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教育的情調(diào)》中《孩子是天生的寬恕者》
文中的兩處內(nèi)容引起我的共鳴,思索追問記錄之碱妆。
一肉盹、教育是需要時時反思的教育實踐活動。
文中說疹尾,一個從我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總結(jié)出的概念-“反思性的教育實踐”上忍,在我腦海里翻滾∧杀荆“反思性實踐”指的是不斷地思考“什么是教育”窍蓝,不斷地以教育學的標準衡量我的行為》背桑“教育實踐”指的是一種充滿機智的行動和充滿行動的機智吓笙。(p129-130)
思考:為什么有的教師幾乎沒有感到職業(yè)倦怠感?為什么有的人越做教師越喜歡做教師朴艰?霍懋征老師教育生涯近60年观蓄,滿滿都是光榮、艱巨祠墅、幸福侮穿,精神源泉從何而來?李吉林老師說的毁嗦,我是長大的兒童亲茅。于漪老師說的,一輩子做教師狗准,一輩子學做教師克锣。這樣的執(zhí)著、熱愛是從哪里獲得的力量腔长?
在范梅南先生這里袭祟,我得到了與自身認知一致的答案,那就是“反思性教育實踐”捞附。你要不斷地思考巾乳,不斷地追問,不斷地反思:什么是教育鸟召?什么是教學胆绊?什么是為人的發(fā)展而進行的教育?我做得對嗎欧募?我還可以怎么改進压状?我怎么才能和孩子一樣與時俱進?
在日復一日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跟继,我們被瑣事和重復行為磨滅了熱情种冬,被信手拈來的經(jīng)驗阻擋了思考,所以更多時候我們是在經(jīng)驗的推動下还栓,理所當然地前進著碌廓。我也曾經(jīng)無知地說,“這些都是小拇指都能干的活剩盒」绕牛”曾經(jīng)以為那顯示了我的水平和技能,其實辽聊,是我對經(jīng)驗的依賴和對人的熟視無睹造成的“無知”纪挎。越讀書越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無知,是我最近聽到最多也被無數(shù)次驗證的話跟匆。
缺乏反思的教育實踐异袄,缺乏深度反思的教育實踐,于己于生都是不圓滿的教育活動玛臂。蘇霍姆林斯基說烤蜕,如果你要想讓老師體驗到教育工作的樂趣封孙,就要帶他走上研究性的道路。研究讽营,可以從表面看到本質(zhì)虎忌,反思可以讓經(jīng)驗觸碰理論。也許橱鹏,重復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育行為會消磨我們的熱情膜蠢,但是研究性的探索行為會帶給我們更大的動力,和更多待挖掘的可能性莉兰。只有這樣挑围,也許我們才能夠做到“一朝為父母,永遠是父母糖荒;一朝為老師杉辙,也永遠是老師〈范洌”
二奏瞬、解讀孩子的“寬恕”行為。
“覺得自己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泉孩,父親或老師硼端,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呢?我們必須更仔細的觀察孩子們寓搬,孩子是天生的寬恕者珍昨,這促使我們承擔起責任,努力做一個好家長好老師句喷。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項任務(wù)很緊迫镣典,作為父母或老師,我們意識到了如此無條件的原諒和寬恕唾琼,這讓我們愧疚兄春,我們必須永遠為真正的教育努力奮斗,不辜負孩子們給予我們的信任锡溯,不濫用他們的原諒和寬恕赶舆。”
對于“寬恕”這個詞祭饭,是我第一次看到把它用在學生的身上芜茵。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經(jīng)常會批評學生,“說你多少次你都忘了倡蝙,一點兒都不長記性”九串;我們也會說,“這孩子皮皮的,批評了也不生氣猪钮,一會兒又跟你很親品山。”我從來沒有想到孩子的這個三分鐘記憶不跟老師生氣烤低,作者會將他歸為孩子是天生的寬恕者谆奥。我們一般都會認為孩子不長記性,孩子小拂玻,不會去記住老師的批評。后來宰译,我曾經(jīng)從心理學角度去思考過檐蚜,那就是孩子年齡小,缺乏安全感沿侈,他需要跟老師親近來確保自己被老師關(guān)注闯第,爭取被老師認可,獲得更高的信任感和信譽度缀拭。
讀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咳短,從人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蛛淋、社交需求咙好、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去思考,對自己的教育行為產(chǎn)生很大影響褐荷。今日讀到范梅南“孩子是天生的寬恕者”勾效,才有了另一層理解:孩子是在“信任”“理解”父母與老師中寬恕著成人的行為。
我們也要在認識孩子之后叛甫,去做教育层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