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贊譽
前言
引言 ┆ 1
第一部分 情緒識別永罚、調(diào)整和表達
第1章 識別情緒 ┆ 8
疑難情緒 ┆ 9
恐懼與表現(xiàn):莎拉·西爾弗曼 ┆ 11
情緒識別問題 ┆ 16
述情障礙與文化 ┆ 18
情緒識別案例 ┆ 21
第2章 調(diào)整情緒 ┆ 31
喪失和愛:特雷西·K.史密斯 ┆ 33
情緒調(diào)節(jié)模型:認知過程 ┆ 35
情緒調(diào)節(jié)模型:正念 ┆ 40
發(fā)展中的情緒調(diào)節(jié):依戀崇众、心智化和自我 ┆ 43
情緒調(diào)節(jié)的測量 ┆ 48
情緒調(diào)節(jié)困難 ┆ 50
情緒調(diào)整案例 ┆ 52
第3章 表達情緒 ┆ 60
藝術與生活:英格瑪·伯格曼 ┆ 64
情緒表達測量 ┆ 67
心理治療中的情緒表達 ┆ 69
情緒表達案例 ┆ 72
溝通情緒 ┆ 79
第一部分尾聲 ┆ 81
第二部分 心智化情感
第4章 情緒的心智化 ┆ 88
心智化的來源 ┆ 89
心智化的法國心身觀 ┆ 90
心智化的認知科學觀 ┆ 92
心理治療中的心智化 ┆ 95
對心智化的心智化 ┆ 98
什么是心智化情感 ┆ 103
反思功能與心智化情感的測量 ┆ 104
第5章 培養(yǎng)心智化情感 ┆ 108
自傳體記憶/敘事/自我 ┆ 110
受限制的奧利弗·薩克斯 ┆ 117
回歸的奧利弗·薩克斯:無限制 ┆ 122
更多關于奧利弗·薩克斯的故事 ┆ 127
心智化情感案例 ┆ 130
第6章 心智化情感掐松、治療行動和溝通范式 ┆ 137
所有優(yōu)秀的治療師都會心智化 ┆ 139
患者和治療師之間的動力 ┆ 142
認識層面的謹慎 ┆ 144
真誠或?qū)φ鎸嵉臒釔?┆ 146
心理治療和溝通范式 ┆ 150
第7章 心智化情感與當代精神分析 ┆ 154
原始心理體驗與心智化情感的局限:比昂 ┆ 155
原型情緒與情緒的字母化:費羅與場域理論 ┆ 159
關系心智化Ⅰ:格林伯格和米歇爾贪壳、阿隆以及本杰明 ┆ 164
關系心智化Ⅱ:布隆伯格和斯特恩 ┆ 169
關系堵泽,但不僅僅是關系 ┆ 173
結(jié)論 ┆ 177
兩種文化 ┆ 178
臨床心理學的多元化 ┆ 179
“翻譯” ┆ 182
科學筒愚,但不僅僅是科學 ┆ 183
附錄 心智化情感量表(MAS) ┆ 186
參考文獻 ┆ 192
引言
懷疑不亞于知道赴蝇,懷疑使我高興。
——但丁巢掺,《神曲·地獄篇》[1]
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句伶,這一簡單卻引人注目的觀點在關于情緒的大量文獻中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劲蜻。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總是對自己的情緒一無所知考余,也不意味著我們無法有效地了解和利用自己的情緒先嬉。這只表明,即使我們盡最大努力去理解情緒的意義楚堤,也無法完全理解疫蔓。此外,我們不能保證我們對情緒的評估是準確的身冬,也不能保證我們事后編造來解釋我們情緒的理由是正確的(Haidt衅胀,2001;Kurzban & Aktipis酥筝,2007)滚躯。我們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情緒,承認這點至關重要嘿歌,因為它鼓勵我們在分析自己“情緒智力”或“情緒調(diào)節(jié)”的潛力時保持謹慎和謙遜的態(tài)度掸掏。“不知道自己的情緒”這一體驗其實是我們?nèi)粘I畹囊徊糠纸练@一點不僅僅適用于那些正在尋求心理治療的人阅束。
正如我將在第1章中討論的,我引入“疑難情緒”(aporetic emotion)一詞茄唐,來表示我們內(nèi)心模糊息裸、神秘或困惑的精神狀態(tài)和情緒體驗(Jurist,2005)沪编。我選擇“疑難”(aporetic)這一來自蘇格拉底的詞有這樣的用意:知道我們不知道呼盆,比錯誤地自認為我們知道或以一種淺顯的方式知道要好。對于情緒蚁廓,很難區(qū)分知道與否访圃。盡管如此,我的研究將集中于疑難情緒帶來的挑戰(zhàn)相嵌,并通過識別腿时、調(diào)整和表達情緒來戰(zhàn)勝它們。
