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划乖,必也聽語乎贬养!力不能問,然后語之琴庵,語之而不知误算,雖舍之可也仰美。
解讀:
《禮記》里有篇《曾子問》,記載了孔子和曾子師生之間的對話儿礼。還有一篇《哀公問》咖杂,記載了魯哀公問禮,孔子作答的情形蚊夫。古時候很多文章都是以問答形式來闡述觀點和理念诉字,“問”近乎成了一種文體≈祝《論語》壤圃,《孟子》,《莊子》琅轧,《國語》伍绳,《黃帝內經(jīng)》,《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等等鹰晨,都是這樣墨叛。我猜想西方也是這樣,比如柏拉圖的《對話錄》和《理想國》模蜡。
因此漠趁,“記問之學”相當于學習書本知識,有點兒死記硬背的意思忍疾。
“記問之學闯传,不足以為人師”。是因為知識還沒有轉化為智慧卤妒,所以沒資格當老師甥绿。
古人把老師分為兩種:人師和經(jīng)師。經(jīng)師就是傳授各行各業(yè)知識的老師则披,而人師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導師共缕。“記問之學”是可以做“經(jīng)師”的士复,做“人師”還差點兒意思图谷。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阱洪”愎螅”不是說分享知識不好,而是提醒我們少一些指點人生的沖動冗荸。
《維摩詰經(jīng)》上記載了一個故事承璃,佛弟子中號稱說法第一的富樓那,有一次給新來的比丘說法蚌本,這時維摩詰居士走過來說盔粹,嗨隘梨,富樓那,你這么說法不行啊玻佩,你這是照本宣科出嘹,說法者應當先要知道眾生的根性席楚,依著他的根性方便說法咬崔,才能對他有幫助。我觀察了這幾位新學比丘烦秩,都是大乘根性垮斯,你卻給他們說小乘法,不是誤人子弟嗎只祠。
按照佛家的要求兜蠕,人師除了自己功夫到家,至少還得有宿命通抛寝,他心通熊杨。他心通就是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tài);宿命通就是了解對方的過去盗舰。
他心通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晶府,情商高的人尤其擅長。宿命通其實我們也有钻趋,有閱歷的人都能從一個人的音容笑貌川陆、言談舉止上看到他的過去,預測他的未來蛮位。并非上輩子才叫過去较沪,昨天也是過去;并非下輩子才叫未來失仁,明天也是未來尸曼。欲知過去因,現(xiàn)在受者是萄焦;欲知未來果控轿,現(xiàn)在作者是。晝夜寒暑楷扬,都是輪回解幽。所以有人說,40歲之前的相貌是爹媽給的烘苹,40歲之后的相貌是自己修的躲株,這就是輪回的力量。
他心通宿命通不是“記問之學”镣衡,書本上學不來霜定,別人教不會的档悠,得自己修煉。經(jīng)師與人師的區(qū)別就在于實踐望浩,只有躬行實踐辖所,知識才能轉化為智慧。所以古人感嘆說磨德,經(jīng)師易得缘回,人師難求。
“記問之學典挑,不足以為人師”酥宴。說明教育不是照本宣科,那么如何教導學生呢您觉?“必也聽語乎”拙寡。
直言為言,論難為語琳水。語是討論肆糕、辯論的意思≡谛ⅲ“子不語怪力亂神”诚啃,不是說孔子從來不說這四個字,而是不跟人辯論浑玛。你可以有你的看法绍申,我有我的看法,我不跟你談論這個話題顾彰。
其實《論語》里談到鬼神可不止一處极阅,《述而》篇中:“子疾病,子路請禱涨享。子曰:‘有諸筋搏?’子路對曰:‘有之〔匏恚《誄》曰:‘禱爾于上下神袛奔脐。’子曰:‘丘之禱久矣吁讨∷栌’“《為政》篇中還有句:“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建丧∨帕洌”
這說明孔子并非無神論者,可是他為什么不跟人談論這個話題呢翎朱?
《孔子家語》記載子貢問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橄维?將無知乎尺铣?”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争舞;吾欲言死之無知凛忿,將恐不孝之子棄其親而不葬.賜不欲知死者有知與無知,非今之急竞川,后自知之店溢。”
子貢問人死后是否還有知覺流译,孔子回答逞怨,我要說有知,那么孝子賢孫們大辦喪葬福澡,以至于妨害了將來的生活怎么辦?我要說無知驹马,不肖子孫們不尊重死者革砸,人倫崩潰怎么辦?這個事不急著討論糯累,死了你就知道了算利。
孔子在這里示范了經(jīng)師和人師答問的區(qū)別
“聽語”就是聽學生們討論,讓學生說話泳姐,有問題提出來效拭,適當時候老師點撥一下,這樣子學習才有效果胖秒。
“力不能問缎患,然后語之”。學生問不下去了阎肝,老師才說話挤渔,說什么呢?也不是給答案风题,只是啟發(fā)判导,可能是提問,可能是指導沛硅,往前延伸一小步眼刃,觀察學生的反應。
“語之而不知摇肌,雖舍之可也”擂红。如果學生沒反應,說明時機未到朦蕴,那就先到這兒吧篮条。
生活中需要舍的智慧弟头,哪怕是做好事,也要征得對方的許可涉茧。仗著"為你好"而不舍赴恨,結果生出了許多“愛之惡”,不亦悲乎伴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