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她家孩子沒能考上理想的初中,當時這位媽媽痛心疾首,難過了好一陣子睁本。最后尿庐,孩子去了一家公辦中學的實驗班。言談間呢堰,她不時表達著對我的羨慕:“你家妞多有出息呀抄瑟,考一個好初中,離家又近枉疼,你命真好皮假。雖然我家妞最后去了實驗班,但畢竟學校整體氛圍不太好骂维,師資力量也不及私立中學惹资。。航闺。褪测。。潦刃∥甏耄”
我笑著說:“現(xiàn)在晨妞上了一個好學校,考高中時也不一定由你家孩子考的好乖杠,時間長著呢分扎。再說,你家妞現(xiàn)在在班里成績數(shù)一數(shù)二滑黔,考高中時肯定能攤上加分名額笆包,她的優(yōu)勢比晨妞大环揽÷缘矗”“嗯嗯,這也是我當時讓她選公辦學校的實驗班歉胶,不去二類私立學校的原因汛兜。”那位媽媽有點興奮通今。
現(xiàn)在想想粥谬,感覺父母在關注孩子成績的問題上有點夸張,就連界定孩子今后是否有出息辫塌,也要依據(jù)學習成績來判斷漏策。想想新聞上有些名牌大學的孩子因愛殉情的,因情抑郁的臼氨,因恨投毒的事掺喻,心就一陣陣發(fā)緊。腦海里又蹦出電視劇《少年派》當中,女主的爸媽在孩子高二分科時的一段對話:
媽媽:“我建議選理科感耙,理科分數(shù)低褂乍,畢業(yè)好找工作〖磁穑”
爸爸:“我建議選文科逃片,你看新聞上那些投毒害室友的都是理科生,文科生最多寫寫文章罵罵對方只酥,又罵不死人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