對于如何可能超越疑難情緒這一問題饭宾,我的完整答案是將它們心智化批糟。心智化是一個在哲學和心理學的許多分支學科中日益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大腦對現(xiàn)實的解釋看铆,以及運用技能以理解自己和他人徽鼎。通過第4章對各種來源文獻的梳理可以看出,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已經(jīng)將心智化作為一種新的方法來建立關系或治療聯(lián)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否淤。治療師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心智化悄但,并邀請患者將自己和他人(包括治療師)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心智化。正如我將要討論的石抡,心智化對治療行動(therapeutic action)和心理治療目標具有獨特意義檐嚣。
心理治療的成功取決于患者心智化水平的提高。事實上汁雷,所有的心理治療都可以歸結(jié)為兩個人試圖心意相通净嘀、共同建構(gòu)意義的工作。心智化建立在一系列可以在治療中培養(yǎng)的技能的基礎上侠讯,它培養(yǎng)患者形成一種協(xié)調(diào)生活和人際關系的持續(xù)性方式挖藏,幫助患者用最佳的方式處理痛苦。心智化改變了心理治療的傳統(tǒng)目標厢漩,現(xiàn)在的目標不再是自我認識或行為改變膜眠,取而代之的是讓患者致力于溝通,重視他人的意見溜嗜,并暴露自己的脆弱宵膨。認識層面的信任,即嬰兒依靠照料者(caregiver)學習的能力炸宵,以及認識層面的警覺[2](epistemic vigilance)辟躏,即嬰兒辨別誰值得信任的能力,兩者對于產(chǎn)生基于真誠的溝通是必要的土全。心智化類似于開放的心態(tài)捎琐,即對重新評估自我和他人、過去和現(xiàn)在不斷進行積極的裹匙、很可能出錯的投入瑞凑,并保持這種心態(tài)。
心智化情感是心智化的一個具體方面概页,與心理治療密切相關籽御。它與“情緒調(diào)節(jié)”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強調(diào)情緒是通過自傳體記憶的棱鏡進行調(diào)節(jié)的(Fonagy惰匙,Gergely技掏,Jurist,& Target项鬼,2002零截;Jurist,2005秃臣,2008,2010,2014)奥此。心智化情感源于好奇心弧哎,即人們對了解一個人的過去和身份如何影響他的情緒體驗的愿望,而其實現(xiàn)則表現(xiàn)為對真實或者真誠的熱愛稚虎,以及對盡可能誠實地面對自己和他人的渴望撤嫩。在推動我們根據(jù)自傳體記憶來理解當前情緒體驗的過程中,心智化情感提供了一個批判性的視角蠢终,只要有可能序攘,通過這個視角,我們可以觀察寻拂、質(zhì)疑和重塑自我程奠。[3]
雖然我本人所采用的治療方法是心理動力學取向的,但我對處理情緒所建議的方法適用于所有治療師祭钉,無論其治療取向為何瞄沙。我將會介紹一些方法來幫助患者獲知和反思情緒,并介紹一些可以與廣泛采用的治療技術相結(jié)合的工具慌核。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情緒體驗的復雜性距境,除了研究之外,書中還列舉了一些來自不同渠道的真實案例垮卓,比如臨床案例和自傳作品垫桂。我在本書中呈現(xiàn)的臨床案例是快照(snapshot)式的,或者更好的說法是“快談”(snapchat)粟按,即與患者進行簡短诬滩、即時且有啟發(fā)性的對話。這種風格將允許我們在不違背與保密相關的倫理準則的前提下钾怔,快速捕捉患者在生活中的情緒體驗碱呼。為了保護患者的身份信息,相關的細節(jié)已經(jīng)被修改宗侦。
