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57—1958年,河南省信陽長臺關楚墓出土了戰(zhàn)國時期一種將耳杯與豆結(jié)合在一起的器具瑟曲,一同出土的簡牘中稱之為“杯豆”[ 參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信陽楚墓 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考古學屗笾桑刊 丁種第三十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名稱已表明,杯豆是工匠有意識綜合杯與豆的造型創(chuàng)制的新型器物撩扒。關于杯豆產(chǎn)生的原因和其功能鸦列,目前未見專門的研究妥色。桂俊榮在《楚漆器文化藝術特質(zhì)研究》中提到搪花,“這種形制的器類在楚漆器中出土很少,而且都集中在信陽楚墓群出土”嘹害,認為它是“器類創(chuàng)制嘗試的結(jié)果”[ 桂俊榮著.楚漆器文化藝術特質(zhì)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p47.]撮竿。在此,筆者認為有兩個問題值得探究:一是豆笔呀、耳杯幢踏、杯豆之間的先后與衍變關系;二是信陽楚墓中“杯豆”的設計意圖及其社會文化背景凿可。筆者認為惑折,這看似偶然的“創(chuàng)制嘗試”實則包含了楚人獨特的禮制觀念和受其影響的藝術設計理念授账。
關鍵詞:信陽楚墓 漆豆 漆耳杯 杯豆 設計意圖 禮制觀念
在一號墓出土的楚簡《遣策》記有“……其木器杯豆三十,杯三十惨驶“兹龋□一□□□之以錦,一瓶食醬粗卜,一瓶某(梅)醬……”[ 房振三. 信陽楚簡文字研究[D].安徽大學,2003.p118-119.]屋确,而出土報告中這一記載數(shù)量和該墓出土的杯、杯豆數(shù)量相符[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信陽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p35.]续扔。出土報告指出攻臀,一號墓“東部置有彩繪漆案,另有成疊放著的彩繪杯纱昧、杯豆刨啸、長柄陶勺以及陶鼎、陶豆等识脆。從這些器物傾斜的跡象可以看出设联,此室的漆木器原放于案上,因案傾倒而跌落灼捂。故在杯和杯豆內(nèi)及附近离例,還發(fā)現(xiàn)許多梅核∠こ恚”[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信陽楚墓 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考古學尮刊 丁種第三十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p19.]
杯豆這一器形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僅存于信陽楚墓的個例。皮道堅在《楚藝術史》中認為的猛,杯豆是耳杯的早期形式[ 皮道堅著.楚藝術史[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2.]耀盗,具體原因沒有說明。筆者以為卦尊,這種觀點也許是把杯豆看做在帶耳的漆豆的造型基礎上演變而來袍冷,即預設了一種器形演變邏輯:豆→杯豆→耳杯。桂俊榮在其論著中已指出皮道堅的看法并不確切猫牡,理由是“耳杯在春秋晚期楚墓中已有出土,時間上較信陽長臺關墓早”并且“這種形制的器物造型上明顯是豆與耳杯的綜合”[ 桂俊榮著.楚漆器文化藝術特質(zhì)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p47.]邓线。筆者認同此看法淌友,并且可從多個角度說明。
