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偉大捌省,因為我們不肯平凡苫纤;我們總是把事情搞得很復雜,因為我們輕視簡單。你給他指一條大路卷拘,夠做一百億喊废,一千億的,他不肯走栗弟,說太簡單了污筷,老想再整點別的。一心想不走尋常路乍赫,卻不知道成功不是靠不走尋常路瓣蛀,而是在尋常路上,付出不尋常的努力雷厂。
【來書云:“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惋增,所謂‘良知良能,愚夫愚婦可與及者’改鲫。至于節(jié)目時變之詳器腋,毫厘千里之謬,必待學而后知钩杰。今語孝于溫凊定省,孰不知之诊县?至于舜之不告而娶讲弄,武之不葬而興師,養(yǎng)志依痊、養(yǎng)口避除,小杖、大杖胸嘁,割股瓶摆、廬墓等事,處常處變性宏、過與不及之間群井,必須討論是非,以為制事之本毫胜。然后心體無蔽书斜,臨事無失〗褪梗”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荐吉,此語誠然。顧后之學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口渔,而求其難于明白者以為學样屠,此其所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孟子云:“夫道若大路然痪欲,豈難知哉悦穿?人病不由耳∏诳”良知良能咧党,愚夫愚婦與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陨亡,而愚夫愚婦不能致傍衡,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節(jié)目時變”负蠕,圣人夫豈不知蛙埂,但不專以此為學。而其所謂學者遮糖,正惟致其良知绣的,以精審此心之天理,而與后世之學不同耳欲账。吾子未暇良知之致屡江,而汲汲焉顧是之憂,此正求其難于明白者以為學之蔽也赛不。夫良知之于節(jié)目時變惩嘉,猶規(guī)矩尺度之于方圓長短也。節(jié)目時變之不可預定踢故,猶方圓長短之不可勝窮也文黎。故規(guī)矩誠立,則不可欺以方圓殿较,而天下之方圓不可勝用矣耸峭;尺度誠陳,則不可欺以長短淋纲,而天下之長短不可勝用矣劳闹;良知誠致,則不可欺以節(jié)目時變洽瞬,而天下之節(jié)目時變不可勝應矣玷或。毫厘千里之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片任,亦將何所用其學乎偏友?是不以規(guī)矩而欲定天下之方圓,不以尺度而欲盡天下之長短对供。吾見其乖張謬戾位他,日勞而無成也已氛濒。
吾子謂“語孝于溫凊定省,孰不知之”鹅髓,然而能致其知者鮮矣舞竿。若謂粗知溫凊定省之儀節(jié),而遂謂之能致其知窿冯,則凡知君之當仁者骗奖,皆可謂之能致其仁之知;知臣之當忠者醒串,皆可謂之能致其忠之知执桌,則天下孰非致知者邪?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芜赌,而不行之不可以為“致知”也仰挣,明矣。知行合一之體缠沈,不益較然矣乎膘壶?
