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窖张,達則兼濟天下。
這句話沒有錯男公,是對現(xiàn)象的精辟描述荤堪。一個人解決了生存問題后合陵,因多年的積累,在有些方面形成了出眾的能力澄阳,進而可以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價值拥知,于是將這些價值拿出來與人分享,社會因為這些價值的分享而進步碎赢。
窮與達不是對立的低剔,而是一個過程的兩端,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肮塞,人也在逐漸由獨善其身到兼濟天下襟齿。一方面是范圍不斷擴大,從身邊的人到更多的人枕赵,一方面是層次不斷提升猜欺,從物質提供到精神傳播。
但這并不是今天要討論的內(nèi)容拷窜,今天想說的是开皿,這個現(xiàn)象的因果關系是什么。
一種觀點說篮昧,窮嘛赋荆,所以只能獨善其身,達了才能兼濟天下懊昨。這很普遍窄潭,孟夫子的話就成了借口耕拷,因為我窮擎宝,所以我無法兼濟天下囚玫,兼濟天下不是需求灾常,聞達才是需求。
另一種觀點說蠕蚜,窮就要獨善其身捻撑,達就要兼濟天下取具。這也很普遍其掂,這就成了仇富的理由。汶川地震的時候潦蝇,萬科捐款少了款熬,引來網(wǎng)上一片罵聲,你都這么達了攘乒,為什么不兼濟天下贤牛?兼濟天下應該是你達了以后的必然表現(xiàn),你沒有這么做则酝,就不合理殉簸。
兩個觀點都有道理闰集,并沒有孰是孰非,但似乎并沒有真正理解孟夫子的話般卑。
孟夫子在傳道的時候武鲁,面對的是當年社會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下,很難就其中的邏輯關系有更清晰的闡述蝠检,更多的時候只是描述現(xiàn)象沐鼠。對于現(xiàn)象而言,窮和獨善其身叹谁,達和兼濟天下這四類現(xiàn)象都是存在的饲梭,“則”這個字,并非表示因果關系焰檩,也非轉折憔涉,在古漢語中,也可以表示“是析苫、乃是”兜叨,當這樣表示的時候,獨善其身就成為了窮的必要條件藤违。
那么我們更進一步浪腐,換一個表達方式。
獨善其身則窮顿乒,兼濟天下則達议街。
以獨善其身為需求,則窮為表象璧榄。因為獨善其身首先在獨特漩,在這樣一個網(wǎng)絡化的世界中,獨不是好選擇骨杂,意味著不交互涂身,即便是分享,也是被動的搓蚪,并非發(fā)自本心蛤售。我們說做法可以變化,內(nèi)心的追求不容易改變妒潭,善其身可以悴能,獨則容易給人套上枷鎖。
以兼濟天下為需求雳灾,則達為表象漠酿。因為兼濟天下重點在濟,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分享交互谎亩,為了濟天下炒嘲,必然要不斷創(chuàng)造價值宇姚,進而有動力去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雖然是兼做夫凸,但因為要濟浑劳,就會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思考,同時會掌握濟世的方法寸痢,達也隨之而至呀洲,但并不是必需品。
若以自身境界決定追求啼止,境界永不會超越追求道逗,因為境界是現(xiàn)狀,追求是希望献烦,希望要遠于現(xiàn)狀才有改變的必要滓窍。窮是現(xiàn)狀,獨善其身是希望巩那,那還有什么希望吏夯?
所以我說,獨善其身則窮即横,兼濟天下則達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