豆骇陈,最先以陶器的形式在新石器晚期產(chǎn)生震庭,商周時青銅豆成為固定而重要的禮器,用于祭祀場合你雌。漆豆出現(xiàn)的時間大約在春秋中晚期器联,早先造型和紋飾都與青銅豆相似二汛,仍然實現(xiàn)著禮器的功能;在春秋時期拨拓,漆器已逐漸成為青銅禮器的替代品肴颊,打破了中原以青銅器為重的禮儀格局≡祝《爾雅·釋器》曰:“木豆謂之豆婿着,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醋界【顾危”郭璞注曰:“豆,禮器也形纺∏鹣溃”作為禮器的豆在不同文化不同時期所盛食物是不同的≈鹧《詩經(jīng)·大雅·生民》曰:“昂盛于豆蜗字,于豆于登,其香始升官研,上帝居歆秽澳,胡臭亶時∠酚穑”說的是豆盛肉的功能担神;《說文》《國語·周語》以及一些現(xiàn)代學者,也認為它是盛肉之器始花;而《周禮》中則呈現(xiàn)了龐大完備的籩豆體系妄讯;但在各種定位分工的籩豆之中,豆都沒有盛酒的職能酷宵。
而耳杯這一器形亥贸,一般認為是由先秦時期的橢杯、舟演變而來的[ 謝春明. 楚墓出土漆耳杯研究[D].湖南大學,2015.p7.]浇垦,為楚人的獨創(chuàng)炕置;它的功能主要是用于盛酒,且學界根據(jù)其似鳥舉雙翼的形態(tài)男韧,廣泛認為它就是《楚辭》中提到的“羽觴”朴摊。桂俊榮提到設置兩側(cè)耳而不是單耳,是為了飲酒時兩手執(zhí)耳持器此虑,行為莊重甚纲,符合禮制,“是爵上兩側(cè)把手作用原理的沿襲”朦前;另外介杆,弧形內(nèi)壁也是為了從視覺上把握酒量鹃操,不至于飲酒時頭部揚起幅度太大而失禮[ 桂俊榮著.楚漆器文化藝術特質(zhì)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p71.]。兩耳的出現(xiàn)其實體現(xiàn)出明確的功能意識春哨,它既增強雙手執(zhí)杯的穩(wěn)定性荆隘,又能防止被杯底燙傷。楚人為了迎合禮制而改造出這一盛行不衰的器具悲靴,反映了楚人禮制觀念與實用功利主義的融合臭胜。
從這條線索來看,筆者認為耳杯的出現(xiàn)與豆并無關系癞尚∷嗜回到豆→杯豆→耳杯這一假想中看,帶耳的漆豆在信陽及同時期楚墓中都有出土浇揩,其中信陽楚墓M1出土的器形如圖所示仪壮。
僅從功能演變上來說积锅,帶耳的漆豆豆盤很淺,而豆盤變淺是為了不需要太多的供奉物就能獲得“豐富”(豐)的視覺效果养盗。所以帶耳漆豆應該仍起陳列作用而非實用器皿缚陷;從有蓋到去蓋、從扁圓柱體盤形到橢圓體杯形往核、從主要用作盛裝肉類的食具到主要用于盛酒的酒具箫爷、從仍帶有禮器色彩的非實用器皿到實用性的食具,有耳漆豆→杯豆的演變邏輯聂儒,跨度太大而沒有中間形態(tài)的器具佐證虎锚。而杯豆僅在信陽楚墓中出現(xiàn),似乎未曾廣泛傳播衩婚,因此即使杯豆是由漆豆演變過來的窜护,也不太可能作為一種富有影響力的過渡形態(tài)的器形,導致耳杯這一器形在楚國的定型和盛行非春。而且在信陽一號墓中柱徙,杯豆與方耳杯明顯成套配置的痕跡(見圖),說明它和該墓中的耳杯至少是同時出現(xiàn)的奇昙。
因此敬矩,基本可以斷定杯豆出現(xiàn)晚于耳杯,而且杯豆是耳杯這一器類發(fā)展到成熟階段并且廣泛使用后才有的的創(chuàng)制蠢挡。
