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大學里接觸編程開始, 就對計算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自己平常玩的游戲, 用的軟件它們背后的原理竟然離自己如此
之近, 也終于明白了但是在我爸的手機上玩游戲看到的那一杯咖啡原來是一門語言(一直以為是某個游戲公司的圖標).
大學
大學里學習的第一門語言是C++
(課程大概只會講解到基本語法, 到類那一節(jié)就差不多了), 當我天真的以為我只要學完了這門課我就可以做出一個像樣的游戲的時候, 我發(fā)現(xiàn)我的運行界面永遠只有一個大黑框(Dos), 里面滾動著字符, 和我想象的相差的甚遠, 萌生退意, 懷疑自己被欺騙.
大二課程開設了Java
, 這個我在大一的寒暑假就已經(jīng)自己學完了, 但是看得黑馬的Java教程, 上課時候老師發(fā)現(xiàn)我都知道, 就帶我去了實驗室, 就是這個契機, 打開了我移動端的大門.
在實驗室有學長是做Android開發(fā)的, 這也是我看到編完代碼能直接在界面上體現(xiàn), 直觀看到的, 然后我就一發(fā)不可收拾, 立即進行了學習.
期間和三個學長以及三個同級的同學一起做了個外面的項目, 每個人大概分了小一萬, 這個項目給了我迷之自信, 讓我覺得自己很牛逼(其實就是個菜雞), 后面的時間就開始亂學了, 時不時看看Python, 看看Java什么的,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找工作的艱難.
工作
畢業(yè)那會是2017年, 趕上了移動端開發(fā)供不應求的時期, 自然找工作也變得困難起來, 自己也變得著急, 每天在網(wǎng)上看招聘要求, 看哪個崗位招的人多(想轉(zhuǎn)到這個方向上去), 期間撿起了大學學的 Java
, 花了一周看 SSH
框架, 就迫不及待的改了一份簡歷去投, 這個都不用想, 自然是沒戲的, 最后在呼和浩特找到第一份iOS
工作, 正式開始了我的工作生涯.
每天的工作完成后, 就開始思考"人生方向"
, 我要怎么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
, 就這樣, 我接觸到了 AI, 但是一聽這名字就牛逼, 然后查找資料, AI 遲早要替代我們這一群碼農(nóng), 然后被一些文章給各種"洗腦"
, 趕緊給身邊的人安利, 然后一起學了起來, 為了表示自己有志向走到人工智能的方向了, 報了一堆網(wǎng)課(這里防止打廣告的嫌疑, 我就不說名字了), 通過網(wǎng)課入門, 然后自己去研究各個算法背后的數(shù)學知識, 不會就開始補, 當網(wǎng)課成功畢業(yè), 我自以為成功踏入了AI 領域, 帶著自信來到杭州尋找 AI 相關的工作, 那真是一段慘烈的面試啊
, 被各種問住, 業(yè)務不懂, 實際工業(yè)項目沒有, 論文沒有, 只知道一些算法原理和推導...結局肯定還是失敗告終.
最后是找了一個做 Python 的公司, 被叫去后端業(yè)務了, 這樣, 我就學的更雜了(期間我還抱有自信能走 AI, 還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去學習, 看cs224等公開課, 讀論文等).
我徹底醒悟過來是在最近幾個面試, 面試官的提醒和引導, 我終于意識到我一直以來的問題(方向不明確, 學習不夠深入), 開始正視自己, 明白自己下一步應該做什么了.
總結
現(xiàn)在回顧整個過程, 我一直在變換自己的方向, 跟著潮流到處亂跑, 最自己的認知不到位, 最后都學的不夠深,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只知道這樣用, 卻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用, 這也是我面試失敗比較主要的一個原因.
現(xiàn)在, 我決定優(yōu)先將 iOS
學好, 然后在去橫向拓展, 去學習其他的知識, 否則我還是一樣, 沒有核心競爭力.
下一步的學習:
- 善于總結和思考, 做完一個東西后多去想想是否還有其他方案實現(xiàn), 為什么要選擇這個方案, 而不是簡單的做完就完事了.
- 多了解背后的原理, 去了解為什么要這么用
- 多讀源碼, 學習他人的設計模式以及技巧.
- 多分享, 將知識輸出也是檢驗自己是否掌握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