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時候的美食》想起在奶奶身邊吃過的那些河南與東北結合的美味锐秦。
爺爺奶奶是59年從河南投奔抗美援朝歸來的大爺爺來到的北大荒,途有餓殍在那個時候是很尋常的事情。于是奶奶拼命養(yǎng)活爸爸幾人。奶奶在生產(chǎn)隊的曬場(就是晾曬和囤積糧食的地方掰派,一般有大面積的空地)幫忙,為了一家?guī)讖堊毂肪浚康接屑Z食要裝卸碗淌,奶奶就三十幾的腳就登上爺爺四十幾號的大棉鞋(鞋幫高),兩腳先踩進糧食堆里讓鞋子灌滿糧食然后扎緊鞋子……
不知道奶奶是用什么方法倒出來抖锥,積攢起來亿眠,還是會拖著沉重的鞋子繼續(xù)工作,總之大家都愉快地成長起來了磅废。
當然纳像,奶奶的天才還發(fā)揮在了給我們仨姑娘做飯的時候,每每這個季節(jié)是青黃不接拯勉。最愛奶奶餐桌上很難吃到的幾道美食:
蒸掃樹miao 3子
(河南話很難翻譯好嗎)
亂入的名字竟趾。食材是常栽植在路邊的一種綠色或者紫色的觀賞用植物。會長成很圓一大簇植株宫峦,有時會用作制作掃帚岔帽,猜測所以叫做掃樹miao3。取該植物的帶一兩葉的嫩芽拌生面粉导绷,上鍋蒸十分鐘犀勒。食用時拌蒜泥,只加鹽即可妥曲〖址眩回味無窮。奶奶偶爾也用此法炮制馬齒莧檐盟,但味酸褂萧,不如這個好吃。難以描述那是怎樣是一種體驗葵萎,只是想念的不要不要的了导犹。
小豆腐和干菜包子
蘿卜英子(葉子)是個好東西唱凯,做出的兩樣東西無比美味。
每到初冬锡足,奶奶總會做一些小豆腐波丰,也叫豆腐渣。不是做豆腐剩下的輔料舶得,而是將生黃豆(我們叫大豆)用自己家的小石磨粗磨一下的結果。偶爾奶奶也會用蒜杵(奶奶叫兌窩子)來搗碎黃豆爽蝴。
準備好的豆渣要煮熟了才可以食用沐批,奶奶叫這個過程插小豆腐。因為黃豆里的油脂還是十分豐富蝎亚,所以一般烹制時不再加油九孩,只用小火慢慢煮熟。冬天凍干的蘿卜英子是極好的食材发框,切碎拌入鍋中躺彬,絲絲清香沁入心脾。吃起來渣渣的梅惯,妹妹不太喜歡宪拥。但我一直覺得特別香。
做好的小豆腐還可以用來做包子铣减。當然還需要請出一位主角她君,油脂啦(在青島叫脂渣是用肥肉炸成),切碎葫哗,加泡好的粉條切碎缔刹,作為包子餡的主料。每次奶奶問在外地上學的我想吃什么劣针,必答校镐,干菜包子。
豬油夾饅頭
可能是中式漢堡的雛形捺典。這個故事要講到爸爸鸟廓。那時的我還沒上小學,某天滿頭大汗跑回家辣苏,跟爸爸喊餓肝箱。老爸眼睛一轉,神秘兮兮地把我拉進廚房稀蟋,切了半塊涼饅頭煌张,然后又從頂端切一刀不到底。用小勺從熟肉盆(沒有冰箱的時代退客,豬肉炒熟儲存骏融,上面覆蓋著一層厚厚的白色豬油)里挖出一小勺豬油链嘀,薄薄地抹在兩半饅頭上,然后從鹽罐里捏出一點鹽均勻地撒在上面档玻,兩邊一夾怀泊。然后非常陶醉地聞了一下,遞給我误趴。入口的瞬間霹琼,鹽味和豬油的香氣加上饅頭的香甜混在一起,餓成那樣凉当,那一刻簡直如升仙一般枣申。爸爸說,這是奶奶教他的看杭,那是他們小時候最好的干糧忠藤。有了奶奶當令箭,后來我還肆無忌憚地介紹給了從不吃豬肉的妹妹楼雹,以及其他小伙伴模孩,只是大家反應都平平。只有贮缅,我還記得那個下午和爸爸在廚房小心翼翼探索美食的過程榨咐。那種滿足感是當時欣羨的火腿腸面包和方便面都給不了的,也許后來就變成我勇于在廚房開發(fā)探索美食的啟蒙課携悯。后來祭芦,江湖上(連隊里)盛傳一個三年級的孩子發(fā)面蒸饅頭,燉肉憔鬼,給在田里勞作的爹媽做飯龟劲,再后來大學答辯完畢研究生入學的間歇我,成了當?shù)刈钅贻p技術還不壞轴或,至少是學歷最高的女插秧機手昌跌。
朝鮮菜
奶奶做的朝鮮菜讓當年的很多知青難以忘懷,若干年后來看奶奶依然吵著要吃照雁。那是怎樣一種青菜我已經(jīng)沒有印象蚕愤。總之在快收白菜的時候種下饺蚊,用整顆菜揉入鹽味后腌制如綠色的很多條線一團一團萍诱。不知是不是如絲的牽絆讓當年借奶奶家談戀愛的很多知青無法釋懷。就像他們最美好青春都澆筑在這片土地上污呼。
“艱苦奮斗 勇于開拓 顧全大局 無私奉獻” 十六字北大荒精神裕坊,都唱進了我們的那首場歌里。
“帶著革命軍人的無限忠誠燕酷,懷著熱血青年的崇高理想籍凝,我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集到北大荒這片神圣的土地上周瞎,艱苦奮斗 勇于開拓 顧全大局 無私奉獻。啊饵蒂,饒力河在吶喊声诸,為著新中國的繁榮富強,我們戰(zhàn)天斗地寒雪風霜退盯,把亙古草原變成了北國糧倉彼乌。 ”
奶奶家的餐桌其實是那個時代人口大遷徙的一個縮影,闖關東也好渊迁,逃荒也罷囤攀,造就了下一代的我們包容性格和開放的心態(tài)。雖然生在東北宫纬,我們卻操著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因為媽媽是安徽人膏萧,爸爸是在這里生的河南人漓骚。鄰居小伙伴的爸媽來自山東、江西榛泛、四川蝌蹂、湖南各地的,在這里大家匯聚在了一起曹锨。也許我們的文化與傳承會隨著更多東北本地人口的遷入和我們這代離開老家居住在附近城市而改變孤个,但永遠改變不了的是內(nèi)心里認定自己就是北大荒人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