然而正是如此弧岳,耳杯和豆這兩者的結(jié)合才令人費解凳忙。從以上的論述可得知,耳杯的設計具有很強的功能性禽炬,每一個部位都出于經(jīng)濟實用涧卵;而杯豆這一器形的實用性,正如桂俊榮所質(zhì)疑的那樣:“作為生活用器腹尖,高柄上的雙耳杯是唯一具有實際用途的部位柳恐,而柄與杯上的雙耳只會選取一方供使用……單方面看,雖然是對豆柄這一部位的借鑒热幔,但是由于用途的不同乐设,杯豆的高勢勢必給使用帶來不便,而且绎巨,柄部位的重量也加重了整個器物的重量近尚,不利于執(zhí)耳把持〕∏冢”[ 桂俊榮著.楚漆器文化藝術特質(zhì)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p136.]她由此認為“柄與雙耳的設置明顯不當”戈锻。
按照桂俊榮的思路,我們很容易把它理解成工匠一時興起而為和媳、將任意兩種器形隨意組合的巧合格遭,還有畫蛇添足之嫌。但設計者顯然是意識到了在耳杯下加豆柄的獨特意義的留瞳,否則拒迅,不必給每一個杯豆都配置一個耳杯,強調(diào)其豆柄的無用性撼港。
那么信陽楚墓中漆器的設計意圖究竟為何呢坪它?巫鴻先生曾指出,具有豐富內(nèi)涵和縝密設計的古代墓葬有其完整的內(nèi)在邏輯帝牡,對墓葬中文物往毡,不能僅將之作為單獨的作品來研究,而應結(jié)合具有整體性的墓葬的構(gòu)成關系靶溜、在物件的聯(lián)系之中理解其禮儀功能开瞭、設計意圖和觀看方式[ 巫鴻.“墓葬”:可能的美術史亞學科[J].讀書,2007(01):59-67.]。結(jié)合報告和出土器物分布示意圖
可以看出罩息,一號墓右側(cè)室中放置的都是食器嗤详,而這件耳杯豆和耳杯是唯二的兩種盛器,它們數(shù)量相當瓷炮,放置在一起葱色,杯豆頂部耳杯的形態(tài)與紋飾,與一旁的方耳耳杯完全相同娘香;筆者認為這之中有明顯成套搭配的意圖苍狰。這說明“杯豆”是實用器皿而非禮器办龄、祭器或明器;而且在功用上淋昭,應是和一般形制的漆耳杯成套共同使用的食具俐填。在此,筆者認為信陽楚墓中杯豆的擺放方式為理解它的設計意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翔忽,但不知為何似未曾為研究者所重視英融。
桂俊榮作出的論斷,是基于杯豆的用途與耳杯一致歇式,依然是雙手執(zhí)而用于飲酒驶悟。但正是基于墓中耳杯與杯豆的一一搭配,筆者對杯豆的用途作出猜想:信陽一號楚墓中的杯豆與耳杯是一套飲食用具中功能不同的物件贬丛,其中的杯豆用于盛非液體類食物撩银,進食時主要以勺取之(右側(cè)室中放有陶勺);而耳杯用于盛酒豺憔,飲酒時雙手執(zhí)兩耳额获。
筆者認為,“杯豆”在用途上更加接近豆而非耳杯恭应。杯豆中原來所盛之物抄邀,有可能就是《遣策》下文即提及的“梅醬”。先秦時期已經(jīng)有用鹽昼榛、蜜等腌漬果品的技術境肾,而梅是最早實行腌漬加工的果品之一[ 劉維鋒. 古代齊魯?shù)貐^(qū)飲食文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p50.]〉ㄓ欤《尚書·說命下》曰:“若作和羹奥喻,爾惟鹽梅》羌#”又《儀禮注疏·卷十三·鄉(xiāng)射禮第五》:“薦环鲤,脯用籩,五胑憎兽,祭半胑冷离,橫于上。醢以豆纯命,出自東房西剥。胑長尺二寸。脯用籩亿汞,籩宜乾物也瞭空。醢以豆,豆宜濡物也〕渍。”[ (漢)鄭玄注图甜;(唐)賈公彥疏黃侃經(jīng)文句讀.儀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說的是籩一般是用于盛放干燥食物,而豆主要用來盛放泡菜鳖眼、肉醬等含水調(diào)味品。如此一來嚼摩,杯豆用來盛放梅醬也就順理成章钦讳。總之枕面,杯豆與耳杯的用途應該不為重合愿卒。
既然如此,設計者為什么不直接設計為豆潮秘,而要保留頂部耳杯的形制呢琼开?再者,耳杯也能夠用來盛放非液體事物枕荞,也能用勺取食(馬王堆出土的漆耳杯內(nèi)有“君幸食”字樣柜候,見圖),何必加置豆柄呢躏精?
