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要改寫的人生腳本就是避免將父母分在兩個陣營中净捅,我們不是父母任何一方的敵方或友方疑枯。如果父母在我們的心靈空間中是一個共同體,我們就會看到兩個人的愛禀横,而且覺察到兩個人共同愛著自己毫痕,這時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感受的整合感會更多一些,分裂感更少一些于颖。如果我們在人生腳本里選擇和父母中的一方站在同一陣營里呆贿,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另一方看成敵人,這樣我們不僅會喪失一方的愛森渐,而且會有分裂感做入。童年期的我們所形成的人生腳本里大多數是沒有“我們”的,我們只知道媽媽如何同衣,爸爸如何竟块,“我”如何。所以耐齐,爸爸浪秘、媽媽、“我”這三部分都是分裂的蚪缀,互相之間缺少整合秫逝。已經成年的我們覺察到這點后,要主動去創(chuàng)造人生腳本里“我們”的部分询枚。
我們在關系中的一系列困惑违帆,都可以去追溯一下自己的人生腳本。我們現在活出來的世界金蜀,我們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生活刷后,都不過是我們內在心智策略的一個呈現,也是我們內在人生腳本的一個呈現渊抄。其實做企業(yè)也一樣尝胆,一個企業(yè)的狀態(tài)一定是這個企業(yè)主內在狀態(tài)的外在呈現,也是企業(yè)主的自我對話所呈現出來的狀態(tài)护桦。也就是說含衔,企業(yè)的財富值其實取決于企業(yè)主的人生腳本,取決于企業(yè)主自我對話的高度二庵。
我們人生的豐富度取決于腳本的豐富度贪染,我們人生的導演、編劇和演員都是自己催享。我們會發(fā)現自己的人生腳本有很多矛盾點杭隙,既有愛的成分,又有被否定的因妙、被指責的痰憎、高要求的成分票髓,呈現出來的就是,我們既想追求高標準铣耘,同時內心又有非常多的自我批判洽沟。這導致我們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非常艱辛,這是自虐式前進蜗细。與其這樣玲躯,很多人會選擇不去努力追求成功,因為不去努力反而輕松一點鳄乏,內心的對話和壓力也不會被激發(fā)。有時候棘利,我們會發(fā)現那些調皮搗蛋橱野、學習不好的孩子很享受當下的狀態(tài),而學習好的孩子心理壓力卻特別大善玫,他們擔心自己不夠好水援,擔心自己會失敗,并期待下次能夠自我超越茅郎。事實上蜗元,他們的壓力和糾結反映出父母常年灌輸的自我對話式人生腳本。
小時候系冗,我們聽取父母的教導奕扣,長大以后,這些聲音都內化成我們的內在對話掌敬,并在生活的各種情境下都冒出來惯豆。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有很多企業(yè)家或創(chuàng)業(yè)者很難成功奔害,或者一直陷在不太成功的狀態(tài)中楷兽,是因為他們的內在對話告訴自己,承受成功的壓力比不成功要大很多华临。正如有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或者成就并不像我們期待的那么高芯杀,就是因為這些孩子不一定真正喜歡學習,而是希望通過學習得到別人的認可雅潭,滿足別人對自己的期待揭厚。他們的人生腳本里有這樣的內在對話:我需要別人對我的認可,這樣我才會有價值寻馏。
現在再回顧一下前文練習中寫的那幾個詞語棋弥,看看有哪些是已經不適用而我們依然堅持在用的。當我們用這些詞語來要求自己時诚欠,會有什么體驗或感覺顽染?借助這個來思考漾岳,我們在人生中有多少時刻是真的在為自己而活,又有多少時刻仍然活在別人眼中粉寞?很多人的人生腳本就是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尼荆,正應了上面那句話:孩子從父母的眼睛里認識自己。所以每當好孩子用“父母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時候唧垦,他們就是在證明別人眼里的自己足夠好捅儒。這些外在標準也許并不存在,他們甚至也會給自己虛構一些“他人的標準”振亮。他們寧愿活給虛構的他人看巧还,也不活給自己看,這種好孩子長大后就會活得很累坊秸。