我引用的回憶錄內(nèi)容廣泛愚臀,包括第1章中的喜劇演員(莎拉·西爾弗曼)、第2章中的詩人(特雷西·K.史密斯)矾利、第3章中的電影人(英格瑪·伯格曼)姑裂,以及第5章中的神經(jīng)科醫(yī)生/作家(奧利弗·薩克斯)。自傳體回憶錄是一個新興的文學領域男旗。事實上舶斧,我開始寫這篇引言的同一天,《紐約時報》的書評版開始刊登梅根·道姆的一個固定專欄察皇,名為“自我”茴厉。自傳體敘事(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節(jié)點提供了一個衡量我們文化的標準泽台,而不僅僅是私人生活的記錄。在某種程度上矾缓,自傳體敘事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治療性的努力怀酷,因為用語言表達思想很有益處(Pennebaker,1997)嗜闻。
我從眾多可選的回憶錄中做出的選擇是基于它們對生活情緒體驗的創(chuàng)造性洞察蜕依。它們是具有示范性的,因為它們提供了豐富的琉雳、反映個人和文化層面情緒的數(shù)據(jù)样眠。回憶錄真實地翠肘、情境化地展現(xiàn)了情緒檐束。在此要聲明,我并不認為我引用的臨床案例一定反映了精神障礙锯茄,自傳體敘事也并非不受心理困擾的影響厢塘。我對臨床和非臨床材料的混合使用是一種非典型性但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選擇,因為這兩種材料都是對目前情緒科學研究很好的補充肌幽。情緒是如此令人煩惱晚碾,需要用各種手段加以研究。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喂急。第一部分旨在培養(yǎng)治療師幫助人們體驗和利用他們的情緒(并考慮具體的情緒問題)格嘁。
第1章探討識別情緒。我認為識別情緒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廊移。我討論了上面提到的“疑難情緒”的概念糕簿,并詳細闡述了與述情障礙(alexithymia)研究相關的情感識別問題。我舉了很多例子:一些患者能識別一些情緒狡孔,但不能識別其他情緒懂诗;一些患者會談論情緒,卻總說不到點上苗膝;還有一些患者會傾向于忽略情緒殃恒。我關注莎拉·西爾弗曼的過往,尤其是她對恐懼情緒的體驗辱揭,以及她是如何通過舞臺表演來改變恐懼情緒的离唐,雖然她仍然感受到恐懼的重負。
第2章探討調(diào)整情緒问窃。在這一章里亥鬓,我將介紹關于情緒調(diào)節(jié)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強調(diào)認知重評的過程模型(process model)以及正念模型(mindfulness model)域庇。正念模型是對過程模型的一種批判嵌戈,它鼓勵接受而不是改變情緒覆积。我將討論情緒調(diào)節(jié)在個體發(fā)展(尤其是自我發(fā)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關于情緒失調(diào)如何構(gòu)成多種精神障礙的基礎研究咕别。我將討論情緒調(diào)節(jié)的幾種方法技健。本章提供的一些例子展示了向上和向下情緒調(diào)節(jié)過程中的掙扎。值得注意的是惰拱,我舉的例子表明了情緒調(diào)節(jié)的關系屬性,即我們依賴他人來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啊送。我把特雷西·K.史密斯的回憶錄作為案例來研究偿短,這本回憶錄是對她哀悼母親的沉思,她的母親在她很年輕(22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馋没。我也提出了情緒調(diào)節(jié)這一概念的范圍和問題昔逗,并提出了保留意見。
