換一種說法旷偿,基本需要的滿足最好被仔細的重新定義,否則它很容易被誤解為無限度的溺愛降允、自我放棄恩闻、過分的保護以及奉承等。
對兒童的愛和尊重必須至少與對自己作為家長或普通意義上的成年人應(yīng)得到的愛與尊重協(xié)調(diào)起來剧董。兒童當然是人幢尚,但他們不是有經(jīng)驗的人。必須將他們看成是對許多事情不了解翅楼、對有些事情一無所知的人尉剩。
需求滿足與幸福
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人格》第三章“基本需要的滿足”中說:人類似乎從來就沒有長久的感到過心滿意足。
人類容易對自己的幸福熟視無睹毅臊,忘記幸咐砭ィ或視之理所當然,甚至不再認為它有價值。對于許多人來說皂林,即使是最強烈的快樂也會變得索然無味朗鸠,失去新鮮感。
為了能夠再一次體驗幸甘胶常快樂童社,也許有必要先去體驗一下失去他們理所當然的擁有的東西以后的感受。只有體驗了喪失著隆、困擾扰楼、威脅甚至是悲劇的經(jīng)歷之后,才能重新認識其價值美浦。
對于這類人弦赖,特別是那些對實踐沒有熱情、死氣沉沉浦辨、意志薄弱蹬竖,對于享受人生、追求快樂有強烈抵觸情緒的人流酬,讓他們?nèi)ンw驗失去幸福的滋味币厕,從而能重新認識身邊的幸福,這是十分必要的芽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