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早上好!我們一起來禮佛扩淀!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啤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驻谆!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庆聘,
我今見聞得受持胜臊,愿解如來真實義。
第三節(jié)? 舍離世間之欲貪伙判、苦惱
最后一句象对,舍離世間之欲貪、苦惱宴抚。巴利原文vineyya勒魔,源自動詞vineti(去除)。這句并不表示:在開始修習念住之前菇曲,必須先去除貪欲和憂惱冠绢,而是指“去除”是與“念處”修習同時發(fā)生,邊修習邊去除常潮〉苷停“舍離”、“調(diào)伏”喊式、“遠離”這幾種翻譯孵户,都能表達這種過程性。
貪欲和憂惱這兩個心的素質(zhì)岔留,它們常常出現(xiàn)在與守護根門有關(guān)的經(jīng)典中夏哭。守護根門,是漸進的修道次第中進入正式禪修前的階段贸诚。在此階段方庭,行者守護根門,以阻止感官的影響而引生的貪欲和憂惱酱固。貪欲和憂惱械念,泛指對已接收到的訊息的喜歡和不喜歡。當平等的覺察已穩(wěn)固建立時运悲,行者不會以貪欲和憂惱去回應(yīng)接受到的信息龄减,而是能夠毫不費力地保持中立的觀察。
在念處的初始階段班眯,需要與守護根門齊頭并進希停。守護根門結(jié)合純?nèi)坏哪詈涂桃獾木M烁巫,以避免或抗衡貪欲和憂惱。在此后宠能,行者才進入正式的修習亚隙。在實際修習時,念處和守護根門這兩者相當程度地相互交疊违崇;念處依靠守護根門阿弃,守護根門又依靠念和正知。因此羞延,守護根門可以被當作是念處修習的一部分渣淳,特別是在當貪欲和憂惱還沒有被完全去除的階段。
《大念處經(jīng)》的義注將貪欲和憂惱這些心的素質(zhì)等同于整套的五蓋伴箩。在一些經(jīng)典中入愧,貪欲確實取代了較常見的、作為五蓋之首的欲貪蓋嗤谚,也就是感官的欲望(kāmacchanda)棺蛛。「憂惱」(domanassa)則被區(qū)分為兩類:因為感官享受未滿足而生起的憂惱巩步,以及因為對修道不滿意而生起的憂惱(M III 218)鞠值。后者的憂惱也屬于嗔心,因為后面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在支配渗钉。但是《中部》的經(jīng)文有說到這個與嗔方面隨眠煩惱完全無關(guān)(MI 304)。五蓋在未來不再生起是指它們被道果斷除钞钙,但在當前階段則是指舍離五蓋和修止鳄橘。因此,《大念處經(jīng)》的義注教導(dǎo)通過學(xué)習佛陀的教導(dǎo)芒炼、親近善友瘫怜、適當?shù)难哉劊约靶拗沟确椒▉砩犭x諸蓋本刽。
完全地去除貪欲和憂惱鲸湃,并不是念處的前提條件,而是成功修習念處的結(jié)果子寓。念處的教導(dǎo)暗挑,清楚地指出:無論是貪欲、憂惱或任何的蓋障等不善心的狀態(tài)斜友,未必會妨礙修習念處炸裆。因為這些心的狀態(tài),都是具念隨觀的對象鲜屏。