第3章探討表達情緒篷朵。我對情緒的內(nèi)在表達和外在表達進行了區(qū)分勾怒,并且對有效溝通和無效溝通的例子進行描述。我討論了情緒表達的異質(zhì)性(heterogeneity)声旺,并介紹了測量情緒表達的一些方法笔链。我也強調(diào)了文化如何影響情緒表達。英格瑪·伯格曼的自傳體回憶錄記錄了他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對他人的情緒)的努力和掙扎腮猖,盡管在他的電影中他總是能對情緒進行精彩而微妙的表達鉴扫。
前三章有一個邏輯順序,如果一個人能識別情緒澈缺,就能很好地調(diào)整情緒坪创;如果一個人能調(diào)整情緒,就能很好地表達情緒姐赡。從識別到調(diào)整再到表達的過程需要增加主體性訓練(exercise of agency):識別代表主體性的開始莱预,調(diào)整代表主體性的現(xiàn)實化,表達則代表主體性的實現(xiàn)项滑。然而依沮,仍有一些棘手的問題:如何識別、調(diào)整和表達情緒杖们,以及它們是否辯證悉抵、內(nèi)在地相互關聯(lián),畢竟它們都與尋求情緒意義的自我有關摘完。第一部分尾聲包括了對識別姥饰、調(diào)整和表達情緒三者范疇之間關系的反思。我比較了三部自傳體回憶錄孝治,從一個人的歷史和身份在多大程度上解釋了他的情緒體驗這方面進行了討論列粪。
第二部分包括四章审磁,這四章深入探討了對情緒進行心智化的體驗。
第4章探討了心智化的概念岂座,包括它從何而來态蒂,以及它如何啟發(fā)我們對情緒的理解,最終以“心智化情感”這一由我最先使用的術語結(jié)束费什。我簡要討論了我的研究團隊開發(fā)的心智化情感量表(簡稱MAS钾恢,測量本身和評分說明見附錄)。在本章中鸳址,我將舉例說明彼得·福納吉(Peter Fonagy)和他的同事如何通過整合認知科學和法國精神分析流派的不同分支瘩蚪,以一種新穎的方式闡明心智化的概念。我將描述目前對反思功能(reflective function)的測量稿黍,以及心智化的操作性定義疹瘦。我還思考了心智化需要澄清和完善的方面。本章是理論性的巡球,對心智化理論進行介紹言沐。
第5章更詳細地闡述了心智化情感的概念,并結(jié)合自傳體記憶的最新研究和臨床例證進行闡述酣栈。我綜述了自傳體記憶险胰、敘事和自我之間關系的文獻,并將我對心智化情感的理解和測量與該領域相關文獻進行了比較钉嘹。我將分別介紹低鸯乃、中、高心智化個體的臨床案例跋涣。我轉(zhuǎn)而研究奧利弗·薩克斯的兩本自傳缨睡,它們的語氣截然不同,并且我仔細思考了他在一位精神分析師那里接受治療近50年所帶來的影響陈辱。薩克斯在《紐約時報》上發(fā)表了多篇自傳短文奖年,記錄了他最后的思想,再加上他的兩部自傳作品沛贪,這些作品完美地詮釋了心智化情感陋守。
第6章重點討論心智化情感的治療行動±常“治療行動”一詞意味著心理治療的理想是激發(fā)持續(xù)的改變水评,并在減輕癥狀的基礎上實現(xiàn)更高的目標。心智化情感幫助我們實現(xiàn)心理治療的終極目標——溝通媚送。心智化情感所支持的溝通是基于對真實或真誠的熱愛中燥,對說出和聽到真實的渴望,追求和宣稱真實的價值塘偎,無論真實多么難以捉摸疗涉。在這一章中拿霉,以溝通范式為基礎,我將重點放在患者和治療師之間的自我和他人的動力上咱扣,運用認識層面的謹慎的概念绽淘,并以對心理治療這一社會制度的反思作為本章結(jié)尾。
在第7章中闹伪,我將心智化情感與其他精神分析思想和理論聯(lián)系起來沪铭,例如比昂和后比昂理論對情緒的基本溝通(或類似于疑難情緒的原型情緒(proto-emotion))的理解腾节。本章將重點放在協(xié)作扛拨、共同心智化(mutual mentalizing)观游,以及治療師和患者在關系心理分析中的特定位置贿衍。我認為心智化情感需要整合這些觀念,同時心智化概念有潛力引領當代精神分析理論向前發(fā)展禾酱。心智化情感肯定溝通的價值,并且正如我所說的,溝通依賴于真誠已骇。溝通范式表明了心智化理論與依戀理論漸行漸遠,畢竟依戀是人類和動物之間的共同功能票编。依戀關系能讓真誠茁壯成長褪储,所以很重要,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慧域。
