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維基百科瞻赶,擬人化偏誤指的是”人用基于人類的模式來推測非人類個體的特性以獲得關于環(huán)境更高效的判斷,即使這些推測并不總是準確“醋闭。英文維基原文在這里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thropomorphism#Foundational_research
說人話就是把不是人的東西當成人鲤看,用人的(主要是心理)特征去解釋其它事物作出某些行為的動機镰绎。
人們非常愿意把這些解釋為小動物在”守護同伴“脓斩,而實際上,燕子在奸尸畴栖,狗在埋食随静。
為什么我們愿意把事物看成與自己一樣的人呢?
首先是我們的認知過程吗讶,不是“觀察—歸納”式的燎猛,而是從一開始就認為按次序發(fā)生的事物,是有因果的关翎。比如雞叫了之后天亮了扛门,我們會認為是因為雞叫所以天亮。這種模式在對六個月大的孩子的研究中得到了證實纵寝。
其次我們的歸因有意向性歸因的趨勢论寨。“意向性歸因”就是說我們認為所有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一個主動意志為了滿足某種目的而推動爽茴。我們認為所有事情都是有原因的葬凳,大到地震洪水是神靈為懲罰世人罪過,小到認為事情做不好/不順利是因為有人搞破壞/水逆/壞了風水室奏。Fritz Heider和Marianne Simmel的實驗中火焰,展示了一段幾個形狀(正方形,長方形胧沫,三角形這樣的純粹幾何形狀)在屏幕上以不同速度和方向跑來跑去昌简。抽象成這種程度,志愿者們看完居然能總結出“大三角形在欺負另外兩個形狀”绒怨,可那玩意根本就沒腦子纯赎,不是生命體。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知識是建立在關于人的知識之上的南蹂。我們從與父母的互動中分離出自我犬金,判斷外界環(huán)境。認識人類以外的事物也是通過自己與事物間相互關系(觸感六剥、拿起晚顷、推開)。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解釋方式是建立在以人為視角的基礎之上疗疟。意向性歸因出現(xiàn)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更容易找到一個系統(tǒng)1能夠接受的解釋该默,關于這點我沒有進行更深的了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找論文策彤。
心理學家Adam Waytz與他的同事建立了一個三因素模型:
知識儲備 所擁有的可以用來解釋事件的背景知識权均,比如鳥類智商顿膨,鳥類如何交配锅锨,動物行為學的知識
效能 理解并與環(huán)境互動的需求
社會性 建立社會關系的需求叽赊。交個女朋友,還是養(yǎng)條狗必搞”刂福——何勇
當知識儲備低而效能與社會性需求高的時候,人們就會傾向于使用擬人化來解釋恕洲。
當你明白世界不是圍著你轉(zhuǎn)(低效能需求)塔橡,而且有足夠的科學知識來解釋(知識儲備)時,你會選擇接受雖然無法理解但擺在那里的事實霜第。當有說服力的證據(jù)不足時葛家,你會更愿意選擇一種看上去很感人的解釋。
擬人化偏誤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泌类?
擬人化偏誤會在找尋真正原因時誤導我們癞谒,我羅列了一些可能的例子,分析之后發(fā)現(xiàn)刃榨,核心原因還是意向性歸因弹砚。而意向性歸因的影響范圍遠不止擬人化偏誤這一種表現(xiàn)形式。
意向性歸因產(chǎn)生錯誤結論會有兩種情況:
-
因果關系中不存在意向
在無序中尋找模式枢希,不能接受隨機結果桌吃。
無論是人生還是商業(yè)決策,最初的決策與最終的結果間都不是直接對應苞轿,都由可控部分與隨機部分疊加組成茅诱。從來不存在”因為XXX看好A產(chǎn)品,采用了B市場策略搬卒,成就了今天的巨頭“這種事情 瑟俭。
忽略這一點,各種分析秀睛、復盤基本上就是看龜甲裂縫尋找啟示尔当。
-
存在錯誤的意向。
子非魚蹂安,安知魚之樂椭迎。各種推測中最不靠譜的就是對動機的推測。你認為你可以從種種跡象中推測對方的心理活動田盈,但與事實的差距跟農(nóng)民認為皇上的生活就是用金鋤頭差不多畜号。
我要毀滅你,但這與你無關允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