《中部》(I 323)烹看,提及幾個證得預(yù)流果所需的特性国拇,其中之一是:不為諸蓋所擾。即能證得預(yù)流果的必要條件是:從五蓋中徹底地解脫的一種心的狀態(tài)惯殊。去除諸蓋的方便法是發(fā)展禪那酱吝,但這不是唯一的方法。依據(jù)《 如是語》(Itivuttaka)的一部經(jīng)土思,即使在行禪——不適于證入禪那的姿勢——期間务热,諸蓋也能被去除,而且心變得專注浪漠。其實陕习,另一段經(jīng)文顯示:即使在正式禪修的情境之外,例如當行者在聞法時址愿,諸蓋也可能暫時地消失该镣。經(jīng)典記載佛在世時有很多人聽聞佛陀說法而證得初果。這些人甚至不曾規(guī)律性地禪修响谓。這是因為聞法時專心致志损合,諸蓋被去除而成就。提婆達多僱用了幾個殺手去謀殺佛陀娘纷,這些殺手非但沒有完成原本的任務(wù)嫁审,反而在聽聞佛陀說法后,全部變成預(yù)流者(Vin II 192)赖晶。經(jīng)典還記載律适,無論是忙于事務(wù)的王公貴族,還是酒醉的居士遏插,亦或貧窮的麻風病人捂贿,都能在聞法后證悟預(yù)流果。這個麻瘋病人胳嘲,其實是看到人們聚在一起聽佛陀說法厂僧,以為是有免費食物可以領(lǐng),他也去湊熱鬧了牛,希望能夠飽餐一頓颜屠。
證悟預(yù)流果有四個必備條件:親近善士、聽聞佛法鹰祸、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āra)及法隨法行(《增支部》S V 410)甫窟。 法隨法行,特別指透過修習離欲以克服無明(S II 18)蛙婴。佛陀提及定義預(yù)流者的四項特性蕴坪,即對于佛、法、僧背传、戒的不壞凈信(S V 357)呆瞻。
當代一些著名的禪師也指出禪那的能力對預(yù)流果的證悟而言,并不是必要的径玖。依據(jù)他們的教導(dǎo)痴脾,由于在證入預(yù)流時,心變得剎那地“融入”涅槃的經(jīng)驗之中梳星;證入世間禪那的能力赞赖,就不是必備的要件了。
《增支部》中的《雙運經(jīng)》(Yuganaddha Sutta)提及證悟的方法有:先觀后定冤灾;或先定后觀前域;或止觀并修。戒韵吨、定匿垄、慧,并非嚴格的線性次序归粉,實際修持中椿疗,三者彼此增益及支持】返浚《種德經(jīng)》(So?ada Sutta)將戒與慧的相互關(guān)系届榄,比喻作相互搓洗的雙手。經(jīng)典中描述達到最終證悟的方法有許多種倔喂,有的行者雖然不甚精通禪定铝条,但是能夠獲得甚深的智慧。
《傳車經(jīng)》中講述了七種清凈的次第席噩,先有戒清凈攻晒,才有心清凈,有了心清凈班挖,才有見清凈。但是芯砸,《增支部》里也有經(jīng)文陳述:若不先凈化見(即見清凈)萧芙,就不可能凈化心(即心清凈)〖偕ィ《增支部》有段經(jīng)文双揪,提及證悟的兩種方法是:藉由禪那的樂行道,以及藉由觀身不凈的少樂行道包帚。
禪那的功能
《大念處經(jīng)》沒有直接提及禪那的能力渔期,在后面經(jīng)文里佛陀提到修習念處能證得三果和四果。有經(jīng)典指出:為了證得較高的兩個果位,至少必須有證得初禪的能力疯趟。三果圣者是不來者拘哨,也就是不會再投生欲界,他們會投生到色界天或者無色界天信峻,所以必須有入禪的能力倦青。這就是為什么在說明趨向完全覺悟的八圣道時,佛陀會提及禪那盹舞。在許多經(jīng)典中产镐,佛陀指出:禪那的培養(yǎng)對于證悟是特別有助益的。深定的發(fā)展踢步,導(dǎo)致對心高度地掌控癣亚;禪那的成就,不僅能暫時地舍去諸蓋获印,而且在之后的各種情況述雾,也使諸蓋較難侵擾心。從深定出定的時候蓬豁,心變得柔軟绰咽、適業(yè)且穩(wěn)定,因此行者能夠輕易地將心導(dǎo)向如實知見諸法地粪。當寂靜取募、柔軟的心如實知見事物之后;這個知見蟆技,會影響心靈更深的層次玩敏。這類知見,遠勝過膚淺的理智型了解质礼;因為旺聚,心變得柔軟、包容眶蕉,洞察力將能夠穿透心的更深處砰粹,因而產(chǎn)生內(nèi)在的改變。