第二部分的結(jié)語闡明了我的研究對在科學和文學日益脫節(jié)的當下使其重新聯(lián)結(jié)所具有的啟發(fā)意義鲤竹。我研究了臨床心理學領域的具體案例,并仔細思考了當前心理健康領域的發(fā)展趨勢昔榴。我對純粹科學的思路(除科學以外辛藻,別無其他研究方法)感到擔心,主張進行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互订,既包括科學也包括文學吱肌,就像我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一直努力做到的那樣。
[1] 這句名言出自“地獄的第六層”仰禽,但丁就無節(jié)制的罪惡回復維吉爾氮墨。Manguel(2015)引用了這段文字,還引用了蒙田對這段文字的使用吐葵。
[2] 認識層面的警覺和認識層面的謹慎兩個術語在書中交替使用规揪,具體討論見第6章∥虑停——譯者注
[3] 雷伯(Reber猛铅,2016)的“批判性感受”(critical feeling)概念似乎與我的“心智化情感”概念密切相關:“根據(jù)我們想要實現(xiàn)的價值,集中于引導注意力诚镰、評估信息和引導行動的反思性情緒使用”(p. 60)奕坟。雷伯主要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祥款,而不是從臨床的角度來論證策略化對待情緒的觀點。雖然他確實提到了批判性情緒如何被納入心理治療月杉,但他對批判性感受在教育刃跛、商業(yè)、政治苛萎、藝術和宗教領域的廣泛應用尤其感興趣桨昙。
前言
在寫這篇前言時,我和許多作者有相同的感受腌歉,我們的書的寫作開始和結(jié)束于似乎完全不同的時代蛙酪,這讓我感到莫大壓力。這個時代的殘酷是難以言表的——不乏愚蠢翘盖、粗俗桂塞、幸災樂禍、暴力以及來自美國總統(tǒng)和政權的欺騙和謊言……
一本關于情緒的書能忽視這一切嗎馍驯?眼看許許多多移民和難民深受無家可歸之苦阁危,我們能完全不受震驚和憤怒的影響嗎?目睹我們相信美國已實現(xiàn)的民主事實上竟如此脆弱汰瘫,我們能推開深深的悲哀嗎狂打?不,絕對不能混弥。
我們有充分理由害怕情緒的釋放趴乡,也有充分理由相信——我們現(xiàn)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關注它們。本書將深入探討情緒的復雜性:情緒在日常生活(特別是在心理治療)中如何表現(xiàn)(無論好壞)蝗拿?我們?nèi)绾卧诓桓吖雷约耗芰Φ那闆r下晾捏,培養(yǎng)自己運用情緒的能力?本書最顯著的特征也許是“用情緒做事”的愿望蛹磺。我首先指出一類不知道自己的感受的情況粟瞬,我將其命名為“疑難情緒”(aporetic emotion);然后提出“心智化情感”(mentalized affectivity)這一概念萤捆,即根據(jù)自傳體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對情緒進行反思的能力裙品。
本書具有跨學科的視野,涵蓋理論俗或、研究市怎、臨床工作和自傳體回憶錄,試圖使精神分析思想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辛慰,蓬勃發(fā)展区匠,并面向更廣泛的未來應用。同時,我也表達了對當前“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和“情緒調(diào)節(jié)”(emotional regulation)觀念的保留態(tài)度驰弄,這兩種觀念都使我們文化中的特權階級獲利麻汰,雖然也許并非有意為之,但結(jié)果如此戚篙。我對我們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持懷疑態(tài)度五鲫,尤其不想接受這樣一個可悲的假設:不受約束的情緒從定義上來說就是不受歡迎和不健康的。
我在第6章中提出了一個關鍵論點——心智化情感是心理治療效果的來源岔擂,并且所有的心理治療都可以被解釋為改善溝通的嘗試位喂。類似于其他生物本能,溝通是一個進化的概念乱灵,同時它也受文化的強烈影響塑崖。這一概念所涉及的內(nèi)涵,與日常生活中偏向勸告的含義截然不同痛倚。本質(zhì)上规婆,我認為心理治療中的溝通依賴于認識層面的信任(epistemic trust)、認識層面的謹慎(epistemic circumspection)和真誠(truthfulness)蝉稳。如果真誠激發(fā)治療并使治療過程得以實現(xiàn)聋呢,那么患者在治療之外的生活必然會受到影響,因此心理治療必然牽涉我們目前的政治困境颠区。
