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故事說起故响。
上次說到蘇格拉底和游敘弗倫見面于法庭門口,互相閑聊起來自己來法庭的原因颁独。蘇格拉底當然是因為被米利都等人控告彩届,而他更好奇的是游敘弗倫為什么也來。游敘弗倫來的原因也令人詫異奖唯,他要控告他的父親惨缆。
事情的原委實際是這樣的,游敘弗倫家的奴隸因和仆人發(fā)生口角丰捷,一怒之下殺了這個仆人坯墨,游敘弗倫的父親就先把他捆綁起來扔在田間,然后打發(fā)人去問神的旨意病往。結(jié)果神的旨意還沒到這個人就在田間凍死了捣染。想來他也是殺人犯,凍死了也沒什么停巷,但是游敘弗倫不這么認為耍攘。既然去請示神的旨意了,神的旨意下來之前這個人到底該不該死呢畔勤?無論他該不該死蕾各,在神的旨意下來之前就讓這個人死去,這本身就是不敬神庆揪。
于是蘇格拉底在“敬”和“不敬”的問題和游敘弗倫展開了討論式曲。蘇格拉底先讓游敘弗倫說他心中敬和不敬的概念是什么樣的。游說:“凡是被神所喜歡的就是敬缸榛,凡是被神所厭棄的就是不敬”吝羞。蘇格拉底在確認了他的觀點之后問說:“那么神與神之間也經(jīng)常不對付,倘若他們之間發(fā)生意見不一致怎么辦呢内颗?如果這件事情被A神所喜歡钧排,又被B神所厭棄,那么這件事豈不是既可以被稱為敬均澳,也可以被稱為不敬恨溜?”看樣子這第一輪游敘弗倫敗下陣來!
游敘弗倫心中說不出的不痛快负懦,但是蘇格拉底讓步了:“我們且放下那些神與神之間意見不一致的模糊地帶筒捺,重新下一個定義,就說‘凡是被諸神都認可的是為敬纸厉,諸神都不認可的就是不敬,諸神之間分歧的就是又敬又不敬’五嫂,這樣可以嗎颗品?”這樣也不行啊肯尺,蘇格拉底接著說:“這里蘊藏著行為和對行為的態(tài)度之間先后順序的玄機。諸神認可一件事情躯枢,這件事情就是敬的则吟。認可的狀態(tài)來自于行為之后,而反過來從諸神的態(tài)度來推測行為锄蹂,則實際上是說不通的”氓仲。蘇格拉底接著說道:“所以,是否為諸神所愛只能是敬的行為的性質(zhì)之一得糜,實在是算不上定義熬纯浮!”
于是蘇格拉底循循善誘的說道:“這個且放下不表朝抖,你是不是認同敬的行為是‘有益于’神的啥箭?”對方同意,他接著說:“那我們敬神就如同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治宣,總是有一個目的的急侥。也就是說我們總是因有所求而做對神好的事?”侮邀,對方點頭坏怪,“那說難聽點,所謂敬神绊茧,也就是和神交易了铝宵?”游敘弗倫覺得被帶到坑里但是也沒能反駁,于是蘇格拉底接著說:“由此我們推知按傅,敬神其實就是取悅神而已捉超,并不是為了神好,還是為了自己好唯绍,更說不上是被神所喜歡認可的行為了拼岳。這樣看來就與我們之前的假設(shè)——被諸神認可的行為就是敬——矛盾了。”
故事的結(jié)局是蘇格拉底遁走况芒,并沒有告知我們游敘弗倫是否被整暈了放棄告老爸惜纸。
故事講完了,這里我想分享的就是蘇格拉底著名的反詰法绝骚。蘇格拉底被我們后世認為是古希臘哲學(xué)家耐版,而他自己卻并不這么認為,蘇格拉底真真切切的認為自己一無所知压汪,總是到處虛心求教粪牲。蘇格拉底的虛心求教并不是那種知道答案的明知故問,也不是貪圖省事伸手黨止剖,而是真正經(jīng)過思考的提問腺阳,這種提問總是能把觀點帶到更深的地方去落君,蘇格拉底使用的方法就是反詰法,而這個方法其實每個人都能學(xué)會亭引。