發(fā)展禪那的利益造挽,不僅是為觀禪的修習提供一種穩(wěn)定碱璃、善于接納的心。與禪那所體驗到的內(nèi)源性的強烈愉悅相比饭入,倚賴外在物質(zhì)對象而生起的任何愉悅頓時黯然失色嵌器。因此,禪那能夠有效剝除感官五欲的吸引力谐丢,有力地對治感官欲望爽航◎救茫《小苦蘊經(jīng)》(Cū?adukkhakkhandha Sutta)中說,只是依靠智慧本身讥珍,并不足以克服感官享受历极;還需要依靠禪那的強力支持。佛陀本人在證悟的過程中串述,也是依靠禪那克服感官欲望所引起的障礙执解。
雖然體驗禪那經(jīng)驗的心,不會被諸蓋所控制,但是纲酗,由于心專注于單一所緣的能力增加衰腌,一旦不在禪那之中時,當有不善所緣時觅赊,感官的欲望和瞋反而會以激烈的方式顯現(xiàn)(M I 463)右蕊。《本生經(jīng)》中描述佛陀的一些前世曾經(jīng)是苦行者吮螺,雖然有能力證入深定且具有神通力饶囚,當無意中看見衣衫不整的女人時,仍被感官的欲望徹底地征服鸠补。
深度的定力可以促進內(nèi)在的穩(wěn)定和整合萝风。寂靜和整合的心,能夠?qū)苟U修過程中不穩(wěn)定經(jīng)驗的沖擊紫岩。如果缺乏這種寂靜和整合的心规惰,那么,行者可能會失去平衡的觀察泉蝌,而被恐懼歇万、焦慮或沮喪所淹沒。因此勋陪,應(yīng)發(fā)展內(nèi)心的平靜贪磺,逐步建立起整合良好的人格,這是修觀禪的基礎(chǔ)诅愚。在達到“無我”之前寒锚,你必須先成為某種人﹝ to be somebody ﹞才行。良好的人格能夠從容接納那些通常會帶來強烈不穩(wěn)定的事物违孝,能夠在驚險中無恐懼刹前,能夠在喜悅中無執(zhí)著。從某個角度來說等浊,禪修的作用,是在培養(yǎng)相當柔軟摹蘑、清明筹燕、平衡,能夠平靜面對各種情境的自我。
有定的心支持毗婆舍那的發(fā)展撒踪,而智慧的現(xiàn)前过咬,反過來有助于定的更深層次的發(fā)展。所以當「止」(samatha制妄,奢摩他)與「觀」(vipassanā掸绞,毗婆舍那)以善巧的合作方式發(fā)展時,將能處于它們的最佳狀態(tài)耕捞。
《增支部》的一段經(jīng)文衔掸,將止的修習與斷除愛染相連結(jié),將觀的修習與無明的滅盡相連結(jié)俺抽,分別用心解脫(cetovimutti)和慧解脫(pa??vimutti)這兩個詞來表達敞映。這段經(jīng)文并不是表示兩種不同的證悟方法;而是表示禪修之道的兩個層面磷斧,只有其中之一是不足以單獨導(dǎo)致證悟的振愿。因為這兩個詞,在證悟的重要性上并不完全相等弛饭∶崮慧解脫是指涅槃的證悟;而心解脫侣颂,除非是進一步指明為「不動的」(akuppa)心解脫档桃,否則就不是指涅槃的證悟『嵫眩「心解脫」也可以意味著:心暫時的解脫胳蛮,比如證得第四禪或「四梵住」(brahmavihāra)〈陨危《無礙解道》對于這一點作了總結(jié):止禪和觀禪仅炊,行者或許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將其中的某一個層面發(fā)展到較高的程度澎蛛,但是在修習的最后階段抚垄,兩者必須結(jié)合,以便達到完全的覺悟谋逻,貪愛和無明兩者的破除呆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