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又列舉出一個形體不全的人和孔子進行較量搔弄,來闡明萬物同一的道幅虑。叔山無趾和孔子相見,孔子所見是“足”顾犹,認識不脫離社會價值體系倒庵;叔山無趾無足,可是心中有“尊足者”存炫刷。這里的“足”泛指“形骸之外”的一切擎宝,“尊足者”即道,是“形骸之內”所悟得的道浑玛。
孔子的視角停留在物的層面绍申,故有“全足”與“亡足”的意識;叔山無趾與老子是以道觀之顾彰,故能“以死生為一條极阅,以可不可為一貫”≌窍恚孔子看到的是“異”筋搏,老子看到的是“同”;孔子只看到“形骸之外”厕隧,老子則根本忽視“形骸之外”奔脐。以表象去評論本質俄周,以“形骸之外”揣度“形骸之內”,孔子怎么能夠不感到自慚形穢呢髓迎?
其實峦朗,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健全的人來說排龄,也不能以審視的眼光看待形體不全或者有某些缺陷的人波势。有的人的缺陷是天生就有的,有的人的缺陷是后來才出現(xiàn)的橄维,但是如果專注于別人的短處艰亮,自己怎么才能進步呢?而且禍福所依挣郭,很多人雖然有某方面缺陷迄埃,但是通過努力他們在另外一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有的成績甚至讓身體健全的人自嘆不如兑障。比如貝多芬侄非、凡·高、保爾流译、張海迪……他們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說是舉世矚目的逞怨。
回到莊子所說的道上面來,儒家注重的是外在的功名福澡,道家注重的是自身的修身養(yǎng)性叠赦。其實獨善其身的境界并不是只為心靈的避難,在自身的修養(yǎng)達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會蛻變一次革砸,修成正果的時候就會讓人驚嘆不已除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