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是宋代李覯在自己的著作《廣潛書》中蜈首。
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是否善就看他受的教育如何实抡,他受的教育如何又應看他的老師的水平如何。
今天讀來欢策,仍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吆寨,也特別引人思考,我們不去討論李覯提出這教育理論的目的踩寇,也不要在意當時的局限性啄清。單單能在那個唐朝學制完善之后的宋代提出這個理論就特別了不起。
李覯姑荷,是北宋中期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盒延。雖然深得范仲淹的賞識,但是仕途不順鼠冕,曾經(jīng)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都沒有中榜。
善之本在教胯盯,教之本在師的理論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教育思想懈费。
善之因——建國安民。
李覯把教育提高到建設國家的高度博脑。他認為安民必先“教化焉”憎乙。人的德行和知識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習得的叉趣∨⒈撸“性不能自賢疗杉,必有習也阵谚;事不能自知,必有見也烟具。習之是朝聋,而見之廣,君子所以成也”荔睹。想要成為君子就得接受教育僻他。
范仲淹的改革中有州立學的措施中姜,就是在試圖改變當時科舉考試中,缺乏教育的問題丢胚,雖然后來罷相之后失敗了翩瓜,但是范仲淹和李覯的做法卻也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有德有才之人才能建國安民携龟。只憑空言選拔人才的辦法兔跌,既不能知其德,又不能審其德峡蟋。士必須在學三百日才能參加考試坟桅。
人“要教而用之”,要受過一定的教育蕊蝗,然后才能任用仅乓。因為“教則易為善,善則從正蓬戚,國之所以治也夸楣;不教則易為惡,惡而得位子漩,民之所以殃也”豫喧。所以德、善是非常重要的幢泼,“有德以為功紧显,無德以為亂”。
教之本——德為先缕棵。
育才的的主要措施其實就是學校教育孵班。也只有把教育和刑法結(jié)合起來才能安民。
教和刑本來就是古代君王的御民之術(shù)挥吵。長期以來都是重刑輕教的重父。雖然孔子主張重教化,“不教而殺為之虐”忽匈,孟子也提出了“以德服人”的學說房午,但是還是沒有深刻的執(zhí)行。
李覯主張以六德(即知丹允、仁郭厌、圣袋倔、忠、和)折柠,六行(即孝宾娜、友、睦扇售、姻前塔、任、恤)承冰,六藝(即禮华弓、樂、射困乒、御寂屏、書、數(shù))教育萬民娜搂。很明顯迁霎,他更重視德行教育。
為什么刑法那么嚴酷百宇,還有不法分子考廉。“獨不知教失而后惡恳谎,化成而后刑芝此,刑所以不勝惡也。善觀民者因痛,見刑不勝惡也,則反之曰是教化之罪也岸更,焉可以刑不勝惡而謂教益不可用也鸵膏?”
人有病就得吃藥,人有缺陷就得習德怎炊。
教之基——老師谭企。
李覯認為,并不是人人都能為師评肆≌椋“服儒衣,讀儒書瓜挽,而躬小人之行”不能稱之為師盹廷。言行是民眾的表率,表里不一久橙,言行不一俄占,給民眾帶來壞影響的不能為師管怠。
“師者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缸榄,他把老師標準提到了很高的高度渤弛,“擇師不可不慎”啊。
“師以講說為名甚带,而不掌教育她肯;士以文辭為業(yè),而不舉其德行鹰贵。師不掌教育晴氨,則解經(jīng)之外,人之不賢砾莱,一不當知也瑞筐。士不舉德行,則執(zhí)筆之余腊瑟,身乏善不善聚假,一不足慮,是則何補于事哉闰非?”
為教書而教書膘格,單純的只教學生文辭、經(jīng)義财松,而不管學生的德行瘪贱;只教書不教人的做法,只能培養(yǎng)出滿口經(jīng)義辆毡,躬行惡行的偽君子菜秦。
師之責在于德,師之賢在于教舶掖。
古人之思于今人球昨,仍大有裨益。
既教書又育人眨攘,以德為先正是當下教育主張的主慰,卻也在千年之前的宋代已有精妙的論述。
“讀古書鲫售,當明古義共螺;居今世,不違今人”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