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缸沃,下過一場雨,就會有很多小蘑菇“蹭蹭蹭”地長出來修械,菌包里的蘑菇更是好養(yǎng)活趾牧,養(yǎng)點平菇、木耳甚至能豐衣足食了肯污。
可并不是所有蘑菇都能輕輕松松養(yǎng)活翘单,有些蘑菇其貌不揚,卻嬌氣得很蹦渣,比如銀耳哄芜。
野生的銀耳很少、栽培又麻煩柬唯,直到清朝认臊,銀耳比燕窩還貴。但是锄奢!我們中國人什么時候在吃上低過頭失晴?今天我們就來講講“種銀耳”的故事。
銀耳革命
國內最大的銀耳種植區(qū)在福建寧德古田縣拘央,古田號稱“中國食用菌之都”涂屁。如果你碰見一個古田人,他可能會告訴你:“全世界90%的銀耳在中國堪滨,全中國90%的銀耳在古田胯陋!”
古田種銀耳的背后,還有一段犧牲與回報的故事袱箱。上世紀50年代遏乔,為了華南電網的建設,古田人舍棄了千年舊城发笔,任它被淹沒在古田溪水電站蓄水形成的翠屏湖底下盟萨。
意外的是,翠屏湖也回饋了古田人:湖泊周邊水汽充沛了讨,非常適合銀耳生長捻激。直到現(xiàn)在制轰,全縣的銀耳種植業(yè)也多數(shù)在圍繞翠屏湖的幾個鄉(xiāng)鎮(zhèn)。
最開始胞谭,古田人種銀耳用的是“段木法”:將木材截成小段垃杖、打上洞眼,把菌種接種上去丈屹。但這種種方法生產規(guī)模小调俘、產量低,還會破壞森林旺垒。在70年代彩库,古田人對銀耳進行了兩次“技術革命”。
先是創(chuàng)造了“瓶栽法”先蒋,即把銀耳和木屑等放在瓶罐里生長酪我。古田人把家里的容器全都拿來種銀耳了炕柔,比如泡菜壇、煤油燈、尿壺……
鍋碗瓢盆還得用來吃飯呢脸爱,都用來種銀耳了也不是個法兒翘魄。于是最筒,聰明的古田人又發(fā)明了另一個方法:“袋栽法”水慨,用成本低廉的塑料薄膜包裹培養(yǎng)基,封裝成“菌包”“菌棒”叨襟,代替瓶子繁扎。
“袋栽法”終于讓銀耳的生產規(guī)模產生了質的飛躍了,一飛沖天的那種糊闽,直接把銀耳拉下了宮廷神壇梳玫,變成了平民食品。
現(xiàn)代袋栽銀耳的基本流程
1.育種:采集銀耳組織或孢子右犹,在菌種瓶中培育菌絲提澎。
2.接種:將菌絲移植到菌棒上(菌棒用塑料薄膜包裹培養(yǎng)基制成,需高溫殺滅雜菌)念链。
3.養(yǎng)菌:等待菌絲走遍菌棒并轉色盼忌。
4.出耳:擴開菌棒上預留的出菇口,將菌棒擺放在架上掂墓,調控環(huán)境溫濕度谦纱,等待銀耳長出。
5.采收
霸道銀耳和它的炮灰小弟
人工栽培銀耳時君编,只把銀耳移植到菌棒上是難以成活的跨嘉。因為銀耳分解木質素的能力極弱,必須依靠香灰菌來“啃木頭”吃嘿。它倆的“友情”如此感天動地祠乃,香灰菌也被稱為“友耳菌”梦重。
后來人們才發(fā)現(xiàn),銀耳并沒有把香灰菌當朋友亮瓷,只是把人家當“炮灰小弟”琴拧,平時靠香灰菌吃飯,一旦感染病害寺庄,就把人家當“肉盾”艾蓝。
比如,鏈孢霉傳播性不強斗塘,香灰菌跟它纏斗的時候,銀耳還能趁機長出來亮靴。綠霉就比較狠了馍盟,香灰菌打不過,菌棒一感染就長不出銀耳了茧吊。如果是銀耳子實體直接感染綠霉贞岭,就會整朵爛掉。
香噴噴的小仙女
工廠化種植的銀耳可以智能控制溫度和濕度搓侄,所以銀耳的生長周期十分規(guī)律瞄桨,基本是41天左右:接種后等待菌絲走遍菌棒,稱為“養(yǎng)菌期”讶踪,歷時18天芯侥。之后將菌棒上預留的出菇口割開,放到架子上乳讥,等待銀耳長出來柱查,稱為“出耳期”,歷時23天云石。
在銀耳的種植中還需要一個特殊操作:在出耳期第4天唉工,工人需要將菌棒翻過來,讓銀耳“朝下生長”汹忠。因為銀耳剛開始生長時不需要太多水分淋硝,水一多很容易爛,倒置就能防止積水宽菜。
等銀耳長到一定大小谣膳,就開始“大口喝水”了,需要把菌棒倒回來赋焕,用很多水催長参歹,還要用霧氣保濕,所以銀耳菇房總是仙氣飄飄隆判。
并且犬庇,新鮮銀耳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僧界,菌棒的材料不同,銀耳的氣味就可能不同臭挽。菌棒常用的材料有木屑捂襟、蓮子殼、棉籽殼欢峰、麥麩葬荷、石膏和鹽巴等。如果使用蓮子殼會產生濃濃的夜來花香纽帖,如果使用棉籽殼則有一股清甜的梨子味宠漩。
在一團仙氣和香味中成長的銀耳,是小仙女無疑了懊直,晶瑩剔透Q彈扒吁,扔進筐里都會抖三抖。
再經過削根室囊、清洗雕崩、包裝,銀耳就可以進入千家萬戶的飯桌了融撞。
銀耳吃的完嗎饶火?
實際上,無論是干銀耳還是鮮銀耳冬念,被人們直接吃掉的數(shù)量都有限趁窃。大部分古田銀耳,其實是變成了工業(yè)原料急前。
有的工廠會生產兩種銀耳醒陆,米黃色品種的口感更脆彈,賣給各大生鮮超市裆针,可以直接鮮吃刨摩。另一種潔白的銀耳更黏稠,賣給工廠世吨,提取其中的多糖來制作食品增稠劑澡刹,用于飲料零食中。除此之外耘婚,晶瑩又滑滑的銀耳還能制作面膜等護膚品罢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