筆者認為辅柴,加置豆柄將耳杯升高,同樣是禮制觀念的體現(xiàn)瞭吃。古人注重“寓禮于食”碌嘀,《禮記·禮記》開宗明義:“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歪架」扇撸”《禮記》記載,古人飲食憑俎案而食牡拇,人各一份魁瞪,故“其設要方”,即擺置食品要方整惠呼;因此在盛具的設計搭配上下足功夫导俘。而巧合的是,杯豆這種把食具升高的做法剔蹋,與“豆”這一器形的形成不謀而合旅薄。張法在《豆:作為中國遠古陶器之美》中詳述了豆在遠古文化中的產(chǎn)生和展開。他指出,中國遠古飲食器在與文化觀念演進的互動過程中少梁,有一個“器形升高”的現(xiàn)象洛口,如釜加足升高為鼎,壺加足為爵凯沪,盆盤缽腰部升高而為豆[ 張法.豆:作為中國遠古陶器之美[J].人文雜志,2017(03):68-73.]第焰。遠古時代的器形升高可能是為了席地而坐時的進食便利,但在幾器等可調(diào)節(jié)石器位置高低的器具出現(xiàn)以后妨马,食器增高就有了更重要的文化原因挺举,承載著禮制之要求。
《左傳·成公二年》載孔子云:“器以藏禮烘跺∠孀荩”禮器與禮制文化中包含著古人對于“器”與“道”之關系的原始認知模式。吳十洲在《禮器的古典哲學話題研究》中指出滤淳,“從進入等級社會后的青銅禮器來看梧喷,籠統(tǒng)地說,三足器(兼少量的四足器)與圈足器演變成禮器的比例最大脖咐。其原因很可能是铺敌,在三足器與圈足器,尤其是高三足與高圈足器中文搂,體現(xiàn)出一種非功利性傾向适刀。三足器與圈足器將所盛的食物架高,有一種隆而敬的意識在其中煤蹭。其造型與‘以禋祀昊天上帝’之‘歆’的原始影象相合笔喉。”[ 吳十洲.禮器的古典哲學話題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06):56-65.]禋是古代祭天時升煙的儀式硝皂〕V浚《詩經(jīng)·大雅·生民》:“昂盛于豆,于豆于登稽物,其香始升奄毡,上帝居歆,胡臭亶時贝或『鸸”已體現(xiàn)出“升高以至于天”的意識∵浣保《尚書·酒誥》“馨香祀登聞于天”亦為同意盗忱。
張法的文章論述了“豆”在遠古之禮中具有觀念核心的地位;有些研究認為羊赵,豆的形制還深刻影響了古代燈具的造型趟佃,豆之器形所展現(xiàn)的神性與燈所要體現(xiàn)的神性不謀而合,在此因與題無關而不作展開[ 參考:張耀引.論中國傳統(tǒng)燈具設計之“神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02):95-98.
劉李明. 中國傳統(tǒng)燈具造型特征研究[D].江南大學,2008.
伊堯堯. 中國傳統(tǒng)燈具“豆形燈”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7.]。而關于楚墓的出土資料表明闲昭,漆耳杯和漆豆出土數(shù)量在楚漆器中是最多的罐寨。杯豆的設計者自然地把豆的造型拿來使用,無論出于對造型藝術的直覺還是出于“器以藏禮”的精心意圖序矩,也恰恰佐證了“豆”這一器具在楚人觀念中的重要位置鸯绿。
楚人的禮制觀念比較微妙。一方面簸淀,他們講究禮儀楞慈,但另一方面,楚文化發(fā)展的特殊經(jīng)歷及其復雜的文化組合成分啃擦,使得楚人宗法意識相對薄弱,禮制束縛較少饿悬,并有強烈的個體生命自由意識令蛉。楚人對“禮”有著大膽的反叛:“夫禮,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三十八章》)狡恬,“儒以詩禮發(fā)谥槭澹”(《莊子·外物》);禮是欺世盜名弟劲、致天下大亂的借口祷安。《楚辭》中提及的“忠”“義”兔乞,更強調(diào)耿介汇鞭、正直等價值取向,與禮樂制度所強調(diào)的忠孝仁義完全不同庸追,帶有自身價值判斷的意味霍骄。在設計上偏重實用性的耳杯和代表非功利禮制的豆,正是這種融合心態(tài)的意象顯現(xiàn)淡溯。筆者認為读整,楚人的禮制觀念,較少等級尊卑上的涵義咱娶,他們更注重的是儀態(tài)上的優(yōu)美大方之禮米间。楚人對于器物的造型、紋飾有著變化多端的創(chuàng)制膘侮,其求美之心可見一斑屈糊;反應到生活中,他們必然十分注重姿態(tài)喻喳。如前所述另玖,使用耳杯飲酒姿態(tài)優(yōu)雅,相應地,進食也需要與之匹配的禮制和優(yōu)雅谦去。直接用耳杯勺取進食需要低頭慷丽,這樣謹慎的姿態(tài)與取羽觴豪飲的舒展氣度是不相合的。信陽楚墓的主人是社會地位較高的貴族鳄哭,結(jié)合楚人的豪奢之風要糊,不難理解其在日常用器中對于禮制和審美方面的精細考量。
