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偉大的作品無論經(jīng)歷多少世的磨礪都不會隨時間的逝去而淡忘于人們的腦海眠副,相反,隱藏著作品中作者深邃的思想與銳利的目光剪芍,正穿越歷史的界限在現(xiàn)代的舞臺上熠熠發(fā)光敢朱,每一個時代里的人都用他們特有的方式理解演繹經(jīng)典的精彩。電影耙饰,就是表達方式之一纹笼。莎翁的著名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作為一部永恒不衰的經(jīng)典佳作苟跪,從人物表現(xiàn)豐富的舞臺劇到大眾化的電影廷痘,其中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深邃的人文思想,吸引了過去與現(xiàn)在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莎翁的尊敬和男女主人公愛情的致敬件已。而它的電影作為一個別樣的進入這個世界的大門笋额,似乎有更多的探討空間.
二 正文
經(jīng)典總是被演繹。不管現(xiàn)在距離莎翁多遠篷扩,作品總能跨越一切的界限兄猩,帶領古往今來的人們通過解讀原著去了解莎翁深邃的靈魂和作品本身蘊含的深刻意義。然而理解的方式似乎從古道今只有思考一種鉴未,表達的方式卻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豐富枢冤。電影,天生就是一個導演表達的最佳利器铜秆。美國導演巴茲·魯曼沒有放過這個鋒利的利器淹真,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后現(xiàn)代激情》就是他的心聲。
巴茲·魯曼在這部影片中做了大膽創(chuàng)新连茧,如改變了故事年代背景核蘸,背景音樂等。然而梅屉,最讓我驚訝的是他對邁古西歐這個人物的劇烈改動值纱。從一個原著里一個神經(jīng)兮兮,愛好挑釁坯汤,卻又懦弱嘴硬的中二少年變成一個個性鮮明虐唠,特立獨行的黑人,他惰聂,想表達什么疆偿?
莎翁原著里咱筛,他不過是蒙太鳩家族中人,羅密歐的好友杆故,一個在開頭博取了眾人目光迅箩,又在故事中場愚蠢斷送性命的小兒。在1954年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奧利維亞·赫西主演的1968年電影中处铛,似乎換了一種表達形式饲趋,奧古西歐的生命有了另一番意義。他的出場帶去了愛情開始的緣由撤蟆,他的死亡為家族仇恨的升級制造了動機奕塑。但在巴茲的鏡頭下,他的生命意義比前兩者更豐富多彩家肯。巴茲不僅為這個人改變了他的出身龄砰,連著他的膚色也變成了黑色,他不再是蒙太鳩家族里的人讨衣,僅僅只是羅密歐的好友——邁古西歐换棚。
影片的開頭,邁古西歐不再是戰(zhàn)爭的參與者反镇,洗凈了滿身的硝煙味固蚤,他只是一個凡七尼隆之乞海灘沉浸的自由享受歡樂的小子。他和前兩部影片中的本身一樣承擔著開啟一段愛情的任務——說服羅密歐參加凱普萊特家的派對歹茶。一樣的臺詞一樣的不知從何而起的情緒颇蜡,前往派對路上莎翁這一大段安排給奧古西歐的獨白,似乎只適合經(jīng)典場景辆亏,套在巴茲的人物身上似乎有點僵硬风秤。然而恰是這僵硬,暴露了巴茲拍攝意圖所在扮叨。
許多人認為莎翁的愛情故事是一出悲劇缤弦,是一個大眾認為結局不好的故事。巴茲借著電影表達了他的另一番看法——悲劇是一出預言彻磁,結局早已在邁古西歐死亡的那一刻就已譜寫碍沐,故事的延續(xù)只是一個驗證。邁古西歐這個人物身上承載著他對命運輪回的思考衷蜓。
派對前的大段獨白累提,派對后對羅密歐尋找愛人行動的勸阻,在凡七尼隆之乞海灘挑釁泰波磁浇,看著羅密歐被泰波痛打侮辱不還手時痛惜悲憤斋陪,以及死前那段對兩大家族怨恨的詛咒,其實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的全部。莎士比亞在文中埋的伏筆无虚,巴茲用與前兩部影片迥然不同的強烈背景將它一一潑臨在熒幕上缔赠,直接簡單粗暴恰如影片中勁爆的搖滾樂,帶給人們醍醐灌頂之感友题。巴茲理解的最直白的表達是他為邁古西歐死亡所安排的一切嗤堰,包括場景,包括音樂度宦,他在無所不用之極渲染他的死亡踢匣。身后的閃電雷暴是邁古西歐作為兩大家族仇恨無辜犧牲者憤怒不甘的表達,同時也為他的詛咒注入無比強大的力量戈抄。他的詛咒是他在世上最后的話語符糊,恰如一個故事最后留給人們的結局,卻隱隱蘊含著一個不安的開始呛凶,這就是預言。巴茲看到了這一點行贪,所以漾稀,邁古西歐沒有白死。
最后一道閃電落下的時候建瘫,邁古西歐死去崭捍,故事也到了結尾。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的發(fā)展只是預言的演繹啰脚。命運與現(xiàn)實之間隔著多寬的距離殷蛇,巴茲用最怪誕的電影風格表達了他的見解。盡管許多人對這部影片風格做了不具善意甚至惡毒的批評橄浓,可這不妨礙它第69屆奧斯卡最佳提名獎和1997年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銀熊獎的獲得粒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