反詰法在我們生活中常常以“抬杠”的形式出現(xiàn)绎速,但是反詰法的本質(zhì)在于“認同之后再提出反例,之后再整合”焙蚓,這三點缺一不可纹冤。而不是普通論戰(zhàn)中所說的駁論點、駁論據(jù)和駁論證购公。尤其是整合的過程萌京,目的并不是“贏”,而是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問題君丁,探討問題枫夺。
我們先來擺出反詰法的論證結(jié)構(gòu)看一看:
1. 取一種為世人所認定的常識論斷(凡是被神所喜歡的就是敬,凡是被神所厭棄的就是不敬)
2.想象一下這個論斷可能是錯的绘闷,尋找這個論斷可能不對的語境(神與神之間意見不一致怎么辦)
3.如果對以上問題找到例外情況橡庞,說明原來的定義不準確
4.最初的論斷必須考慮到以上例外并將之精確地表達(凡是被諸神都認可的是為敬,諸神都不認可的就是不敬印蔗,諸神之間分歧的就是又敬又不敬)
5.然后重復(fù)以上過程直到對手認可或遁走……(上例中扒最,蘇格拉底從行為和對行為的態(tài)度先后順序上以及敬神的行為其實是為了自己兩個角度對游敘弗倫的觀點進行了反駁)
運用上面的方法,我小試牛刀华嘹,拿“孝順”來模仿一段和蘇格拉底的對話吧趣!
我:蘇格拉底老師,久仰耙厚!
蘇格拉底:你好啊强挫,聽說你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孝道”之說,能否和我解釋一下這“孝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薛躬?
我:孟子曰:“不孝有三俯渤,無后為大⌒捅Γ”孝的定義囊括了太多太多八匠,但是既然主流文化認同孟子的話,那么我可以說趴酣,沒有孩子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吧梨树!
蘇格拉底:那這么說來,我有一個疑問岖寞,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一直非常好抡四,讓父母老有所依,只可惜這個人沒有生育的能力仗谆,無法產(chǎn)下孩子床嫌,這樣的人仍舊不孝嗎跨释?
我:雖然這個人做了很多孝順的事情胸私,但是由于違反了最大的原則厌处,應(yīng)該不能算作孝吧
蘇格拉底:假如說這個人領(lǐng)養(yǎng)了一個孩子,這個孩子是個孤兒岁疼,本來無父無母阔涉,進了這個家也就隨了這個家的姓,這樣來說他是不是可以擺脫“不孝”的罪名了捷绒?
我:我覺得應(yīng)該是可以的吧瑰排,因為畢竟所謂“無后”最大的問題是家族中的香火不能繼續(xù)延續(xù),家族中的長輩沒有人祭祀暖侨,如果有了一個人將這些祭祀的活動延續(xù)下去椭住,應(yīng)該能算作孝的。
蘇格拉底:那么沒有孩子就不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了字逗,而是香火不能繼續(xù)傳承京郑,沒有人為這一族的祖先祭祀才視為不孝!
我:從傳統(tǒng)的角度來說是這樣的葫掉。
在以上我捏造的對話中些举,大約對“不孝”的概念往前推進了一層。
其實反詰法就是這樣俭厚,很適合我們用來打磨自己的概念户魏,但是很多實在的問題要是停留在定義和概念的層面上可能很難討論出個結(jié)果。人總是要在思考和行動之間達成一個平衡挪挤,思量太久就會失去了自己的立場叼丑。而且這種方法更適合自己左右手互搏使用,而非和朋友之間交談中使用扛门,要不然一定會被當成杠精的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