而保留頂部耳杯形制妆丘,則似乎出于形式美感上的考慮锄俄。“豆”進入古人的觀念核心后勺拣,一方面代表“禮”奶赠;另一方面,由“豆”引出的“艶”药有,說明器形升高本身帶來美感[ 張法.豆:作為中國遠古陶器之美[J].人文雜志,2017(03):68-73.]毅戈。杯豆與耳杯搭配成套,兩者造型之間既有呼應愤惰,又高低錯落苇经,同置于案上,有不對稱的韻律美宦言。再者扇单,豆在春秋戰(zhàn)國雖漸漸流于日常,但直接作為食具奠旺,似不多見蜘澜。東周對于用豆有一套嚴密的制度,《禮記·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凉倚,諸公十有六兼都,諸侯十二有六,上大夫八稽寒,下大夫六扮碧。”豆由于其所承載的深厚禮制內(nèi)涵與祭祀文化杏糙,直接作為食具慎王,對于楚人來說還是過于莊重。
筆者認為宏侍,信陽楚墓中看似偶然特殊的杯豆器形背后實則包含了一套楚人的文化邏輯赖淤。理解了楚人精進、務實谅河、追求突破創(chuàng)新的文化藝術心態(tài)咱旱,理解了其特殊的禮制觀念以及特定器具在其文化中的地位确丢,我們才能認識到器物造型的設計意圖和匠心所在。否則吐限,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就淪為怪誕無意義的組合鲜侥,是為了立異而刻意標新的行為,設計理念也遭到抹殺诸典。這對于我們審視今天的設計藝術也十分具有意義描函。
附一
參考文獻:
一、專著
[1]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河南信陽楚墓出土文物圖錄[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信陽楚墓 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考古學尯唬刊 丁種第三十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信陽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p35.
[4]桂俊榮著.楚漆器文化藝術特質(zhì)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p47.
[5]陳振裕著.楚文化與漆器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6]皮道堅著.楚藝術史[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2.
二舀寓、論文
[1]巫鴻.“墓葬”:可能的美術史亞學科[J].讀書,2007(01):59-67.
[2]謝春明. 楚墓出土漆耳杯研究[D].湖南大學,2015.p7.
[3]房振三. 信陽楚簡文字研究[D].安徽大學,2003.p118-119.
[4]劉維鋒. 古代齊魯?shù)貐^(qū)飲食文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p50.
[5]張法.豆:作為中國遠古陶器之美[J].人文雜志,2017(03):68-73.
[6]吳十洲.禮器的古典哲學話題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06):56-65.
[7]張耀引.論中國傳統(tǒng)燈具設計之“神性”[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02):95-98.
[8]劉李明. 中國傳統(tǒng)燈具造型特征研究[D].江南大學,2008.
[9]伊堯堯. 中國傳統(tǒng)燈具“豆形燈”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7.
三、古代文獻
[1]崔高維校點.禮記[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2]崔高維校點.周禮[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3]冀昀主編.尚書[M].北京:線裝書局.2007.
[4]李立成校注.詩經(jīng)[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
[5]蔣冀騁點校.左傳[M].長沙:岳麓書社.2006.
[6](晉)郭璞注.爾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7](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8](漢)鄭玄注肌蜻;(唐)賈公彥疏黃侃經(jīng)文句讀.儀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