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讓你不堪重負的東西:收入不公根资、工作壓力架专、職場壓力、物價壓力嫂冻、住房壓力……馬上就能找到無數與你同病相憐的人來一起抱怨與咒罵胶征∪担可是咒罵之后再回歸現實桨仿,你就會發(fā)現在網上發(fā)泄的那股戾氣,帶來的不是舒緩壓力而是更深的絕望和無助案狠。難怪有人戲稱服傍,上網一個小時產生的負面情緒,得連看一個星期的《新聞聯播》才能被中和骂铁。
無法化解在現實生活中彌漫的相對剝奪感吹零,于是心中積累出了如此強大的戾氣。
相對剝奪感是美國社會學家斯托弗在1949年提出的一個社會心理現象:在一個社會特別是處在轉型期的社會拉庵,因為在利益重新分配過程中所產成的貧富分化和社會不公灿椅,讓弱勢群體很容易通過比較產生一種本該屬于自己的權益被他人剝奪的感覺。當有這種心理的人在一個社會中占到一定比例而得不到疏導和解決钞支,就會引發(fā)他們對社會的強烈不滿
中國快速發(fā)展中所面臨的諸多社會問題再遭遇一個溝通便捷的網絡時代茫蛹,不滿情緒便得以近乎毫無阻礙地傳播擴散,在網絡空間和現實空間中擴大著人們的相對剝奪感烁挟。當這種被剝奪感愈來愈強時婴洼,人們便會從心理上更傾向于接受能引發(fā)他們被剝奪感共鳴的信息,從而進一步擴大著他們的相對剝奪感撼嗓。相對剝奪感愈強柬采,人們就愈缺乏安全感。再加上唯金錢論的成功觀和價值觀的彌漫且警,讓急于成功的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焦慮感也愈強粉捻。而這種缺乏安全感和生存焦慮的無處釋放,使得人們戾氣十足斑芜,言語暴力杀迹、行為暴力也隨之增多。
在這個戾氣橫行的氛圍里押搪,許多人選擇做一個言論上的批判者树酪。沒有什么比抱怨與責罵更容易發(fā)泄,這也成了人們緩解不安全感與焦慮的最直接的手段大州。網絡時代续语,人們能輕易地找到與自己有焦慮共鳴的人,一句抱怨或者咒罵馬上會贏得眾人的附和與支持厦画〈眩可是當人們在鍵盤上發(fā)泄完畢回到現實滥朱,身邊的一切并沒有發(fā)生改變,關閉網頁力试,生活一切照舊徙邻。不,是反而有了更多的焦慮和不滿畸裳。因為深陷一個單純發(fā)泄批判的環(huán)境卻看不到改變的希望缰犁,只會更讓人絕望和激進。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些東西是我們短期內無法改變的怖糊,雖然這些東西讓人憤怒帅容、無奈。但生活是我們自己的伍伤。在戾氣的催化中憤懣并徘、消極或是變得極端,傷害的只能是我們自己扰魂。
就像蔡康永在《寫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短信》中說的那樣:“當你對別人亂發(fā)脾氣麦乞,譬如指控對方‘只愛錢’,你會被指正劝评,因為對方被傷害姐直,會反擊。但當你對人生發(fā)脾氣付翁,說出‘再努力也沒用啦’简肴、‘事情永遠不會改變啦’這些氣話時,卻不會被指正百侧,因為別人沒事砰识,你傷害的只是你面對人生的信心和斗志,令你自己越活越沒意思佣渴”枥牵”
如果你眼中的社會是殘酷的,那么你的心未必不是冰冷而暴虐的辛润。那偶爾的溫情和善意也等同于燒香還愿式的救贖膨处。我不是教你天真和軟弱的善良,只是人們往往以為去除丑惡是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的方式砂竖,卻往往忽視了經營美好才是更直接的真椿。生命只有一次,世界其實很美善溫存乎澄⊥幌酰”
戾氣十足,對不如意之事以非理性置济、不思考的方式簡單粗暴地反對解恰。他們喜歡站在一個道德制高點上锋八,以語言暴力甚至肢體暴力來發(fā)泄心中的不滿』び可惜對象往往并不是真正對他們造成傷害的人挟纱,而是他們覺得可以安全發(fā)泄戾氣的弱勢的人。
樂觀豁達:樂觀是相信生活能夠被自己的努力所改變腐宋,而不是單純的抱怨與咒罵紊服。我們需要對不公之事的憤怒與直言,但不要把自己變成一顆戾氣十足的子彈脏款,在抱怨中耗盡前行的動力围苫。把戾氣轉化成改變自己的行動裤园,不管能前行多遠撤师,至少會離幸福更近一些∨±浚豁達是知道自己的能力邊際剃盾,當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改變周圍的環(huán)境時,與其一身戾氣地對抗淤袜,不如學會坦然接受痒谴。這不是妥協與麻木,而是給自己保留生活的希望和樂趣铡羡。
信念堅定:不被社會的浮躁與功利侵染积蔚,選定一個真正讓自己愿意為之付出的目標,這樣在遭遇挫折時才不會迷茫悲觀烦周。在這個時代尽爆,我們有很多夢想,前途光明安逸的工作读慎、完美忠貞的愛情……可是現實卻讓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降低標準漱贱、消磨意氣。迷茫與惶恐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夭委,但若有一份堅定的信念幅狮,在深夜輾轉反側之后椎侠,總會迎來一絲曙光泣崩。
“森林不殘酷嗎?有雨火獵殺辈赋,而動物兀自美麗著慌烧。宇宙不殘酷嗎逐抑?荒寂無止盡,而星辰兀自美麗著杏死。社會也殘酷的泵肄,人死罐破捆交,井干路絕,而人還是美麗的腐巢。我撿拾善意品追,如撿拾蛛網垂掛的露珠,時光壓出的琥珀冯丙,我知道我不能仰賴陌生人的慈悲肉瓦,但如果遇到,我會珍惜貯存胃惜,因為還有來日泞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