夫舜之不告而娶,豈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為之準則洲愤,故舜得以考之何典颓芭,問諸何人,而為此邪柬赐?抑亦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畜伐,權(quán)輕重之宜,不得已而為此邪躺率?武之不葬而興師,豈武之前已有不葬而興師者為之準則万矾,故武得以考之何典悼吱,問諸何人,而為此邪良狈?抑亦求諸其心一念之良知后添,權(quán)輕重之宜,不得已而為此邪薪丁?使舜之心而非誠于為無后遇西,武之心而非誠于為救民,則其不告而娶與不葬而興師严嗜,乃不孝不忠之大者粱檀。而后之人不務致其良知,以精察義理于此心感應酬酢之間漫玄,顧欲懸空討論此等變常之事茄蚯,執(zhí)之以為制事之本压彭,以求臨事之無失,其亦遠矣渗常。其余數(shù)端壮不,皆可類推,則古人致知之學從可知矣皱碘⊙唬】
顧東橋來信說:“圣人之道,大的方面容易明白癌椿,所謂‘良知良能健蕊,愚夫愚婦也能知道∪缡В’但是绊诲,至于具體的細節(jié),以及與時俱進褪贵,更替變化的詳情掂之,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細微差別脆丁,就必須通過學習世舰,才能掌握。比如您現(xiàn)在說要照顧父母冬暖夏涼槽卫,每日早晚要請安之類跟压,這誰都知道。而舜不稟告父母就娶妻歼培,周武王還沒有安葬文王就興師伐紂震蒋,養(yǎng)志和養(yǎng)口的差別,大杖和小杖的哲學躲庄,割骨療親查剖,結(jié)廬守墓等等,在時事變化之中噪窘,該變通還是不該變通笋庄,怎樣算過分,怎樣算不足倔监,必須事先多加學習直砂,討論個是非曲直,作為處理世事的準則浩习,然后心體才不能不受蒙蔽静暂,遇事才能沒有過失∑谆啵”
顧東橋這是要跟王陽明討論要不要事先學習的問題籍嘹。
心學的觀點闪盔,是要修得心之明鏡,物來心照辱士,自然明白泪掀,不要事先去學習那么多,搞得支離破碎颂碘。如陸九淵所說:“我在那無事時异赫,只是一個無知無能的人;而一旦到那有事時头岔,我便是一個無所不知塔拳,無所不能的人∠靠ⅲ”
理學呢靠抑,就說要格物窮理,你不學适掰,沒有經(jīng)驗案例的積累颂碧,坐在那里就都曉得了?那就是坐禪罷类浪!
鵝湖之辯载城,朱熹和陸九淵爭論的就是這問題,到了明朝费就,顧東橋還是問王陽明這個問題诉瓦。
那么,陸九淵力细、王陽明睬澡,他們到底學不學呢?他們當然學習眠蚂,比誰都學得刻苦煞聪。陸九淵可能沒有朱熹學得多,王陽明肯定比顧東橋?qū)W得多河狐。他們說的“不學”,是針對時弊瑟捣,是一個講“學習學”的角度馋艺,是說你只往外求,不往自己的內(nèi)心求迈套;只往高遠處求知捐祠,不在淺近處篤行,沒有用桑李!學得越多踱蛀,越不會窿给!這是普遍的弊病。并不是要你不學習率拒。
但是崩泡,當朱熹對著陸九淵,顧東橋?qū)χ蹶柮麾颍q論要不要學的時候角撞,他們也就以“不學”為自己的立論觀點了。
這讓我想起傳播學的議程設置勃痴,有議程題目的辯論谒所,就成了攻防游戲,要超越議程思考沛申,超越議程討論劣领,才是共同探求真理,而不是辯論爭個誰對誰錯铁材。
看顧東橋的信尖淘,一舉例就要挨王陽明削了。他說“孝之于溫清定省衫贬,誰不知之德澈?”要照顧父母冬暖夏涼,早晚要向父母請安固惯,誰不知道梆造?而王陽明講知行合一,第一個案例就是講這個葬毫,誰知道镇辉?誰做誰知道!你只有去行了贴捡,把父母冬暖夏涼都照顧好了忽肛,每天早晚去請安,日日不斷烂斋,一天都不拉下做到了屹逛,你知道父母的反應,知道自己的感受汛骂,你和父母之間有互動罕模,營造出這家庭的溫暖,生發(fā)出這家庭的光彩帘瞭,哦淑掌!原來是這樣!做了一年蝶念,是一種感受抛腕,一種知道芋绸,一種境界;做了十年担敌,又是一種感受摔敛,一種知道,一種境界柄错;這就叫知行合一舷夺,知行并進。如果空口說個知道售貌,那只是知道別人有這么回事给猾,有這么個說法,到底怎么回事颂跨,就像你聽說過糖是甜的敢伸,但是你沒吃過,你怎么算知道呢恒削?
