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了一些力氣,終于讀完了《百年孤獨》行嗤。
剛開始的時候一種先天的恐懼感讓我不太敢翻開這本書阔墩,據(jù)讀過的人說嘿架,書中描述了整整七代人的悲歡離合,光是其中的人名讀起來就非常費勁啸箫,因此雖然買下它已經(jīng)有一段時間耸彪,但它還是委屈地被我遺忘在角落。后來實在耐不住好奇心忘苛,也很想挑戰(zhàn)一下蝉娜,于是鼓起勇氣讀下來了這部宏達的作品《百年孤獨》。
初讀《百年孤獨》扎唾,最大的感受是文化差異召川。其實從小到大我都更偏愛中文名著,不太喜歡讀外文作品胸遇。倒不是有什么偏見荧呐,只是因為沒有那樣的文化背景,因此對西方文學(xué)作品的表達方式欣賞不起來纸镊。印象中最大的感受是外文作品對于故事的敘述比較平淡坛增,對于我這樣的人來說,通常需要很大的耐心堅持讀下去薄腻,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前面平鋪直敘的鋪墊嚇到從而錯過后面的精彩語言收捣;另外就是語言的精致性顯然是比不上我們的中文書了,當(dāng)然這一點恐怕更多地是因為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丟掉了很多文字原有的神韻庵楷,就像我們永遠不可能精準(zhǔn)地把唐詩翻譯成英語一樣罢艾。另外一個例子是曾經(jīng)和同學(xué)討論過的恐怖片。生活于亞洲文化背景之下的我們尽纽,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咐蚯,在看西方非常著名的恐怖片,諸如《電鋸驚魂》系列弄贿、《死神來了》 系列或者是《Cube》(異次元殺陣)系列時春锋,更多的感受是血腥、反胃差凹,并不會有太多恐怖的感受期奔,這正是由于我們沒有西方人的文化背景,因此對于他們營造的恐怖場景沒辦法做到感同身受危尿。同樣的道理呐萌,我們亞洲的恐怖片著眼于虛無縹緲的“鬼魂”這個話題,恐怕對西方人來說同樣感受不到太多的恐怖吧谊娇。
而這次讀《百年孤獨》仿佛又印證了這個觀點肺孤,雖然這部作品的評價非常高,但是在讀的過程中明顯無法做到感同身受,更多的是在“堅持”讀赠堵,而不是被語言或是情節(jié)吸引從而不由自主地跟著往下讀小渊。
這本書講述的是布恩迪亞家族綿延一百年,共七代人的悲歡離合茫叭。在這一百年的時間里酬屉,這個家族的人從最開始定居在馬孔多,到后世子孫生活杂靶、繁衍在這片土地上梆惯,他們經(jīng)歷了這里有過吉普賽人的頻繁光顧、有過商業(yè)發(fā)達吗垮,有過黨派斗爭的戰(zhàn)爭垛吗,還有過工業(yè)的發(fā)展等等,直到最后這個家族中的一位姑母和侄子發(fā)生了不倫之戀烁登,生下長著豬尾巴的孩子怯屉,馬孔多像吉普賽人留下的預(yù)言那樣毀于風(fēng)暴,而綿延了一百多年的家族也隨之消失了蹤跡饵沧。
《百年孤獨》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頒獎辭是“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創(chuàng)建了一個自己的世界锨络,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xiàn)實狼牺,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羡儿。”確實如此是钥,馬孔多這塊彈丸之地雖小掠归,卻是五臟俱全,容納了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悄泥,當(dāng)我們跟隨作者的視角去俯瞰這個地方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虏冻,雖然書中描述的很多事情非常荒誕弹囚,甚至一些人的所作所為叫人不可理喻厨相,但是細細想一想,雖然看起來荒誕鸥鹉,但千百年來人類不都是這樣的嗎蛮穿,只是作者的描述更加赤裸裸罷了。
讀的過程有時會覺得索然無味宋舷,體會不出直擊人內(nèi)心的感受绪撵,但是當(dāng)讀到最后一頁,讀完最后一句話祝蝠,輕輕地把書合上,嘆一口氣再開始回味的時候會覺得余味無窮,而書的標(biāo)題“百年孤獨”顯然是準(zhǔn)確的绎狭。世間的人熙熙攘攘细溅,人們忙碌于各種事情,但是再熱鬧的人間也掩蓋不住這個家族里人的孤獨儡嘶,他們固執(zhí)地堅持著自己的堅持喇聊,哪怕無聲無息地在緊閉的房間中悄然逝去也在所不惜。
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蹦狂。無論從哪個角度誓篱,讀過之后都讓我有一些發(fā)自內(nèi)心的思考,或許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凯楔。
最后引用一句《大魚海棠》的臺詞:所有活著的人類窜骄,都是海里一條巨大的魚:出生的時候他們從海的此岸出發(fā)……他們的生命就像橫越大海,有時相遇摆屯,有時分開……死的時候邻遏,他們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虐骑。
生于世上准验,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可是不應(yīng)該百年孤獨廷没,總有一天糊饱,我們會遇到一個人或是一群人,讓我們在孤獨里開出花來颠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