心理治療能否在一種不重視真誠,或?qū)⒄嬲\看作失敗者的策略通铲、對時間的浪費的文化中生存下來毕莱?這尚待分曉。同樣尚待分曉的是颅夺,心理治療是否可能自我更新朋截,拒絕只把真誠看作個人生活的一種價值觀。在任何情況下吧黄,我都支持對心理治療進行反思部服,將其重新構(gòu)想為一種能讓人了解自己的感受并承擔其后果(這絕沒有被動的含義)的工作。
本書的一個假定是情緒和情緒調(diào)節(jié)具有深刻和不可避免的社會性拗慨,但這并不將我們限制在墨守成規(guī)的社會傳統(tǒng)上廓八。事實上,我希望這本書在讀者手中赵抢,能被視為對世俗的抵抗剧蹂。正如一位患者曾經(jīng)對我說的那樣,政治上的抵抗與心理健康上的抵抗幾乎有相反的意義烦却。努力吧宠叼!讓我們在治療中不要錯過抵抗的健康一面,頌揚治療師和患者接受新主體精神的潛力——這一主體精神讓我們準備好能與那些強大的力量做斗爭其爵。
感謝Nat Sufrin用他敏銳的眼光完成了參考書目的校對冒冬,感謝Jonela Kolasi幫助完成本書的表格制作伸蚯。特別感謝David Greenberg——心智化情感量表的主要作者,該量表見本書附錄简烤。在此也感謝Camilla Hegsted和Yoni Berkowitz剂邮,他們也在量表制作及2017年的文章發(fā)表中做出了貢獻。
我也要感謝我的學生乐埠、同事和朋友的交流和反饋抗斤,他們包括:Julie Ackerman、Nancy Adler丈咐、Jon Allen瑞眼、Liz Allison、Stephen Anen棵逊、Ken Barish伤疙、Karin Belser、Dickon Bevington辆影、Efrain Bleiberg徒像、Phil Blumberg、Jane Caflisch蛙讥、Chris Christian锯蛀、Liat Claridge、Ricardo Corbetta次慢、Diana Diamond旁涤、Morris Eagle、Eric Fertuck迫像、Peter Fonagy劈愚、Arthur Fox、Kobe Frances闻妓、Wendy Carolina Franco菌羽、Roger Frie、Dana Fuchs由缆、Mark Gerald注祖、Bill Gottdiener、Libby Graf均唉、Monica Grandy氓轰、Sibel Halfon、Jaleh Hamadani浸卦、Ben Harris署鸡、Loryn Hatch、Yianna Ioannou、Teresa Lopez-Castro靴庆、Patrick Luyten时捌、Johanna Malone、Bill MacGillivray炉抒、Alice Mangan奢讨、Kevin Meehan、Nancy McWilliams焰薄、Catherine Monk拿诸、Marley Oakes、Spiros Orfanos塞茅、Ian Pervil亩码、Remy Potier、Olga Poznansky野瘦、Diana Pu?ales描沟、Olivier Putois、Andrea Recarte鞭光、Joseph Reynoso吏廉、Margaret Rosario、Arielle Rubinstein惰许、Sasha Rudenstine席覆、Jeremy Safran、Banu Seckin汹买、Henry Seiden娜睛、Carla Sharp、Neil Skolnick卦睹、Tzachi Slonim、Mary Target方库、Steve Tuber结序、Paul Wachtel、Tempe Watts纵潦、Joel Weinberger徐鹤、Josh Weinstein、Lissa Weinstein邀层、Lutz Wittmann返敬、Lisa Wolfe,以及Lauren Young寥院。我還要感謝我的朋友Cliff Simms和Gy?rgy Gergely劲赠,他們兩位35年來不斷和我進行精彩的智識或政治方面的討論——愿他們繼續(xù)激勵我!