再解釋一下顧東橋說的幾個案例:
舜不告而娶池颈。講孝,婚姻大事钓丰,必須稟告父母躯砰。但是,當堯要把兩個女兒嫁給舜的時候携丁,舜卻沒有稟告父母琢歇,就自作主張結(jié)婚了。為什么呢梦鉴,因為他的父母和后母李茫,弟弟,一直合謀要殺死他肥橙。如果他稟告父母魄宏,父母一定不會同意這門婚事,他結(jié)不了婚存筏。所以孟子說:“不孝有三宠互,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椭坚,為無后也予跌,君子以為猶告也∨航Γ”如果不結(jié)婚匕得,就沒有后代继榆,沒有后代的不孝巾表,超過了不告而娶的不孝汁掠,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君子認為舜做得對集币,也就相當于稟告過了考阱。
顧東橋的意思就是說,像這種情況鞠苟,如果你沒有學習過這樣的案例乞榨,把其中的道理實現(xiàn)講求明白,等你遇到這情況当娱,你怎么知道該怎么辦呢吃既?怎么能不學習呢?
養(yǎng)志養(yǎng)口跨细,是講曾子家三代人鹦倚。曾子奉養(yǎng)他的父親曾皙,除了以酒肉養(yǎng)口外冀惭,還順從曾皙的意志震叙,這叫養(yǎng)志。等到曾子的兒子曾元奉養(yǎng)曾子的時候散休,酒肉還奉養(yǎng)得很好媒楼,但是就不聽他的話了。
小杖大杖戚丸,還是曾子的事划址。曾子鋤地,把瓜苗給除掉了昏滴。這下子損失大了猴鲫,曾皙大怒,拿個大棍子揍他谣殊,下手太重拂共,把他給打昏了。曾子蘇醒后姻几,先向父親請安宜狐,然后回自己房間彈琴,讓父親放心蛇捌,自己沒事抚恒。孔子知道后很生氣络拌,說曾子不孝俭驮,應該“小杖則受,大杖則走』炻埽”如果父親拿跟小棍子來遗遵,就讓他打,讓他把憤怒脾氣發(fā)出來逸嘀。如果看見大棍子车要,就趕緊跑。萬一被他打傷了崭倘,他不也痛悔嗎翼岁?要是打殘打死了,誰來奉養(yǎng)父母八竟狻琅坡?
至于把腿上的肉割下來給父母當藥治病,父母去世后残家,在墓地扎個草棚守墓脑蠕,住上三年六年的,這些事跪削,那些算過分谴仙,那些算不足,怎樣最恰當碾盐。顧東橋說晃跺,都要一件件學習研究,自己到時候才知道怎么辦毫玖。
王陽明回信說:
“圣人之道掀虎,大的方面容易明白「斗悖”這話沒錯烹玉。然而看后來的學者,忽視那簡易明白的道理不去遵守篤行阐滩,卻去探求那些難以明白的東西來當學問二打。這就是孟子批評的:“大道就在近處,卻偏要去遠處求掂榔;事情本來簡單继效,偏要去追求復雜∽盎瘢”孟子又說:“大道就像大路瑞信,很難知道嗎?只是大家偏不在大道上走罷了穴豫!”良知良能凡简,愚夫愚婦和圣人是一樣都有,但是圣人能致良知,能實現(xiàn)自己的良知秤涩,愚夫愚婦不能翁逞,這才是圣人和愚夫愚婦區(qū)別之處!
王陽明引用孟子這話溉仑,我感受太深了!
我們不能偉大状植,因為我們不肯平凡浊竟;我們總是把事情搞得很復雜,因為我們輕視簡單津畸。你給他指一條簡單的大路振定,他不肯走,說太簡單了肉拓,老想再整點別的后频。一心想不走尋常路,卻不知道成功不是靠不走尋常路暖途,而是在尋常路上卑惜,付出不尋常的努力。因為不肯付出實實在在的努力驻售,不愿意下笨功夫露久,所以總是希高慕遠,總想貪巧求速欺栗,總想拔苗助長毫痕,總想另辟蹊徑。有直道不走迟几,非要彎道超車消请,不知道多數(shù)情況是彎道翻車。
孔子也哀嘆类腮,子曰:“誰能出不由戶臊泰,何莫由斯道也?”大家出門都不從大門走嗎蚜枢?門前就是大道因宇,抬腳走就是,怎么大道上我看不見人呢祟偷?