我們怎樣對待自己麸祷,也一定會怎樣去對待別人。這個世界上沒有他人褒搔,只有自己阶牍。當我們看到自己的人生腳本,并開始對它產生好奇時星瘾,療愈就已經開始了走孽。看到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琳状,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過:“除非我們把潛意識里面的東西意識化磕瓷,否則我們就會追尋它一輩子∧畛眩”潛意識就是我們無意識的腳本生宛,精神分析和療愈的原理就是讓我們把潛意識里面的東西意識化,通過分析肮柜,我們就能看到它陷舅,進而才有改變的方向。
從幸福心理學視角看审洞,轉化腳本不是要丟掉腳本莱睁。潛意識有一個習慣:選擇比從零開始更容易。所以曾經的人生腳本是支持我們過往經營人際關系或自我成長中的原動力芒澜,只是腳本的策略太單一仰剿,選擇性太少了。那么選擇從哪里開始呢痴晦?幸福心理學認為南吮,我們原來的人生腳本里有核心的、很重要的資源誊酌,我們要加以選擇部凑,好好利用起來露乏。
比如一個乖女孩的人生腳本是“討好媽媽,讓媽媽認可自己”涂邀。這個腳本的核心資源是“愛”瘟仿,但她只用了一種策略來詮譯,即“討好”比勉。如果她能在“愛媽媽”這個核心資源上發(fā)展一些其他的積極策略劳较,她的腳本就更豐富、靈活了浩聋。比如除了“討好媽媽”观蜗,她還可以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更放松衣洁,畢竟這是每個媽媽都期待的嫂便,也是愛媽媽的策略。
事實上闸与,所有的心智策略,只要被用在有效的場景里岸售,就都是有效的践樱,但要學會轉化。比如指責的背后是什么凸丸?如何轉化指責呢拷邢?媽媽通過指責來表達愛,爸爸通過指責來提要求屎慢,我們也通過指責別人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瞭稼。所以從這些角度說,指責也是一個有效策略腻惠,只是天天用就達不到效果了环肘。我們應該如何轉化呢?我們可以將指責別人轉化為直接表達要求集灌,這也是后文要講的問題框架和資源框架悔雹、正面描述和負面陳述的內容。
幸福心理學的資源視角就是讓我們不去否定過往欣喧,而是學會從所有策略里面提煉出最核心的部分為自己所用腌零。孩子潛意識中對待父母的方式就是全盤接收:我想要媽媽的愛,就要接受媽媽的期待唆阿、指責和標準益涧。成年人應更有能力選擇:我只要媽媽的愛,不要隨愛附加的東西驯鳖,父母滿足不了的闲询,我還可以自己創(chuàng)造久免。很多成年人出現心理問題,根本原因就是不會選擇嘹裂。但我們要謹記咨詢中的一個重要原則:不要拿走來訪者的選擇妄壶,也不要替他做選擇,而是給他更多的選擇寄狼。當我們能夠給他更多選擇的時候丁寄,他會自動自發(fā)地選擇那一個對他來說最好的選擇。
本章開篇關于人生腳本的練習泊愧,我們還可以延展開來伊磺。
如果我沿著現在的這個腳本繼續(xù)往下走,5年以后會變成什么樣子删咱?
如果我給自己轉化一個人生腳本屑埋,這個腳本會是什么樣子?5年后又是什么樣子痰滋?
我們可以基于現在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去探索一下自己的人生腳本是什么摘能?
我們是什么時候安裝這些腳本的?
基于原有的腳本及未來想要的關系狀態(tài)敲街,我們如何策劃一個新的腳本团搞,并成為自己人生的好導演?
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多艇。通過對練習做進一步的延伸逻恐,我們更容易做選擇。如果有些人生腳本是對我們有利的峻黍,我們可以繼續(xù)用复隆,而那些無用的、有害的人生腳本姆涩,我們可以想辦法轉化它挽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