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說的是明朝宣德年間有位秀才梆砸,姓羅转质,他滿腹經(jīng)綸,可是卻屢次科考失意帖世,多少年過去休蟹,連個舉人都沒考上。
這期間日矫,他娶了個賢惠的妻子赂弓,生了個大胖小子,因為家境貧寒哪轿,羅秀才不得已盈魁,只好放棄科舉,告別了妻兒窃诉,到外地當了個教書先生杨耙。
這一走就是好幾年,羅秀才實在太思念妻兒了飘痛,就請假回到了家鄉(xiāng)珊膜。一家人團聚,其樂融融宣脉。
兒子已經(jīng)7歲了车柠,羅秀才看他長得眉清目秀,很高興脖旱,就想考考這孩子堪遂,看他是不是個讀書的好材料。
他說了個“天”字萌庆,讓兒子對溶褪。兒子張口結(jié)舌對不上來,這時候秀才妻子急了践险,就偷偷地拿手指了指地猿妈。兒子順著母親的手看去,恰好看到地上有堆雞屎巍虫,就對了個“雞屎”彭则。
羅秀才很郁悶,又說了個“父親”讓兒子對占遥,兒子還是對不上來俯抖,母親就拿大拇指指了指自己,兒子會意瓦胎,脫口而出:“奶”芬萍。
這下子羅秀才真是徹底絕望了尤揣,自己多年考場失意,沒想到生個兒子居然這么笨柬祠,一時想不開北戏,就出家當了和尚。
他這一走漫蛔,可苦了母子倆嗜愈。母親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莽龟,她省吃儉用供兒子讀書蠕嫁,還為他延請名師。漸漸地轧房,這孩子愛上了讀書拌阴,整天手不釋卷,進步非衬滔猓快,考取了秀才陪拘,又一路考上去厂镇,最后中了狀元。
這一天左刽,新科狀元在府里給母親做壽捺信,門外來了個和尚,守門人攔著不讓進欠痴,狀元以為是來化緣的迄靠,給他米和錢,和尚卻不收喇辽,最后他寫了個紙條掌挚,請守門人送給狀元母子,然后揚長而去菩咨。
狀元母子打開一看吠式,是一首詩:
離別家鄉(xiāng)十八秋,
千錢斗米我不收抽米。
兒孫自有兒孫福特占,
莫為兒孫作馬牛。
原來云茸,這個和尚正是羅秀才是目,他聽說自己的笨兒子居然考上了狀元,是又驚喜标捺,又愧疚懊纳,所以寫了這首詩抒發(fā)自己的感慨揉抵。
其中“兒孫自有兒孫福”已是流傳千古的名言长踊,被《增廣賢文》收錄功舀,老人們經(jīng)常說這句話,但是后面這一句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身弊,可以說是“十人九不知”辟汰。
其實這兩句話要連起來看,才更有啟發(fā)阱佛。意思是不要過多操心孩子的問題帖汞,孩子有孩子的人生,他們將來取得的成就大小凑术,不是完全由父母決定的翩蘸,父母只是給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而已。
現(xiàn)實中淮逊,我們經(jīng)常聽有的父母說催首,“我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我為孩子付出了多少多少”泄鹏,所以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自己心中的標準郎任,這樣的父母就很失望,其實這是完全沒必要的备籽。
“兒孫自有兒孫福舶治,莫為兒孫做馬牛”车猬,這句話值得全天下的父母深思霉猛。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guān)注我的公眾號“史小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