確實察滑,人們覺得從大門出去,太沒本事修肠,太沒創(chuàng)意了贺辰,他們都翻窗戶出去,翻墻出去,要找小路饲化,找捷徑莽鸭。你說“行不由徑”,是很少有人聽的吃靠。
王陽明接著說:
具體細節(jié)與時代的變化硫眨,圣人怎么會不知道?只是不專門以此為學問巢块。圣人的學問礁阁,是推行自己的良知以精確地體察心中的天理,這與后世的學問不同族奢。你還沒有能致良知姥闭,卻在細節(jié)上操心,這正是探求難以明白的東西來當學問的弊端越走。良知與細節(jié)和時變問題之間的關(guān)系棚品,就像圓規(guī)矩尺、尺寸尺碼與方圓廊敌、長短之間的關(guān)系一樣铜跑。隨時而變的細節(jié)無法事先確定,好比方圓長短的種類無法窮盡一樣骡澈。故而有了圓規(guī)矩尺疼进,是方是圓也就確立了,不過天下的方圓仍無法窮盡秧廉;有了尺寸尺碼伞广,是長是短也就確立了,不過天下的長短也仍無法窮盡疼电。良知得以推廣嚼锄,細節(jié)和時變也得以確立,不過天下間所有的細節(jié)時變也并不能一一應對蔽豺。差之毫厘区丑,失之千里,不在內(nèi)心良知細微處體察修陡,又將學問用到什么地方呢沧侥?這不是用圓規(guī)矩尺就可以定天下的方圓,不確立尺寸尺碼卻想窮盡天下的長短魄鸦,我認為這種做法十分荒誕宴杀,只會終日碌碌卻毫無所成。
你說“孝子要讓父母冬暖夏涼拾因、早晚請安旺罢,誰不知道”旷余,不過,能做到的卻很少扁达,如果知道有這回事正卧,就算致知了。那做君王的跪解,都知道應該做個仁君啊炉旷,這就說他已經(jīng)對仁致知了嗎?那做臣子的叉讥,都知道該做個忠臣啊窘行,這就說他已經(jīng)對忠致知了嗎?如果這就算知道节吮,就算致知,那天下還有沒致知的人嗎判耕?以此可見透绩,致知一定在于行,沒有去做壁熄,就談不上致知帚豪,這知行合一的道理,不是很明白嗎草丧?
你說舜不告而娶狸臣,我問你,在舜之前昌执,有不告而娶的準則嗎烛亦?他在哪本書上讀到了不告而娶的案例,還是事先問了什么老師懂拾,曉得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不告而娶呢煤禽?還是說,他捫心自問岖赋,問自己的良知檬果,權(quán)衡輕重,不得已而為之呢唐断?
武王不葬而興師选脊,他又是在哪本書上讀到了不葬而興師的案例,還是事先問了什么老師脸甘,曉得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不葬而興師呢恳啥?還是說,他捫心自問丹诀,問自己的良知角寸,權(quán)衡輕重菩混,不得已而為之呢?
如果說舜的心不是誠意于不能無后扁藕,武王的心不是誠意于拯救暴君下的人民沮峡,那他們不告而娶,不葬而興師亿柑,就是大不孝邢疙,大不忠了。而后世之人望薄,不去推行自己的良知疟游,在內(nèi)心感應事變的過程中體會義理,卻要憑空去討論這些權(quán)變還是經(jīng)常的問題痕支,把他當成待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颁虐,以求得遇事時能夠沒有過失,這距離圣人之道相差太遠了卧须。其余幾件事都可以根據(jù)上述一一推得另绩,古人致良知的學問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很想聽聽王陽明怎么評論割骨療親花嘶,可惜他沒說顽照。
王陽明和顧東橋討論的這些話基显,陸九淵和朱熹鵝湖之辯時差不多都說過蹭睡。朱熹說不讀書不行碧浊,陸九淵還說了一句話:“堯舜之前,何書可讀隘击?”
書當然要讀侍芝,案例學習當然也要學,但不能舍近求遠埋同,不能舍本求末竭贩,不能舍內(nèi)求外,不能舍易求難莺禁,不能舍行求知留量,不能讀成“玩物喪志”。
我的《傳習錄》學習參考書目:
《傳習錄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哟冬,王陽明撰著楼熄,謝廷杰輯刊,張靖杰譯注浩峡,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四書章句集注》可岂,中華書局
《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