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長假就要來了,感謝老祖宗用繩命給我們爭取了一個節(jié)日停士。
那么問題來了挖帘,是哪位古人具有如此的革命人道主義和大無畏精神,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為后世創(chuàng)立一個可以連續(xù)休息三天的節(jié)日呢恋技?
故事是這樣的拇舀。
在兩千的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有一個非常厲害的狠角色蜻底,是春秋時期的第二位霸主骄崩,他叫姬重耳,世人稱他為晉文公朱躺。
不過在他當上國君之前刁赖,還有過一段流亡的往事。
在姬重耳還是公子的時候长搀,晉國爆發(fā)了到了“驪姬之亂”宇弛。為了保命,他率領(lǐng)親信逃出了晉國源请。一段時間之后枪芒,彈盡糧絕彻况,后邊又有官兵追殺,重耳一行人被困于深山老林之中舅踪。沒過幾天纽甘,重耳餓得奄奄一息了,隊伍中有一個叫介之推擔心重耳餓死抽碌,那樣的話悍赢,復國大業(yè)將毀于一旦。于是他狠下心货徙,拔出刀來左权,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煮湯吃了痴颊,并且瞞著大家說這是在山上打到的獵物赏迟。直到第二天上路,人們發(fā)現(xiàn)他走路一瘸一拐蠢棱,撩開衣服一看锌杀,才知道是怎么回事。重耳感動得熱淚盈眶泻仙,發(fā)誓說如果有一天得以復國為君糕再,一定會重重封賞介之推。
后來饰豺,重耳果然當上了晉文公亿鲜,也重賞了流亡時與他不離不棄的大臣們,卻唯獨沒有介之推冤吨。不是他忘了蒿柳,而是此時的介之推已經(jīng)悄悄地離開了朝廷回家了。晉文公為了報恩漩蟆,親自率眾人來到介之推的家垒探,可家中早已空空如也。有人說怠李,介之推還有一位老母親圾叼,一定走不遠,應在就藏在附近的山上捺癞。晉文公命人搜山夷蚊,搜了好久,半個人影也沒看到髓介。又有人提議說惕鼓,不如放火燒山,大火一著唐础,介之推自然就出來了箱歧。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矾飞,還是沒有見到介之推。等大火熄滅了呀邢,晉文公再次命人搜山時洒沦,在一個樹洞里發(fā)現(xiàn)了介之推和他母親的尸體。并在介之推的身上找到了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价淌,但愿主公常清明申眼。
晉文公悔恨不已。下令以后每年的這一天蝉衣,整個晉國都不許動火豺型,人們只能吃生的食物。從此买乃,這一天就定為“寒食節(jié)”。為了紀念介之推钓辆,“寒食節(jié)”的第二天就是“清明節(jié)”剪验。
從那開始,每年的清明節(jié)都要舉行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前联,從宮廷到民間功戚,就這樣,留下了清明掃墓的習俗似嗤。不過啸臀,提到清明節(jié),你要是只知道掃墓祭祀烁落,那你可就out了乘粒。也許古人也覺得上班跟上墳的心情已然是一樣的了,好不容易到了清明伤塌,還是掃墓灯萍,那也太殘忍了,于是就玩出了許多花樣每聪。
-1-蕩秋千
也許你還不知道旦棉,“秋千”最開始是叫“千秋”的。這種活動由來已久药薯。相傳最早是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為了獲取高處的食物而在樹枝上拴系皮革繩绑洛,人借助皮革繩的擺動來采摘果實。后來童本,齊桓公(春秋時第一位霸主)北伐真屯,便把這一活動帶到中原。等到了漢武帝時期巾陕,這項活動居然走進了宮廷讨跟。清明時節(jié)纪他,皇帝帶領(lǐng)眾臣子祭拜祖先,順便也接受百官的祝禱晾匠。為了吉利茶袒,皇帝命人在后宮架起大大小小的“千秋”,讓他的妃子們身著彩衣迎風蕩之凉馆,以求“千秋之壽”薪寓。后一想,“千秋”乃長遠之意澜共,誰便就蕩來蕩去的有些不像話向叉,就改名為“秋千”。
各位小主嗦董,看見了嗎母谎?蕩秋千在古代可是皇妃才能玩的游戲,那可是身份的象征哦京革!
-2- 插柳
據(jù)說第二年晉文公去介之推死時背靠的那顆大柳樹下祭拜時奇唤,發(fā)現(xiàn)本已經(jīng)枯死的柳樹居然又長出了新芽,便把此樹命名為“清明柳”匹摇,并折下一段柳枝插在頭上咬扇,以示紀念。后來廊勃,百姓們紛紛效仿懈贺,清明插柳的習俗便流傳下來了。
等到了唐宋時期坡垫,清明插柳又有了心的含義梭灿。在唐朝時期,人們就在清明節(jié)祭祀時折柳枝戴在頭上冰悠,來驅(qū)除毒蟲胎源。至宋代時,折柳插柳的風俗更為盛行屿脐,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插柳枝涕蚤,來達到辟邪的目的。
另外的诵,因為“柳”與“留”諧音万栅,在古代離鄉(xiāng)或者送別時常常要折一段柳枝。清明時節(jié)西疤,新柳抽芽烦粒,你要是想把誰留在身邊,就折一段柳枝送給他吧!
-3- 放風箏
放風箏扰她,源于古代的巫術(shù)兽掰。古人認為,放飛的風箏可以帶走邪氣與晦氣徒役,又因為清明節(jié)多悲傷之氣孽尽,所以在清明時節(jié),人們都要走出去放風箏忧勿。而且古人放風箏時會把自己身上的疾病或者不順之事寫在風箏上杉女,隨著風箏高飛,一切厄運就都煙消云散了鸳吸。
除了這一點熏挎,清明節(jié)之前要禁火吃寒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害身體晌砾,清明這天更要外出活動身體坎拐,放風箏則是最好的選擇。
-4- 蹴鞠
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养匈,高俅高太尉就是靠踢得一腳好蹴鞠而發(fā)跡升官的廉白。沒錯,蹴鞠這項運動在古代十分流行乖寒。古書中記載,這項競技游戲是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院溺,本是軍中的一項訓練楣嘁,后來流傳至民間。相傳珍逸,漢高祖劉邦逐虚、漢武帝劉徹,還有曹操谆膳、曹植叭爱,這些人都是蹴鞠高手。
唐朝仲無顏的《氣毬賦》中說“廣場春霽漱病,寒食景研买雾,交爭競逐,馳突喧闐”杨帽。這段文字描繪了初春之際漓穿,寒食節(jié)時風景無限。廣場之上人們對抗激烈注盈,你爭我逐晃危,正是男人們踢蹴鞠的景象。
看完這些老客,你一定為清明小長假做了一個周密細致的計劃僚饭,然后又發(fā)現(xiàn)三天有些不夠用震叮。最后要科普的這件事,恐怕要傷你的心了鳍鸵。
唐朝時苇瓣,已經(jīng)正式把清明節(jié)定位法定假日了。一開始時跟我們一樣权纤,只有三天钓简。但到了唐肅宗時,或許覺得小長假不夠長吧汹想,將寒食清明假期由3天增加到7天外邓。在中國節(jié)假日史上,清明節(jié)首次成為了真正意義的“黃金周”古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