我很高興能享受家人給予我的支持和愛,他們包括:Sumner Jurist凛澎、Andra Jurist和Bruce Stewart霹肝、Lindsay Jurist-Rosner、Marney Jurist-Rosner塑煎、Judy和Len Wharton沫换、Ruth和Stephen McDonald、Ben McDonald, Andrew McDonald最铁、Nat Wharton和Sophie Faure-Wharton讯赏,Sasha Wharton,還有Ralph Wharton冷尉、Stephanie Bernheim漱挎,以及Naida Wharton。我很幸運能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网严。致我的妻子Rebecca Wharton以及我的孩子Joshua和Julia:感謝你們支持我每天早早醒來识樱,投身于這份相對自私的事業(yè),孤獨求索震束,但同時也提醒我不要過多沉迷在孤獨的工作中怜庸。
我的妻子Rebecca一人支撐著我們的生計,養(yǎng)育了我們所有人垢村,我珍視這種在我們生活中占主導地位的愛割疾。此外,我要是忘記了我們可愛的狗嘉栓,那就太疏忽了宏榕,親愛的Sonia和Pretzel,它們周期性的日常需求侵佃,強有力地促使我們?nèi)ズ訛I公園呼吸新鮮空氣麻昼。
最后,我要感謝吉爾福德出版社(The Guilford Press)的Jim Nageotte馋辈,他敏銳的雙眼當然抚芦、絕對地讓這本書變得更好(雖然他們可能更喜歡只用一個副詞)。我還要感謝Seymour Weingarten迈螟,多年來我一直很喜歡與他交談叉抡。Seymour是一位心理學界的杰出人物,尤其是在精神分析研究的發(fā)表方面答毫,他的貢獻讓我們永存感激褥民。
贊譽
這本非凡的杰作為治療師和患者賦能,讓他們都能夠利用情感的力量來推動思想和行為的改變洗搂。該書對后現(xiàn)代心理治療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消返。
——英國醫(yī)學科學院院士 英國倫敦大學教授 彼得·福納吉
這是一本真正的杰作载弄。尤里斯特帶領讀者踏上了一段旅程,在這段旅程中向讀者闡釋了情緒狀態(tài)的調(diào)節(jié)侦副、表達和心智化侦锯。他的視野之廣闊令人印象深刻。
——美國貝勒醫(yī)學院精神病學臨床教授 格倫·O.加巴德
尤里斯特借鑒了神經(jīng)科學秦驯、認知心理學和精神分析中諸多不同的觀點尺碰,以清晰的臨床和非臨床案例為基礎,深入探索并解構(gòu)了在心理治療中關注情緒的意義译隘。該書無論對于資深還是正接受培訓的心理治療師亲桥、精神分析師和精神科醫(yī)生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固耘。
——英國安娜·弗洛伊德中心心理咨詢師 亞歷山德拉·萊瑪
你了解自己的感受嗎题篷?……尤里斯特通過將他的觀點、研究發(fā)現(xiàn)和知名人士的自傳體回憶錄相結(jié)合厅目,讓我們理解了識別番枚、調(diào)整和表達情緒的意義,即情緒心智化的意義损敷。這本書適合任何想要成為更好的臨床醫(yī)生的人閱讀葫笼。
——意大利羅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維托里奧·林賈爾迪
這本書不僅清晰地解釋了在臨床實踐中對情緒進行識別和心智化的意義,還巧妙地將神經(jīng)生物學和實證心理學研究與哲學拗馒、精神分析理論路星、病例和回憶錄結(jié)合在一起,是一本稀世之作诱桂。
——康奈爾大學醫(yī)學院精神病學講師 希莉·哈斯特維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